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鑰】他為何害怕得到財產而逃呢?

作者:泰源整理
一個凡人為何不想得到意外之財而逃跑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657
【字號】    
   標籤: tags:

一筆未立借據的借債,在債權人死後,借錢的人怎樣還給那人的兒子?而對方為何不受而逃跑呢?

清朝時,山西人李某在京城當鋪做生意,每年所得收入三百緡(即三百串銅錢,一串為一千文)。一天來了個同鄉趙甲找他商量生計。

趙甲表示,這些日子東奔西走也沒工作做,積蓄用光了,生活困難。想做點小生意開個雜貨店,這種生意只要肯幹、勤幹,維持生活應該無虞,但是一點資金也沒有了,於是來找他商量。

李某聽了,當下就說:「兄臺有心苦幹,一定會成,資金不用擔心。」李某當下二話不說,一下子就拿出一百緡錢,對趙甲說:「兄臺可以用這些錢試一下,如果生意順利,就當作與愚弟合夥也行。」

他倆一言為約,並沒有立借據,也沒有其他人知道。

豈知不久後,李某竟因病急逝。當鋪主人通知李某的兒子,扶棺返鄉。此時,趙甲正外出進貨,辦完貨物回來,才知道李某去世的消息。

生命旅程原來不可規畫。(Pixabay)

趙甲如願開店了,貨物好價格實在,生意興旺,不出十年,家業累至數萬緡錢。

另一方李家,李某驟逝時遺下年紀尚輕的兒子李君,家道也衰落了。李君毫無謀生經驗,後來連衣食都成問題。親戚們都勸李君出外營生。李君求卜了一卦,卦象是「大吉」。於是他與人相伴而行前往京城。

李君進京後,他先找到父親以前工作的當鋪處,求父輩的朋友引薦。有人知道其父有個故交趙甲。就告訴他:「趙甲現在事業興旺,如果去央求他,想必可在他的店裡謀個缺圖個職。」

李君很容易就找到趙甲的店舖。趙甲看到故人的兒子高興地款待他。他說:「老叟尋君很久了,無奈音訊全無。今天君能自己上門來,好像有神助一樣呀。」他又說:「當年因為得到了先翁的資助,老叟才有今日。」

趙甲讓李君在店裡住下,並讓他學習管帳目,但沒有提起給他佣金的事。李君就在店裡學習作帳、管帳,也不計較,極力協助店裡的種種工作。

過了數年,李君從少年長成為成年人了。趙甲見到李君辛勤刻苦,心地無私,因此高興地對他說:「君已經過二十歲,能自己成家了,應該娶妻生子了。」

李君說:「侄依靠伯父為生,現在尚無收益,怎敢娶妻而自取其累呢?」

趙甲說:「暫時不提這個。君把所有的財物合算一下,看看現存有多少價值。」李君用了幾日的時間清查完畢,報告他店裡現金並貨物合計六萬餘。

趙甲聽後對李君說:「好,這些財物老叟與君對分。君應該得到一半。」

李君聽了感到非常吃驚,說:「伯父為何出此戲言?世侄在此數年,衣食無缺,世侄已經很感謝了。況且,世侄還在學習階段,本不應得勞金,縱使伯父同情照顧世侄,一年給幾十貫錢零用,已經很夠了,為何要給這麼多呢?伯父子孫很多,繼承財產的人也很多,世侄怎敢有這非分的想法?」李君謙和地推辭了。

趙甲笑著說:「君不接受,老叟自有辦法。」於是他設盛宴邀請當鋪老闆和鄉里長者等人聚集在一起,李君也陪座。

敬過一巡酒過後,趙甲對眾人說:「當年老叟落魄京城,遭盡了世人的白眼。李君的先翁與吾雖然相識,但非舊交,也毫無瓜葛。當時老叟開口求李仙翁資助時,李仙翁很慷慨地拿出一百緡錢來幫吾,也沒立借據,是相信吾也。吾因李仙翁的資助起家,而李仙翁早早逝去。當時李仙翁說過『如果生意順利,就當作與愚弟合夥也行』。現在老叟獲得的這些錢財,理應與李家均分的。我初見到李侄時,本來就想告訴他此事,但怕他年少不更事,錢財到手,就揮霍掉。數年過去了,見到李侄勤儉自持且能經營買賣了,我何敢負地下李仙翁之約呢?」於是拿出李君所列的財物單目,說:「請諸公作證,今天老叟將在此將財產平均分配。」

眾人皆對李君說:「趙伯世上少有,你有福了。一個貧寒的人,立即成為富戶,我等借酒為你祝賀。」

李君說:「諸公且慢,聽我一言。趙伯所說並無憑證,是義士的高行。侄雖年輕,但不敢苟取非分的錢財。即使亡父存了一百緡錢,加上利息,我拿回二百緡已經夠多了。取多了就不義,何敢自己給自己抹黑呢?」

趙甲笑著讓僕人拿出已經備好的價值三萬緡錢的銀子來,說:「今日老叟將財產交清,可以卸下身上的重擔了。」而李君呢,只見他只拿了一百緡錢價值的銀子,出門就快步離開。趙甲派人去追他,已然追不上了。

趙甲邀請在場的眾人作證,呈報縣府,尋找李君。有官員覺得世風日下中,還有這樣的好事,感到訝異。官府就發公文傳喚李君和趙甲,在縣衙門開庭把錢判給他。

李君回應說:「小民只是一個百姓,實在沒有功德,不勞而獲得到這麼多錢,暴富不祥,實在不敢接受。」

官員說:「有辦法!本縣內有一廟坍塌已久,你拿出一部分錢來修整,這不就是功德了嗎?」二人叩頭拜謝而去。李君和趙甲雙方爭著出錢修廟,使廟煥然一新。縣府給這座廟起名為「雙義廟」,並頒發給趙甲一「重義輕財」的匾額。

當今世人,即使是骨肉至親,因分家不均,財產爭執不下而訴訟的多的是,從未聽說過害怕得到財產而逃跑的,也沒聽過請官府尋找恩主的。

又據《雍正朝實錄》中記載:雍正六年,河東總督田文鏡上摺稟奏,河南府孟津縣居民崔世有,以耕種為業。本年四月,有陝西三原縣人秦泰,於販賣棉花的路上,遺銀一百七十兩。崔世有在路上拾獲銀子,歸家後告訴妻子,然後尋找原主還給他撿到的銀子,不取分毫,也不接受恩謝。河南府孟津縣嘉許他的義舉清操,給他匾額嘉賞,並請上級立碑獎勵。官府賜給崔世有七品頂帶,仍賞銀一百兩。以嘉獎他的善行。

凡人一生的境遇是貧是富,生活享用豐厚或不足,皆有一定之數,不可能因為貪心而僥倖得到意外財富和多餘的享受;而實踐道德仁義者,當受到該有的福報回饋。天道在主掌天地人間的運行,人的貧窮或富足的定數也反映了天道的無私,常與善人。@*#

資料來源:清 吳熾昌《續客窗閒話》

─點閱【人生之鑰】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浙江海寧地區有一姓查的人,在科舉考試上一直很不如意,考到了四十多歲時還沒有考上,家中十分貧苦。有一天,他來到了關聖祠祈禱,隨後求得一籤,籤詩中有「南販珍珠北販鹽」一句,於是打算放棄科舉考試,進入都市去經商。經商無著,因緣際會,因為幫助了他人,助成了他的事業。
  • 王皇后與永曆帝感情非常好,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們患難與共,相互扶持,將風雨飄搖的南明苦苦撐了十六年。示意圖。(公有領域)
    一個書生遭喪父之痛時,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時。後來他幸逢貴人,竟然幫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 何醫生給兩人病情相似的人開了同樣的藥,結果卻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說:「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藥的功效,也不在醫生的技術啊。」從此閉門謝客,許多年不再談醫術了。
  • 粵語中有這樣一句方言:「財來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幾多,著幾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說:一個人發起財來自有它的方法,無須你煞費苦心地去籌謀。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註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這一點道理來。
  • 成公為人耿直,性好善良,老了就在水邊建了一座茅廬,以捕魚為生。有一天,天快黑的時候,有個穿著濕衣服的人,哭泣著走來,成公以為他是個掉落水中而爬上來的人,於是就叫他進來,準備辦了酒飯,要招待他吃一頓,暖暖身子。後來這兩「人」發生了一段「超人」而感人的故事。
  • 父親欠下巨債憂悶喪命導致家庭變故,一個豆蔻年華的女孩子和母親被騙入「瘦馬家」,等待她的是養肥後被出售的命運。直到「買主」來「挑貨」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對艱苦餘生,她怎樣選擇?屈從偷生?還是「寧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 平日作人做事不貪不取、一塵不染的人,對人存一份厚道、一份好心的人,可能在經歷人生坎坷之後,得到豐厚的回報。請看本文講的兩個這樣的故事。
  • 亂世中,有人看似強盜,卻是地道的好人;有人看似好人,卻是真正的強盜。看故事吧!
  • 明末清初著名詩文作家王猷定說:「古往今來,因為琵琶彈得好而聞名於世的人多了,可沒有一個人能與湯(應曾)先生相比!人如果沒有至性,情感就不會深入專一,那怎麼能流傳後世呢?」湯應曾彈奏琵琶怎般地感人呢?
  • 清朝未年時,武昌事發,北京大亂。書生呂居翰家住北京,請求母親去避亂,他的母親說:「人心瓦解,清室固亡。但是也沒有什麼地方可去。假如革命軍是救民的,就不用避;假如是害民的,到哪裡也不能倖免。皇宮裡,京師內都還算安靜,我們家又窮,沒有必要去匆忙避亂。」呂生也就順從了母親的意思,後來亂兵來打劫,呂生怎樣在亂世中保住一家人和鄰人的平安又締結了良緣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