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吳用智取生辰綱 「綱」是什麼?

作者:杜若
隋唐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沿廣通渠達大興城長安,北由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達江都、餘杭。(Jason22/維基百科)
font print 人氣: 34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中國,水滸故事「吳用智取生辰綱」幾乎家喻戶曉。《水滸傳》第十四回講到,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了十萬貫金珠、寶貝等寶物,準備送到東京,為他的丈人蔡太師慶賀生辰。由於前一年送的十萬貫生辰綱,半路上被人搶劫一空。為保今年的賀禮萬無一失,梁中書派「青面獸」楊志親自護送生辰綱入京。

而這筆生辰綱自打上路後,就被各路綠林好漢盯上了。「赤髮鬼」劉唐認為這生辰綱是不義之財,取之何礙!有意召集諸位義士去打劫,便投晁蓋報信。晁蓋說自己夜晚夢見了北斗七星,直接墜在他家的屋脊上。「智多星」吳用認為這是個吉夢,將有七八個好漢應了這個夢。晁蓋等七人應天垂象,開始聚義舉事,最終由吳用定策,以智謀取下了生辰綱。

梁中書為蔡太師送的生日賀禮,為什麼稱為「生辰綱」呢?生辰,不言而喻。說起「綱」,可有一番來歷。

唐朝時,將轉運大宗貨物的所行辦法或組織稱為「綱」,以綱作為計量的運送方法稱為「綱運法」。據北宋王讜《唐語林》記載:「劉晏為諸道鹽鐵轉運使,時軍旅未寧,西蕃入寇,國用空竭,始於揚州轉運船,每以十隻為一綱,載江南穀麥,自淮泗入汴,抵河陰,每船載一千石。」

這段記載中,提到的劉晏是唐代宗時期的理財大臣。他幼年時因天資聰穎,被公卿大臣譽為「神童」。傳統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中有幾句說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說的也是他。劉晏長大後對財經有著濃厚的興趣。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劉晏擔任諸道鹽鐵轉運使,集鹽鐵、鑄錢等財經大權於一身。

但安史之亂後,運河因為年久失修,漕運幾乎中斷,關中缺糧,不僅官府沒有餘糧,連軍隊也缺乏糧餉。糧穀匱乏,導致糧價飛漲。除此之外,當時,大唐正對周邊的奚和契丹族用兵,再加上安史之亂遺禍匪淺,國庫早已空乏。

江淮地區經濟富庶,是大唐的財賦收入要地。晚唐杜牧《樊川文集》中有「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之說。為解決糧荒,平抑物價。劉晏主管財政後,他定策修治運河,疏通河道,分黃河水入通濟渠,運河很快得以暢通。又在揚州建了十個造船場,專門打造漕船,為朝廷轉運大宗的糧食物資。前後打造了二千艘漕船,每艘船可以運載漕糧一千石。

劉晏改善漕運法,將直運改為分段接運,也就是江南的漕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黃河漕船不入渭水。在各交接地修建糧倉,以貯存轉運來的漕糧。各段以十船為一綱,由官府軍隊護航,以確保漕運安全,這就是「綱運」。劉晏整頓漕運,頗有成效,每年漕船向兩京轉運糧穀高達上百萬斛,並且「無斗升沉覆者」。這段時間,不論關中地區是否遭受水旱,糧價始終保持在平穩價位。

劉晏實施的綱運法,以「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人,自揚州遣將部送至河陰」、「船十艘為一綱,使軍將領之」。分段運輸,如果轉運途中遇到危險,後續船隊即可獲知消息,將運輸損失降到最小。綱運法明確了每次運輸的權責,便於管理,「十運無失,授優勞官」,各段將官辦差沒有差池,褒功罰失也比較容易。

劉晏的綱運法影響深遠,被後世多個朝代所沿用。唐朝綱運法只限於漕運(水路運輸)。到了宋朝,綱運擴大到陸路,也不僅僅只運輸糧食,諸如馬匹、茶葉、鹽、銀錢,甚或名花奇石等都可綱運,於是出現了馬綱、茶綱、鹽綱、花石綱等用語。

《水滸傳》中,梁中書為蔡太師準備的生辰賀禮,高達十萬貫的金珠寶貝,分批裝在十多挑擔子中,由十五人結隊護送,因此稱為「生辰綱」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
《唐語林》
《水滸傳》14回至16回
《舊唐書·劉晏傳》卷123@*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