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洲讀經班側記

作者:農本木
溪洲讀經班小朋友設計的詩集封面。(農本香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03
【字號】    
   標籤: tags: ,

車子轉出村中小道,來到雙線道的馬路上,來往車輛極少。一車四人緩緩往溪洲國小而去,方老師二十年來的讀經班就設在那兒。車上,阿玉、方老師是讀經班的老師,姐姐和我則是慕名去觀摩的。

緣起

數年前,當我知道方老師退休後有這樣一個持續教學的理念,心嚮往之。她退休前是一位人人敬服(包括學生)的國文老師,待人接物,處處真誠用心,才學方面,尤其精到,由她來教授讀經班,精彩可期。那時我就說哪天要去朝聖,但要找到合適的時間並不容易,蹉跎再蹉跎,今天終於得償宿願。

阿玉說,她們從02年開始招生,中途也經歷老師比學生多的窘境,內心不免動搖,但是當她聽方老師說「就是只來一個孩子,我也教」,讓她很感動,也就跟著堅持下來,一晃就是二十年。我問,一個學生收多少學費,她倆都笑了起來,說:「不收費的!」

車行不久,前座的阿玉突然叫了聲:「月亮!好漂亮、好大好圓的月亮!」方老師接口說:「今天是十六(黃曆),十六的月亮最圓也最大,可惜等一會升高一些時,又跟一般月亮一樣,只見清輝了。」我順著她們的目光向車前望去,一輪碩大的、泛著金燦燦光暈的月兒獨排眾議般,斜掛在車前。此時,正好經過一排樹,眼見高高低低的樹梢烘托月兒似的形成了一幅風景畫。開車的方老師當機立斷,把車停路旁,亮著閃黃燈,跳下車,拍了幾張照片,原來她還隨身帶著相機,在這個人人手機在握的年代!

黃澄澄的月兒似乎是來迎我們向東行,直奔溪洲國小活動中心。

拐了幾個彎,眼前出現一個燈火通明的寬敞大屋。原來另一位老師慧萍已先來打點,開門開燈了。屋前的籃球場上有幾個年輕人在打球,在投籃的頓挫聲中,我們下了車,魚貫地走進活動中心,那是落成不久的新建築,到處都嶄新嶄新的,連廁所都有講究。據阿玉講,以前是在舊的活動中心,新的建好之後就搬過來了。

讀經班除了不收學費外,也不收書籍費。方老師自己做了一些十六開的簡易書冊,翻開來看,內容是依節氣編排的古詩詞,名為《春天的詩》,和一些古代學者的立論《古文選》。具體做法是把電腦的標楷體放大來編排,封面則以色紙做對比或調和色的搭配,很怡人舒心,她並且鼓勵孩子們做封面設計,把美感經驗也帶了進來。

幾位家長已帶著孩子提早到了,我們一到就準備開始上課。

開始上課了。方老師要大家先複習誦讀淺綠色的本子《春天的詩》,孩子們不管男女生,全都大聲誦唸,我們也照著本子一起吟誦起來:

唐 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因是複習,所以只讓孩子們朗誦就帶過去了,此時,我看到二處標著的提問:

(  )是春天的聲音
(  )是春天的顏色

想必我錯過了方老師和孩子們精彩的互動。不過,溫故之後,孩子們的誦讀也就來到了新的、沒上過課的部分了——春分已過,接下來是四月初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  古人賦詩:

宋 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方老師約略地講了一下首先讀的這首詩的大意,然後就「雷驚天地龍蛇蟄」來講解,她細數傳統的幾個節氣,說到「驚蟄」,動物和昆蟲從入冬以來就不吃不喝(不吃不喝反而才能活下去)……

此時,教室內的互動問答吸引了我:一女孩舉手發問:「請問老師.龍蛇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怎會把它們放在一起?」立刻就有另一孩子舉手答道:「那表示說,從天上到地下都包括進去了嘛!」可見平日他們都是以這樣的模式上課,才會這麼自然地出現這樣的自問自答。

那麼,入土冬眠動物和昆蟲,是怎麼醒來的?醒不來的怎辦?到了每年的3月5-6日開始,上天會以打雷的方式叫醒它們,「轟隆隆……」「轟隆隆……」起來了,不能再貪睡了!」民間叫「驚蟄」。到這時候,農村地區就進入了春耕時期。大地開始舒展生發,人們也開始忙碌起來了。

這時老師問:「它們都忙些什麼呢?」這問題一發出,七嘴八舌的,大家都想發表意見。場面跟著就熱絡起來了。接著讀的是:

宋 王禹偁《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老師又發問,「曉窗分與讀書燈」,為什麼是「曉窗」而不是「晚窗」?立刻有二個孩子舉手,並搶答,早上頭腦清晰,記得清楚,表達認真,好可愛!

接下來再讀:

宋 高翥《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埽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方老師講解道,這首詩筆法很活,有許多聲音和顏色,聲音是「各紛然」、「笑燈前」,顏色有「飛灰、白蝶、淚血、紅杜鵑」……飛灰、淚血,顏色對比,顯得很悲慘淒涼(這時聽到小孩們稚嫩的笑聲,彷彿是雙重「對比」)。顏色對比完了,又和情感情緒對比,使得整首詩顯得非常……看到老師停頓下來,有孩子就接口回筨說:「生動」。另一孩子則不甘示弱,也大聲說道:「豐富」!

有孩子舉手問:「老師,為什麼有這個『埽』字,是不是寫錯了?」像前面的一樣,立刻有另一位回答(來不及舉手),掃土嘛,所以……方老師也立即到白板上(黑板)寫了一個帚的篆字,一邊講,古代的篆字如何以象形造字。

下課 茶點時間:

方老師說,下課時間的泡茶,其實是將「弟子規」落實在自古已有的日常生活;而「奉茶」也是世代相傳的「生活禪」與品德教育的一環。

方老師帶了「高山烏龍茶」,我們家正好有蛋糕,就順便一起帶來。讓孩子泡茶請大家喝,既練習了怎麼沖茶泡茶,也學習如何和同儕相處合作,端茶請老師(客人)喝。看到孩子兩手小心翼翼地端著小小的雪白杯子,杯中輕輕晃動的甘液,真的窩心極了。方老師還教孩子們喝茶前如何先聞香,清純的茶香,淡淡的茶色,使得我們都陶陶然了。孩子們吃著點心,喝著茶,一個個也都笑逐顏開。

意猶未盡  繼續上課……

唐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方老師解道,剛才我們讀的詩大都是描寫掃墓,這首則是講天氣,春分過後,清明時節,往往雨水充足……台灣也一樣,雨連續下好多天了……接著略述了聲音落在「雨紛紛」的雨聲和「借問酒家何處有」的問詢聲中,最後則是脆亮的兒童聲音作結束──「牧童遙指杏花村」,身、手、口齊發。

再接著是朗讀《古文選》:荀子《勤學篇》……朗誦過後不久,下課時間也到了──下回分解囉!

溪洲讀經班小朋友設計的詩集封面。(農本香 提供)

後記

我和姐姐和方老師是多年老同事,平常會互通郵件,我去信寫到,二十年,真了不起,等等,希望老天再給多幾個二十年,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她回信道:「哈!多一個二十年都不敢想呀。」

的確,到了暮年之際,想起曹操的詩句(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四章中的最後一章):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除了這最為人熟悉的句子,事實上曹操這首詩的開頭四句是: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啊!

我只是一顆棋子,跟著(神佛的安排)走而已,棋局隨時可以隨那無形的棋手結束哩。

希望老來有空時與老友們繼續當個「酒肉朋友」,像那天在叔伶家吃吃喝喝(一位孩子的家長,媽媽作陶,父親畫畫。邀我們到她那個有大魚塘、玻璃屋、花開滿樹的木棉、草坪、鞦韆的家去喝茶)一樣,就很幸福了呢。

其實,曹操的詩最後還有幾句:「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我想,我們都已到了「古來稀」的年紀,都已走入暮年,不管我說的「幾個二十年」是否太多,她說的「一個二十年」是否太少,我們都應把這些心放下、放下,看淡這一切,自在地。@*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靜默中,腦中忽然傳來「哐咚」的聲響,那是一個沈悶而短促的音符,如厚重木頭被急促地往石板地上重重一放所發出的聲音…
  • 親愛的朋友已紛紛離去,僅存的那些,如今也各分東西。寒夜裡劃亮一根火柴,想像中記憶發出的光,多溫暖:在那個長滿了綠色植物的地方,居住著我心愛的人。他們如同夏日陽光裡甜美的花朵果實,美好、燦爛,永遠吐露芬芳。
  • 一大早,太陽還沒出來,小女孩被喊醒,睡眼惺忪中,一邊揉著眼,一邊拖著僵困的身子逕自向天井(院子,閩南語)走來,坐在仍露濕的石頭上,微微有點晨風吹拂而來,輕掠過她尚未完全睜開眼的臉龐。
  • 印象中的這位阿嬸仔,年輕時必定是個十分標緻的美女,黑白分明的眼睛又圓又大,蛋形臉上滿溢謙卑的笑容。雖然歲月不饒人,但以目前近老的年紀來說,仍可稱得上「佳人」。
  • 云霞知道被安排的診號是103號時,嚇了好大一跳,這簡直是天文數字嘛!會不會印錯了?弟弟陪著來看診,說「沒錯啦,就是這樣」。那是台灣知名的大型教學醫院,這位內科醫師比較有名,求診的人很多……
  • 我的故鄉後龍曾經有過高達23座的石滬,現在只餘碩果僅存的兩座。
  • 自吞霄至淡水,砌溪石沿海,名魚扈;高三尺許,綿亙數十里。潮漲魚入,汐則男婦群取之;功倍網罟。 ──《諸羅縣誌 卷八》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