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傳統活動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題,描繪後宮佳麗百態,將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畫畫的場景也繪於其中。(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48
【字號】    
   標籤: tags: , ,

2022年北美洲的春天乍暖還寒,春雪時而灑落在初發的嫩芽之上,萬物在蟄伏一冬之後重現生機。雖然氣候變化正在為整個生態圈帶來焦慮不安,人們仍然對春的到來充滿期盼,這是五千年來不變的習慣。中國古人對於每年如約而至的節氣充滿了感恩,倚賴著被春風春雨滋潤的大地誕育的繁盛物種而生存,所以,他們以各種親近自然的儀式表達他們內心虔誠的禮讚。

那麼,就讓我們看一看古人在春日都有哪些富含雅趣、灌注誠意的活動吧。

春社

明 張翀繪《春社圖》(局部)。(公有領域)

春社活動起源於祖先對於土地神的感恩之心,「社」即指「土地神」。大地提供生活必需的飲食給人,使人類維繫著代代繁衍。這樣的心意在中外的傳統文化中比比皆是,如美國的感恩節就是為了感恩神讓印地安人教會他們在新大陸上耕作的方式(另一說是感謝神過去一年的贈與和豐收);西方許多信教的家庭直到現在仍堅持進行餐前禱告。

中國自古仰賴農業生活,據《尚書》記載,堯帝開始,天子就非常重視百姓按照節氣進行春耕秋收的農業規劃。春社節日起源於夏朝,後分為官社與民社,官社是國家大典,莊嚴肅穆。民社則是民間百姓的活動,常於黃曆二月間舉辦。

宋代梅堯臣有一首詩形象描繪了民間春社的場景:「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譁。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通常,春社這一日會有春雨降臨,滋潤萬物,預示著一年的好收成,稱為「社公雨」。農家平時不食肉,此時則以供神剩下的肉分給鄉親同食,稱為「社肉」。人們還會打起社鼓,同飲春酒。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景觀。圖為日本江戸時代 山本若麟《蘭亭曲水圖》,1790年。(公有領域)

在神韻往年演出中曾有過《蘭亭舒序》這個節目,生動再現了古代的文人雅士在三月三上巳節這一天,於茂林脩竹之間揮毫飛觴的景象。上巳節起源於上古的「祓禊」儀式,「祓禊」在上古時是由具有靈力的女巫來進行水邊洗浴的儀式,來祛除肉眼不可見的邪祟。後來,「祓禊」逐漸發展為一種民間習俗,人們會佩戴香薰草藥,來到水邊沐浴。文人們則會在「修禊」之後,沿岸聚坐在曲折的溪水邊,將酒杯放入溪中,由上游順流而下,如擊鼓傳花一樣,酒杯停在誰的身邊,那人便飲酒賦詩,既考校了文才,也可祈福免災。於是,曲水流觴成為了避世清談的魏晉名士們的賞心樂事,也成為後世欣羨的風雅趣事。

俗話說,時移而事變,如果我們今天想在現代都市中實施以上兩種活動,未免過於繁瑣,兼且引人側目。那麼以下這幾種是既簡單、傳統,又容易實行的春日活動。

著春裝

讀過孔子《論語》的人,也許會知道,這位老夫子其實是一位愛換新衣服,愛在水邊洗澡的同時唱歌跳舞的「老頑童」。確實,孔子那一句著名的「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表達了他當時的心境是孩童才有的純真和無欲無求。

所以在換春裝的同時,我們首先要學習孔子的心境,其次,要保暖。春寒料峭,東方人著春裝尤其要注意「春捂秋凍」。我們不妨繫上神韻商店的一款「蘭亭」或「唐花」主題的絲巾,既與春天的景色相得益彰,同時富含文化氣息;也可以選擇藝術家時裝的白色羊毛修身小夾克,穿上後,渾身洋溢著「日日新,又日新」的潔淨氣息。

踏青

東京都立野川公園裡的草地上、川邊的櫻花木下,散布著「花見」和春遊踏青嬉戲人群。滿園櫻花開盛,一片清明爽朗之氣報告春滿天地的消息。(容乃加/大紀元)

身處「文明」社會的我們如果貿貿然跳進路邊的溪水中,也許會沾染上不知名的化學毒素,又也許會被塑料袋纏住腳,不過登山踏青仍是一項不錯的選擇。踏青在古代也富有儀式感,是為了恭迎春與春神的到來,上巳和清明期間都是踏青的好時機。遠離鋼筋水泥的都市,雖無江南煙柳,仍有芳樹怡人。

放風箏

國際風箏節是台灣新竹市每年重點活動,只要來到新竹漁港港區,都可看到滿天飛舞風箏,蔚為奇觀。(新竹市府提供)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清代的詩描繪了童子在春天放風箏的場景。風箏和黃曆二月的春天是最佳搭檔,據說,清明前後的風是從下往上吹,最適合放風箏。

風箏古稱紙鳶,據古書記載,五代時宮廷中曾有一種紙鳶,在鳶首上鑲嵌了竹笛,隨風發出箏鳴之音,所以從此後紙鳶又叫做風箏。

人的一生煩惱無窮,像牽繫著人心的繩索。古人喜歡在風箏放得很高的時候,放脫繩索,讓風箏隨風飛走,希望煩惱與厄運也隨風箏遠離。

給全家做陽春麵

如果您是家中的晚輩,給全家做幾碗陽春麵是個別有新意的選擇。在現代社會裡,魚肉葷腥是餐桌上常備的食物,只有淡淡蔥花綠意的素面反而顯得十分新鮮。陽春麵可以海米或蝦籽煮湯底,豬油或香油做點綴,增添鮮香之味。以鹽、糖、胡椒、醬油調味的湯麵平和卻不單調,與春日的和暖之氣非常相似。步驟簡單,適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可以代替不利健康的泡麵。如果您的家中有佛像,當然也可在用餐前敬上一碗在供桌前,以表達自己對神明的信仰。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 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 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會下雪,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下雪天,但「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在冬天的六個節氣中,就有兩個節氣分別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節氣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標誌冬季的開始。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怎樣養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