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

天下名劍干將莫邪的傳奇神跡

作者:允嘉徽
干將莫邪神劍,得天地人靈氣顯神跡。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45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二千多年前的寶劍,展現了當今的記憶金屬的高水準科技,在句踐劍之後出土,再度見證中華神傳文化的博大精深!干將和莫邪劍更是史上一對神秘莫測的名劍,譜寫了一段中國古代名劍的神跡,為後人傳頌。

沉睡二千五百年的神奇不朽句踐劍出土後,考古隊在秦地一號兵馬俑T2第十一過洞發現的一把青銅劍,又讓現代人驚呆了!這把劍被墓室內的一個陶俑壓著,壓彎了幾多年無人知曉,甚或達二千年,發現時是一把彎劍。當壓住它的重物被移開的瞬間,青銅劍瞬時反彈,立刻恢復了挺直的形狀!當今的材料界說這是一種記憶金屬的特色。然而,那把劍只是寂寂無名的一把青銅劍。

始皇陵出土的青銅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干將莫邪   復出又失傳

史上有一對常被提起的名劍——干將和莫邪劍,譜寫一段中國古代名劍的神跡。這一對名劍是春秋時代鑄劍名家干將、莫邪夫婦合造的。他們的家業淵源很深厚,莫邪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的女兒,而干將和歐冶子師出同門。干將、莫邪這一對劍在春秋時代,名氣響亮,但在當代就失蹤了。

《晉書‧張華列傳》記載,魏蜀吳鼎立的三國時代,天地間有一股氣勢旺盛的紫氣,直沖天宇斗牛(北斗和牽牛星宿),對應的是吳國的畛域。道術之家都以為這是吳國強盛的王氣表徵。然而,吳國滅後紫氣還在,而且愈是顯盛。晉朝宰相張華就找了妙達星象的豫章人雷煥來觀星尋解。他問到底吳地出了什麼寶呢?

雷煥告訴張華說:「那是寶劍之精,上達於天。」

張華提起難忘的一件往事說,少時有個相士幫他看相,說他年過六十位登三公,而且會得寶劍佩戴,不知能否得驗。他問雷煥是否願意幫他找尋寶劍,雷煥應允了。他果然在豫章豐城的監獄地基下四丈深處找出一石函。石函煥發著異常的光芒,從中現出一對寶劍。寶劍出世,當晚斗牛之氣就消失了。

雷煥用南昌西山北巖下的土來擦拭古劍後,劍的光芒豔發,他又用大盆盛水,將劍放置水上(劍為金水之精),劍的精芒炫目耀眼。雷煥把劍和一包西山北巖土給了張華,自己留下一把。

圖為「吳王夫差」青銅劍,1976年河南省輝縣出土。 (公有領域)

張華得寶劍,非常寶愛,常常放置在座旁。他取用華陰赤土拭劍,劍更加精明閃亮。他書告雷煥,「詳觀劍文,是干將也,莫邪為何不來」,他說「天生神物,終當要復合」。

其實,星象專家雷煥是懂得天命的,他已經知道張華將在八王之亂中遭禍而亡,將一把劍留在自己身邊,「此劍當繫徐君墓樹」、「靈異之物,終當化去,不永為人服」。

張華遭誅後,干將劍就不知去向了。雷煥死後,他擔任州從事的兒子雷華持劍來到延平津水邊,劍竟然自行脫鞘而出墜入水中。在水中搜劍不見劍,只見兩條長數丈的龍,光彩照耀水波,波浪驚沸。而後,靈異之劍,果然是化去了,不復在人間。

名劍真有神性!張華和雷煥的話都應驗了。神劍不逢忠義君子,群魔亂舞的亂世來臨,就被神收回去了。

延陵季子掛劍忠義流芳。圖為明 張宏《延陵掛劍圖》。(公有領域)

神物化成   干將莫邪

《吳越春秋》有一段描繪:
干將和莫邪到了人跡罕至的懸崖深谷作劍。他們聚合了五山和宇宙六合的金屬精華,等待著良辰吉時[1]百神臨凡,金英內曜,銀精外通。然而天時之氣降臨了,可是爐中的金鐵卻火煉不動,不銷不溶。干將作劍,孜孜矻矻堅持了三個月苦無所成。

他苦苦尋思,悟不得其理。他妻子莫邪在旁告訴他說:「神物化成,必須有人而成。」也就是天地人靈氣三合才能成。

干將思想起往事,說道:「以前吾師冶煉金鐵,金鐵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後得以鑄成。如今我們夫婦倆虔誠地來到了深山中冶鑄作劍,金鐵卻不變不化,莫不也是那般道理?」

莫邪遂斷髮、剪下指甲,投於爐中,又叫三百個童女童男來拉鼓風爐和裝炭,遂得以鑄成兩把神劍——干將與莫邪。

實際上,鑄劍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極致表現之一,天地人神靈之氣熔煉於一爐出神劍 ,不單單是材料科技的高超可及。這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能超越西方物質文明二千年的高妙關鍵。

天地人神靈之氣熔煉於一爐出神劍

《史記‧蘇秦列傳》指出「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這些鑄名劍的地方,都出在「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的懸崖深谷處,得地氣之良水,所鑄之劍當敵能「斬堅甲鐵幕」。

中國古代吳越以鑄造良劍出名,干將莫邪劍,還有歐冶子鑄造的純鉤、湛盧、豪曹、盤郢、魚腸和巨闕,都是出於吳越。當時人就認識到,吳越占了獨特的地氣,換個地方就鑄造不出來這種良劍了。《周禮‧考工記》就說:「吳粵(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吳越「地氣」出金錫美材,而且擁有鑄造良劍不能或缺的好水。《考工記解‧卷上》說出關鍵:「吳粵之劍如干將莫邪,萬世得名均此鐵(*金屬)也,而工拙不同以水異也。」指出好水是一把良劍的關鍵要素。

水的化學式就是二氫一氧(H2O)的組合,但中國古人能掌握水反映天地陰陽之氣的奇妙變化。鑄好劍的好水,也蘊含天地陰陽變化的精華。中華古人知道,「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劍用以樹威,用以殺敵,所以選擇極陽之水來鍛造。

那麼,得天地人靈氣的神劍,又如何展現「神氣」呢?

《吳越春秋》中有一段記載,越王允常,聘請天下鑄劍第一人歐冶子作了六把名劍。吳王找了擅長相劍的秦人薛燭來評鑑。

薛燭一見純鉤劍,矍然說道:
這劍雍容沉靜,如湖中初生的芙蓉,劍身紋路宛如天上列星深邃的行跡,劍的光彩靈動如滿溢出塘的水流,其紋路色澤有如溶冰閃射日光無邊瑩潔。

薛燭讚歎:這劍太珍貴了,歐冶子煉造此劍,利用了「天地之精」 。

「天地之精」指示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至境。薛燭講歐冶子煉劍,赤堇山(在今之浙江紹興東南)裂出了錫礦,深邃的耶溪乾涸,出了銅礦。採礦煉得了銅錫之後,擇定吉日良時,由天上雨師灑道,雷公發鼓,蛟龍捧鑪,天帝壯炭,並且在太一神下凡親臨親觀之下,鑄造了純鉤之劍。

「天地之精」所鑄造的名劍各秉天地人的靈氣,各具特性。傳說岳飛所佩的湛盧之劍,也是歐冶子所造,「銜金鐵之英,奇氣託靈」,被稱為「仁善之劍」。但是如果佩帶的人不仁不善,有逆謀之舉,這把劍會自動離去。

干將夫婦和歐冶子所造的名劍,傳頌千古[2] ,聚合了無上光彩。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歐冶子造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 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在歐冶子死後,赤堇山的錫礦口就合起來了,耶溪水又漫漲,採銅不可求。干將之劍在晉朝復出之後,又化去無蹤。

神劍何時歸來?問期未有期。因為「天地之精」的神劍,不是凡人俗物,神要讓劍成,就會開創條件助力。在神引領之下,展現出來的古代科技成就,當然震古鑠今,成了後代成就的範式。

註釋
[1]  南朝梁蕭子範 《七誘》說鑄劍吉時也叫「天中」,就是黃曆五月五日。
[2] 《七誘》說:干將、莫邪、湛盧、龍泉、太阿等名劍被人們千古傳誦。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