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隨筆】文明下的廢墟

作者:白簡
2022年3月24日,烏克蘭軍人在基輔的一棟建築內搬運一枚俄羅斯火箭彈碎片。(SERGEI SUPINSKY/AFP via 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5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官方每年都會舉行勝利大遊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多年以前,我站在基輔的中心大道,看著歡呼雀躍的人群,為烏克蘭人的尊嚴,獲得勝利的榮耀,發自心底的高興,為他們歡呼喝采。人們享受著先輩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自由與和平。

在友人的慫恿下,我跑進遊行隊伍中,將手中的鮮花送給昔日參戰的老兵。儘管語言有別,種族不同,但對上過戰場的老兵,仍是抱著滿心的感佩和敬意。他們直面生死,無畏槍林彈雨,時代鑄就的軍魂,仍能穿過幾代人的鴻溝,數十年的光陰,撼動人心。

隨著搖曳的國旗,人們穿著民族服裝,一起和聲唱著古樸的歌謠,跳動著歡快的舞步。烏克蘭人和你我他一樣,熱愛生活,熱愛家園,熱愛和平。

如果那時有人告訴我,以後烏克蘭會發生戰爭,基輔會成為戰場。我一定會不屑一笑,心裡沒準兒會笑罵一聲「瘋子」。

十多年後,烏克蘭在某些力量的圍攻下,基輔這座美麗的歐洲花園成了戰場。明亮的櫥窗被震碎,寬闊的街道布滿障礙物,堆積了沙袋,整潔的市容瀰漫著硝煙。

基輔的友人說,現在一走出家門,就能聞到燃燒的味道。無論在白天黑夜,在你意識清醒的任何時刻,都能聽到轟隆的炮聲,「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飛彈過後,伴隨著火災,幾乎成了烏克蘭居民的常態。鮮活的生命,在導彈過後,橫屍街頭。婦人失去孩子的慘叫聲迴蕩在空中,失去至親的哭嚎聲,遍布街巷。蒼天之大,人的哭喊此時卻更顯得蒼涼和卑微。

赫爾松的一個女孩說,為了避免被槍殺,被炮轟,很多人待在家裡不敢出門。有時炮聲連天,有時外面是死一樣的寂靜。她說,比起聽不到任何聲音讓人感到恐慌,不如讓我聽到一些聲音。沒有任何聲音,反而更令人感到驚恐不安。

熊熊燃燒的大火,穿越天際的火箭彈,都在人們視覺所及之處,肆無忌憚地挑釁著,瘋狂地摧殘著現代文明,蹂躪著心中的天良。

在戰爭的恐嚇下,所謂的文明,所謂的正義,所謂的人道,不堪一擊。

有時,隔著電腦屏幕看,心裡對這個世界的良善,對人性的底線多少還心存幻想,心存希望。當聽到友人的講述,真的會生生地撕裂人們心裡殘存的夢想。

很多人醒來後,想到的是生死,前方戰況,萬一基輔被攻下,以後怎麼辦?如果斷水少糧怎麼辦?沒錢沒電怎麼辦?懷孕的妻子應該如何安置,才不會有危險?因遭炮聲驚嚇,老人心臟病突發,到哪裡去買急救藥?汽車被焚燒,道路被炸毀,一個人徒步飛奔,又能跑多遠?

在文明的年代,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昔日遊人如織的城市,一個和平的國度,如今人們想的是如何躲避炸彈,不挨炮轟,不挨槍子。真實的每一天,很多人在直面一個問題:生死。在多少人眼中,家已不家,國已不國。

戰前的基輔市內有許多名勝古蹟,有很多古老的教堂建築群,很宏偉壯觀,很肅穆莊嚴。每到整點,教堂會敲響洪鳴的鐘聲,似乎那是來自天國的召喚。鐘聲洪鳴,有警戒,有提醒。善良的人們會駐足行禮,或許在那一刻,世俗的虔誠與神同在。

在東正教文化盛行的國度,幾乎家家戶戶每年都要過宗教節日,人的內心心存良善,人的心靈深處存有神的呼喚。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了。現在已是3月,再過一段時間,又將迎來系列的傳統節日。在命運降臨的苦難中,在人們慌亂的逃亡中,又該如何詢問人們,「是否想到神?是否向神祈禱?」

我曾經去過哈爾科夫、切爾尼戈夫、奧德薩,去過西部的多個城鎮,如今在導彈的攻擊下,已經成為廢墟。友人親人在哈爾科夫、切爾尼戈夫,他們的家園被導彈炸毀,炸毀後又燃起熊熊大火。

對很多人這是火爆的新聞現場,我也曾冒出愚蠢的念頭,趕緊抓拍幾張照片,拍些現場視頻。但念頭過後,驚覺自己心念的無道和殘忍。人們面對戰火,家破人亡,我卻以此為噱頭,繼續無情地消費他們的悲慟。

我很想念那片土地,很想當面問候昔日的友人,熱情地擁抱她們,和大家在一起吃一頓飯,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看演出,聽音樂會,欣賞歌劇「天鵝湖」……這些平淡的日常,都已經成為奢望,成為無法實現的夢想。

戰爭改變了一些,摧毀了一切。讓大量的平民住宅、商業建築成為和平年代的廢墟。文明的21世紀,烏克蘭上演著觸目驚心的一幕幕。

看到很多新聞,津津樂道評析戰況。只是,戰場就是戰場,不是餐桌、談判桌。現實就是現實,不是演戲、作秀。面對戰爭巨大的殺傷力,驕橫跋扈,桀驁不馴,最終死亡的只是無辜國民。

「為國捐軀」,響亮的口號。在一個和平年代,有多少家庭真的會心甘情願,把自己的兒子孫子送到戰場送死。問這個問題,並不過分,民之常情,國之常理。

烏克蘭總統下令,不准18歲以上至60歲的男子離開國家,讓婦孺離開。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妻離子散。無論男女,人人都有求生的慾望,都有自保的本能。於是在烏克蘭—摩爾多瓦邊界處,只要支付三千到五千美金,就可以放一個烏克蘭男子出境。邊防軍此時大賺特賺,一兩個小時很輕鬆地賺到了幾年,甚至十幾年賺不到的錢。

作為旁觀者,是否有權要求他們:「你是烏克蘭人,你不能大發國難財。」是否有權責罵他們貪生怕死,阻止他們求生的願望。是否義憤填膺地鼓動他們:「你要勇敢起來,趕緊回去吧。祖國把你養這麼大,輪到你為國捐軀了。」這話聽起來,似乎很在理。但此時,讓我對一個烏克蘭人去講,那感覺更像是詛咒,殘忍,又決絕。

在人的內心深處,或許每個人都深愛著自己的國家,任誰都不想背井離鄉,千里迢迢,穿越槍林彈雨,到異國他鄉做難民。

面對戰爭,人人都在做出個人的選擇,或是選擇參戰,或是選擇逃避。作為旁人,我只能為他們祈禱。此時此刻,無論他們身在何處,我都希望他們能夠平安健康,能夠安然無恙地活下去。@*

點閱【戰爭隨筆】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俄烏戰爭開戰以來,俄軍已有6名高級將領陣亡,他們中有人可能是被狙擊手獵殺。
  • 自從烏克蘭戰爭爆發,直到今天,世界各國媒體主要把眼光放在戰事上,但是,就在這短短幾周的戰爭過程當中,歐洲不得不面臨一場極為重大的轉變。歐洲國家不期然地走進了一種本來應該預見到的不利局面,但歐洲國家全都措手不及。西歐國家二戰後長達70年的「歲月靜好」,不僅政治上破產了,而且經濟上也深陷窘境。歐洲不再是昔日那個富裕幸福的大陸,其痛苦始自今年。
  • 週四(3月24日),拜登政府表示,美國計劃接受多達10萬名因俄羅斯入侵而逃離家園的烏克蘭人,並承諾再提供10億美元的、新的人道主義援助。俄軍近一個月的轟炸已經引發了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增長最快的難民危機。
  • 六分鐘的短片,拍了足足一個月。原因很簡單,因為等待。等風,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這種等待是一段修心的歷程,有苦悶,有煎熬,亦有釋懷之後不期而至的驚喜。走過之後再回頭品味,很享受這創作歷程中的每一步。這更像是與自然共同參與創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實現心中設想的同時,也用心感受並接納自然的給予。
  • 人說「煙花易冷」,在歐文這兒,電焊的花火凋落之後,卻凝結出了讓人驚歎的藝術果實。
  • 神韻藝術團舞蹈演員范徽怡告訴我們,她童年時曾觀賞過一場神韻演出,深深地被打動,自那一刻,她決心刻苦學習中國古典舞,長大後成為神韻的舞蹈家......
  • 善良是童真最美的表現,孩子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愛護小動物,關心身邊的朋友,甚至願意和陌生人分享笑容。這份善良源於純真的心靈,不計較得失和付出。孩子的心靈如同一片澄澈的湖泊,不受塵世的擾攘,泛著淡淡的光華。
  • 在人際交往中,會有很多摩擦,心裡總會有一些放不下的東西,總想和別人爭個我對你錯,在堅持自我中不肯退讓。那種狀態很像蘇東坡在詩詞中說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 生活中大小事都是訓練自信的成長機會,試著從中學習,當我們做到後,總會帶來小小快樂與滿足感,然而這些小小自我肯定會強化自信心,日積月累的耕耘,使自信更強壯。
  • 中國古人常說一句話:「見賢思齊」。當你和台灣同事接觸多了,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態也很陽光,就像向日葵一樣,希望自己一直能向著有光的地方努力生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