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能源危機使購房者對節能房產的需求增加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2年04月21日訊】(大紀元英國記者站報導)家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地方,但隨著英國能源價格在本月初的整體上升,擁有一個溫暖的家變得越來越昂貴。最新發布的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在購買房產時開始關注能源效率。

據Property Reporter報導,英國通脹在今年 2 月達到 30 年來的新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年增長率高達6.2%,高於1月份的5.5%。食品、燃料和能源成本的上漲是家庭可支配收入持續緊縮的主要驅動。

財政大臣在今年3 月 23 日的春季預算(Spring Statement)中宣布,在 2023 年 3 月之前,燃油稅將每升降低 5 便士。另外,雖然價格上限限制了供應商可以收取的最高金額,但這個上限已在本月初被提高,家庭能源費用看起來將不可避免地飆升。

在最近的調查中,Home Builders Federation表示,四分之三的人關注他們家的能源效率,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能源效率將成為他們下次搬家的關鍵因素。

另一家房產研究機構GoCompare Home Insurance 向英國住戶詢問了他們在購買房屋時認為哪些功能必不可少,同樣發現越來越多的房主開始關注節能。與 2021 年的報告相比,新的供暖系統、空心牆絕緣(cavity wall insulation)和良好的能效等級等特點在買家中的受歡迎程度顯著提高。

空心牆絕緣在 2021 年受關注榜單中排名第 20 位,在今年躍升了 5 位至第 15 位。有 39% 的受訪者對其重要性表示認同。同時,良好的能效評級排在第六位,比去年上升三個位置。有超過一半 (51%)的受訪者認同其重要性。

同樣,一個新的熱水器或中央供暖系統在排名中上升了4 個位置,現在位居第 9。總的來說,46% 的購房者將其選為基本功能。

這種對能源效率的關注是在本月初的能源帳單上漲之前出現的。本月初,英國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Ofgem)宣布將能源價格上限提高54%,這意味著許多家庭現在面臨每年超過 2,000 英鎊的能源帳單。

GoCompare 的家庭保險專家 Cer McMillan 表示:「生活成本的持續上漲和能源危機正在影響買家對房產功能的選擇。」「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尋找具有節能功能的房屋,例如空心牆絕緣。」

「在買房時必定會考慮房子的運營成本,因此在當前的請況下,挑選隔熱功能好、節能的房屋是明智之舉。有一點要記住的是,您使用能源的習慣也會影響您所需支付的金額。在日常生活中,應儘量避免讓電器時刻處於待機狀態,也可以考慮安裝一個智能電錶以盡量減少您帳單上的金額。」

雖然與能源效率相關的房產功能的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但它們並沒有在總排名中名列前茅。私人花園和中央供暖系統並列第一,64% 的受訪者將兩者都選為必不可少的房產功能。

相比之下,具有復古特徵、熱水浴缸和電動汽車充電便利等屬性都排在列表的底部。只有不到 15% 的受訪者認為這些屬性是必要的。

能源評級低或將支付大額帳單

JLL Research 研究了從能源效率等級最高 (A級) 到最低 (G級) 的所有房屋的能源帳單。

平均而言,取消價格上限可能意味著從 4 月 1 日起,家庭的能源費用將增加 54% 以上。但在能源效率等級為A到 C級的家庭中,效率更高的住宅每年費用僅增加 600 英鎊,而能效最低級(G)房屋的能源帳單將從每年3,207 英鎊增加到 4,950 英鎊,增加多達1,743 英鎊。

另一個方法就是購買環保節住宅。對現有房屋進行能源效率提高的一系列改造的成本要遠高於建造節能環保住宅的成本,這還是考慮了春季預算中提到的降低節能改造費用的增值稅稅率以後的成本。氣候變化委員會(Climate Change Committee)的一份報告表明,建造一座高能效的新住宅的成本需5,000 英鎊,而改造現有住宅的費用幾乎翻了五倍(即需要23,000 英鎊)。

2021 年,84% 的新建房屋的能源性能證書等級為 A 或 B 級,而這一比例在已建的房屋中僅為 4%。

JLL英國住宅研究主管 Marcus Dixon 評論道:「今年4 月 1 日提高能源價格上限可能會使能源等級為G 級的家庭平均帳單高達每年約5,000 英鎊,比之前的價格每月上漲了145 英鎊。」

「新房屋已經在生態環保的道路上開闢了道路,現在每 5 座新建房屋中就有超過 4 座的能源評級排名在前兩個等級,而已建房產中只有不到 5%。我們還必須推進對已建房產的能效改造,儘管這是一項複雜、昂貴且漫長的工作。但(目前高昂的能源價格)對於新建住宅市場來說是一個機會,一流的能效可以滿足那些既想為環保作出努力而又想省錢的家庭的需求。」 ◇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