翻轉癌症心理衝擊 不只存活更要樂活

人氣 455

癌症,真是當頭棒喝!無論我們怎麼想破腦袋去探究它是怎麼發生、問了十萬個為什麼,它就是發生了。對很多人而言,當醫師宣布罹患癌症的當下,肯定是非常震驚的,一直以來注意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卻被告知長出了腫瘤!

怎麼會生病呢?癌症的不請自來,帶給我們極大的衝擊。

做好心理準備 接受迎面而來的每個階段

根據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的悲傷五階段理論,人們在面對悲傷或災難性的衝擊事件時,常有一段複雜且類似的心理變化進程:

◎第一階段──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

因為無法面對殘酷的事實,所以選擇性地先逃避,「這不可能是真的!」、「一定是搞錯了,不可能會是我!」、「我不相信!老天爺在開玩笑吧!」於是,很多人心中不斷地冒出各種「不會是自己」的聲音,藉由就診更多的醫師,來證明一定是哪裡出錯了!

◎第二階段──憤怒(Anger

當事實擺在眼前難以否認之後,則會開始接收痛苦的情緒,挫折、煩躁、生氣、憤怒等,可能因著負面的情緒而怨天尤人,也可能會對自己生氣。

憤怒的情緒襲捲而來,也可能會自責、引發家人關係的衝突,這些並不容易在我們的文化底下被接納,若彼此能多理解這個心理變化的進程,則會知道正因為心裡承受著太大的痛苦,感覺到憤怒和生氣是很正常的悲傷反應階段。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Bargaining

當憤怒過後,有些人展現出討價還價的樣貌,向上天祈求,例如求神問卜;這段期間會特別輕易受到對病情可能有所好轉的偏方跟傳聞影響;或改變一些生活行為,例如吃素、有機飲食等,試圖透過一些努力來祈求結果可以不一樣。

◎第四階段──沮喪(Depression

但是當我們討價還價一段時間也無用,痛苦的感受會再次襲來,這次「失去健康」的體會更為深刻明顯,因而意志消沉,變得沮喪、憂鬱,甚至失去希望感。有些人不太想出門、抗拒家人親友的關心,甚至不接受治療,這對自己或對家人都是一段難熬的歷程。

◎第五階段──接受(Acceptance

然而,我們的情緒不會總是在低谷,情緒總是起起落落,即使在低落的情緒中,仍然能同時感受到好笑、好玩的正面心情,即便感覺沮喪,生活中的一點小事,一樣能令人感覺到幸福,千萬不要以為生病了就只會剩下負面的情緒,而把自己困在悲傷失落之中。

學習在沮喪和失落之中,覺察感受喜悅、小確幸;接納自己的各種狀態,心情自然變得較為冷靜和穩定,而後就會進展到第五個接受的階段。

雖然這五個階段感受的順序、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模一樣的歷程,但透過瞭解這五個階段,可以幫助自己或家人檢視目前的狀態,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更多一份接納,那麼要進展到接受階段,便不是難事。

接納負面情緒 分析背後焦慮原因

負面情緒很弔詭,大家都不喜歡負面的感覺,但負面情緒並沒有錯,其來有自。在面對癌症的過程中,恐懼和擔憂更是如影隨形,是極為自然和正常的情緒,當我們來來回回陷入負面情緒的狀態中,我們需要時不時告訴自己並不奇怪,無須內疚或批評自己的情緒狀態。

可以學習去與負面情緒對話,分析背後真正的焦慮原因。

當我們願意正視負面情緒,並能進一步思考更細緻的情緒故事,或許當它再次來襲可以不那麼令人困擾,甚至除了靜觀流動面對情緒的方式之外,可以去調整非理性信念,也因為釐清了一些思緒和細節,則有方向性的和家人或醫生進行疾病,甚至療程的討論。

最後,在生活中持續實踐任何我們喜好的事物和活動,能帶給我們放鬆的方法,也有助於我們穩定情緒。

以下四點為正視負面情緒找到出口的策略:

1、正念靜觀流動。
2、檢視非理性信念。
3、分析焦慮源並溝通討論。
4、進行喜好和放鬆的活動。

外觀、角色轉變,該如何面對與調適?

面對癌症治療,不單純只是處理疾病本身而已,治療的副作用或身體外觀的改變皆是考驗,並且是在生活日常中不斷地提醒著我們,像是體力不如過往、疲倦感、睡眠困擾、掉髮等,彷彿提醒著「哪裡又不一樣了」、「我真的是一個病人了」,同時也擔憂「會不會惡化」。

癌症治療後,身體外觀的改變,有時令人難以隱瞞病情,除了擔心他人眼光,還得逐一解釋時更讓人感到困擾。

身體外觀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自己在短時間內正發生改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卻有著陌生感受,擔心與孩子或伴侶一起出現在公眾場合、走在路上巧遇熟人會想遮掩自己,裝作不認識,這其實是非常失落的歷程。

但同時終於有機會反思看看「關於自己」,長久以來背負著很多「角色」的自己。

在我的會談經驗中,發現許多癌友有「無法做自己」的共通點,長期習慣壓抑、忽視自己的需求,忘了愛自己,將照顧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因為我是媽媽啊……」、「我身為兒子……」、「在工作中不就得像這個樣子,不然同事會……」,被諸多角色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壓力正是傷害我們身體免疫力的危險因素。

如何告知家人?

以下幾個面向,提供大家參考:

◎先試試水溫

在告知以前,可以先旁敲側擊家人的反應和狀態,帶家人一同去參與癌症相關的講座,在聊天的過程中討論如果罹癌的各種可能性;也能請較親密的親友進行試探,甚至由親密的親友告知也是可行的方法。

我曾經會談的一位癌友,便是請自己弟弟旁敲側擊父母的心情後,由弟弟在與父母聚會時轉知,也因為是弟弟轉知,即使父母心情激動,弟弟也能先安撫父母。

◎告知家人,是為了表達清楚需求

告知家人的目的,便是希望可以傳達清楚自己需要及不需要的協助。因為面對癌症是一條長期抗戰的路,家人若能成為支持的力量便是助力,若反而增添病友及家人彼此的壓力,則會變成阻力。

◎良性的互動與界限

瞭解自己的需求→把心情說出來→不要承攬對方的情緒→避免控制的思考方式→彼此稱讚和肯定。

面對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不論是病友或照護者,有負面情緒在所難免,同理彼此的情緒,不要想著要讓對方的心情改變,或是覺得對方的情緒是因我而起,這樣反而承攬了不屬於你的情緒責任。

陪伴的過程,也常有事與願違的情形發生,很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對方做不到便很難受、執著在對方不夠愛自己、不夠溫柔體貼,若陷入這種控制的思考方式,對自己只有損害、毫無益處。

◎面對長輩和幼童

不想告訴長輩,通常是害怕長輩過度煩惱與擔憂,反倒令其身體欠安。雖然獨自面對也是一種體貼,但長輩早已在孩子的人生中擔負了照顧者的角色許久,他們常把孩子的不適與病痛視為自己的過錯,一旦憾事發生,沒有被事先告知的長輩,將面對的是放大的自我責怪與沒有機會道別的遺憾,加倍傷慟。

相對而言,不想告訴幼童,有時是認為幼童年紀尚小、很多事情還不懂,等他長大自然會明白。然而對於幼童來說,雖然口語表達和認知理解尚不足,但對互動氣氛與家人情緒卻特別敏感,明明感受到不尋常的情緒,卻又被隱晦地要求壓抑和掩藏情緒,對幼童心理上也是埋下了一顆躁動不安的地雷,無法得知將來會如何引爆。

告知家人是極為重要的議題,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或許依舊沒有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只能一方面帶著體貼,另一方面帶著每個家庭的默契和勇氣,再一起去思考看看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養成愛自己的習慣,不要讓癌症占據生活

不要因為外觀而失去自信,也不要因為外觀而失去愛美的渴望,無論外表看起來如何,都要踏出愛自己的行動。你不只是癌症病人,生活裡還有很多其它的面向,等著你去發現這些美好,不要讓癌症占據生活的全部。

如果你願意,一起嘗試以下幾件事吧!

◎大方對家人或朋友說出自己的一個需求。

◎ 選一件讓你感覺更有力量的物品,也許是一件衣服、一頂帽子,或一支手錶、香水、飾品等,穿戴上它。

◎ 獨自或找合適的旅伴一起去做、去享受一項你喜歡的活動,不論是一場散步、一個聚會、按摩、看劇、烹飪都可以。

每一天都是重新開始,把握當下不留遺憾

「因為捨棄,才會知道為何留下。」斷捨離後,更清楚知道什麼對我更為重要,甚至和家人朋友分享我的感動。這樣的感受,意外地也與一位經歷安寧療護兩千八百名病患的日本安寧醫師,所提出不留遺憾的四項要點:不自我否定、無論何時都勇於新嘗試、坦然和重要他人表達內心感受、把握當下好好度過每一天,不謀而合。

現在我也將這四要點分享給你,找出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把每一天都當作重新開始,把握當下,不留遺憾。⊙

<本文摘自《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博思智庫出版提供>

●拒絕破壞性治療 醫師揭不為人知的癌症替代療法
●新發現:木香可解決癌症靶向治療的耐藥性問題
●癌症治療「第二意見」很重要 要注意哪些事?

責任編輯:曾臻

相關新聞
研究:癌症治療損生育 一半倖存者未被告知
這些食物會讓癌細胞消失?癌症食療法探秘
肺腺癌症狀不明顯 發現時大多已晚期!哪些療法可能治癒
50%癌症其實可預防? 遠離這些致癌物保健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