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北京被迫改名 英國名校憂中國市場前景

人氣 3593

【大紀元2022年05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在中共當局規定之下,許多歷史悠久的英國教育機構不得不改變中國分校的名字。不斷收緊的監管制度,也加劇了許多國際學校對中國市場的擔憂。

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私立小學協會(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Prep Schools)的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弗·金(Christopher King)表示,各個學校對參與中國項目「越來越小心翼翼」。

「總體形勢似乎越來越不利,越來越難看出中國如何讓學校放心地在當地表達他們具有歷史意義的願景。」他說。

去年,中共當局加強對私營教育機構的監管,不僅抹去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補教產業,使大量教培機構關門,數百萬名相關人員失業或轉職,此外,當局還單獨加強了對外國課程的限制。

據去年宣布的規定,招收中國學生、從事義務教育的學校,校名中不得使用外國名字,以及「國際」或「全球」等詞彙。這個規定使得許多國際學校、雙語學校被迫改名。

在中國,義務教育是指小學開始為期九年的教育階段。

在這一波加強控制下,擁有450年歷史的哈羅公學,也不得不在上個月將哈羅北京分校改名為「北京市朝陽區禮德學校」。

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是英國的九大公學之一,多年來人才輩出,知名校友包括詩人拜倫、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以及飾演奇異博士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

據互聯網上的一份聲明,哈羅北京告訴家長,其雙語學校今後將以「北京市朝陽區禮德學校」為名。這一變化是由於「國家教育部的政策指示,中國境內的所有民辦學校都不能再繼續使用外國教育機構的專有名稱」。

《金融時報》指出,哈羅北京是將北京的哈羅國際學校(招收持有外國護照的學生)、幼兒園和哈羅北京雙語學校(教授16歲以下的中國學生)組合在一起。

報導稱,哈羅北京是香港亞洲國際學校有限公司(Asia International School Limited)的一部分,該公司由是香港石油工業家邱達強(Daniel Chiu)創立,取得哈羅公學的授權後,在北京、香港和上海等城市經營學校。

亞洲國際學校的一位代表對《金融時報》說,只有哈羅北京將改變名稱,目前其它地區的哈羅雙語學校,仍會使用英國學校的品牌,但如果當地官員要求他們改名,他們將會「符合規定」。

該代表表示,改名後「願景和教育理念」將保持不變。

除此之外,狄邦教育集團經營的「無錫南外國王國際學校」,也在1月改名為「無錫狄邦文理學校」,去除了合作夥伴英國國王學院學校(King’s College School, Wimbledon)的名稱。

一些英國公學儘管與中國教育機構合辦雙語學校,並沒有使用外國校名,但他們仍對前景不樂觀。

惠靈頓公學與惠立教育集團,在上海合辦了一所雙語學校,名為「上海浦東新區民辦惠立學校」。然而,惠靈頓公學的國際總監斯科特·布萊恩(Scott Bryan)說,在可預見的未來,即使是這種民辦學校,發展前景也不樂觀。

布萊恩說:「最近的立法意味著,目前在中國很難取得雙語學校私人執照。」

去年11月,在中共禁止私立學校使用外國課程和教科書教授中國公民後,英國威斯敏斯特公學(Westminster School,又名西敏公學)取消了在中國開設一系列學院的計劃。當時,這項變化被認為是中國國際教育最引人注目的逆轉之一。(了解更多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中國禁聞】大陸農村白事多 黨員粉紅扎堆死
【全球新聞】美或對中國鋼鋁收三倍關稅
【環球直擊】人權組織:中共10年跨境迫害上萬人
日企加速轉向美國 專家:對中國幻想破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