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和隨筆不同 百萬暢銷書作家的獨門寫作法

人氣 114

引言寫手出身的古賀史健,最著名的作品是與岸見一郎合著、在全球暢銷百萬本的《被討厭的勇氣》系列作品,他所經手編著的書籍,累積銷量已經超過1300萬本。為了持續培養未來的文字工作者,為了將專業技術接棒給下一代,他不僅成立相關企業,亦花費了三年時間寫作《取材.執筆.推敲》一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將想法傳遞給所有試圖透過書寫來改變自己和世界的人。

專欄和隨筆有何不同?

身為取材者,將個人想法一一仔細寫成隨筆,似乎超出了「寫手」的概念。一般的隨筆並不會特別進行取材(訪談或文獻調查),而是撰寫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或內心的想法。因此,從寫手的定義來看,隨筆很明顯不是他們會寫的文類。

不過,所謂的隨筆絕不是「將個人想法一一仔細寫下來」。不如說,若不具備取材者的基礎,就無法寫出隨筆;而一名傑出的隨筆寫作者,毫無例外的,必定是優秀的取材者。

那麼,隨筆到底是什麼? 

為何撰寫隨筆也需要取材?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它與「專欄」的差異來探究應該比較快。專欄與隨筆經常被混為一談,也少有論述是從寫手的角度(或撰寫時的認知與態度)來辨明它們之間的差異。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聽到「專欄作家」與「隨筆作家」的頭銜時,腦中分別浮現出什麼樣的形象呢?

聽到專欄作家時,聯想到的是不是較男性化、有點挑剔難相處、顯露出某種知性氛圍(較負面的說法是做作)且語帶嘲諷的人?相對的,一提到隨筆作家,可能就會想到較女性化、感受性較強、容易親近、有趣等特質,似乎是有點不拘小節的人。這樣的描述當然沒有經過問卷調查,但我想,從這兩個稱呼給人的印象來看,應該不會差太多。

有一種文類稱為微型小說,指的是內容比短篇小說更短的小說;以此為參考,我將專欄視為「微型評論」。不必像報紙社論或論文那麼費勁,而是做為報章雜誌中一個評論事物的文章欄位,這就是專欄。如同從「評論」這個說法可以理解的,專欄就是以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社會現象,尤其是時事話題為評論對象。

另一方面,隨筆(essay)也可說是「散文」或「隨想」。就語意上來看,所謂的「隨」指的是自由隨興。換言之,隨筆指的是「自由且隨興記錄下來的東西」,而隨想則是「自由且隨興思考與想像的內容」。由「想」這個字可以知道,這些內容主要在描寫自己的內心—多半是因接觸外界事物而使內心產生的變化。

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所謂的專欄,是「將他人牽連進來的文章」

儘管沒人要求他,卻使勁地投入深究,對目標對象品頭論足、發表自己的論述。這種「多管閒事」就是專欄作家的工作。基本上,許多專欄作家都是「不請自來」、興沖沖地一頭熱,將對方拉進「本大爺的世界」裡的好事之徒。儘管條理清晰,卻是以獨斷、偏見、主觀、直覺或個人好惡為基礎進行論述。這樣的論述只要是在「本大爺的世界」裡展開,就算完全以個人主觀去發揮也沒問題,不一定非要正確不可。

相對來說,隨筆則是「受外界牽連的文章」

正在曬衣服,卻突然下起雨來;打掃房間時,竟在抽屜深處發現從前寫的信;參加同學會,結果過去的班導對自己說了這樣的話……以輕巧的筆調描寫日常生活中不期然被捲入的一些瑣事,以及從而產生的內心變化,就是隨筆。

透過這樣的思考,相信各位也能了解專欄作家與隨筆作家在形象上的差異。

由情緒性文章到感受性文章

隨筆中的邏輯並不是那麼重要。文章要是寫得支離破碎,確實很傷腦筋沒錯,不過隨筆這樣的作品完全不需要依序一一論證自己的立論主張。能更悠哉且自由地變化,正是隨筆的魅力所在。

這樣的話,隨筆該以什麼為準則去撰寫才好?

正因為沒有邏輯這個軸心,要寫出「讓人想閱讀的隨筆」才更困難。光是仔細認真所撰寫(以個人之事為核心)的隨筆,並無法讓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讀得津津有味;就像別人對我做的夢不會感興趣一樣。

因此,我想提出一套自己的準則,供各位參考。

首先,請思考「合乎邏輯的文章」(以論文或評論為典型)的相對概念。想想「理性/邏輯」的相反詞是什麼?如果你想到的是「感性」,那就要小心了;如果想到「情緒化的」,就更要注意了。

確實,情感方面的用語擁有強大的力量,相當具感染力。哭了、笑了、生氣了、開心、悲傷、發怒、寂寞……圍繞在喜怒哀樂等情緒上的用語,能直接傳達寫作者的心情,而且越直接,越容易得到讀者的共鳴。

那麼,袒露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將情感抒發出來,會是隨筆的基礎嗎?你所傾吐的喜怒哀樂,會讓讀者讀得興味盎然嗎?

應該不會吧。理性邏輯的反面並不是感性情緒。

姑且不論字典上的說明如何,我認為與「合乎邏輯的文章」相對的,是「憑藉感受的文章」。這裡所說的「感受」,可以是直覺,也可以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感。我是如此看到的、我是如此聽到的、我是如此感覺到的……依據個人敏銳的感官知覺所撰寫的文章,就是憑藉感受的文章,也是隨筆的基礎

在這種文章的最底層,有著透澈的「觀察」

並非因為身為隨筆作家,周遭才會發生許多特別的事件;而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直是個感受性豐富的觀察者(取材者),才會察覺到某些事物。即使是一些連事件都算不上、在他人眼中一閃而過的日常瑣事,他們的心仍會受到撼動;並抓住那僅僅數秒、甚至是一瞬間的波動,再賦予貼切的字句形容。

在他們描寫下的這些事物,應該都是許多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曾經歷過的,正因為如此,讀者才會對那樣的隨筆產生共鳴。

另一方面,單純抒發情感的文章不會對任何事進行觀察。他們只在意自己的內心(喜怒哀樂),粗暴地吐出情緒化的字眼,試圖在讀者心裡興風作浪,並打算強行索求他人對「我」的共鳴與認同。另一方面,由於形容喜怒哀樂的語彙原本就少,書寫上很容易變得誇張。

優秀的隨筆作家,不會用這種粗糙的方式來宣泄情感。

對身為觀察者的他們而言,就連「為電影感動流淚的自己」也是觀察的對象。他們能以冷靜的態度從旁觀察那個被捲入情緒漩渦裡的自己,並因此感覺難以想像、嫌棄或有趣。

接著,這些隨筆作家會用心描寫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包括自己在內)。不是描繪偏向「意義」的抽象畫,只是將「我的見聞」寫生記錄下來而已,使那些細膩的情境描寫與心中的意象合而為一。

打個比方的話,就像光是描寫插在小花瓶中的那朵花,便能充分顯露出寂寞之情。不依賴「寂寞」或「孤獨」這種直接訴諸情感的字眼,而是描寫自己心中的意象。

具備可靠的觀察力、描寫力,以及與自己保持一段距離的能力—連「被捲入其中的自己」都能當成觀察對象;不依賴形容情感的語句,而是仔細觀察身邊的世界,與自己時時變化的內心。傑出的隨筆,是要拿著「放大鏡」才寫得成的。⊙

本文摘自:《取材.執筆.推敲:《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寫作指南》,究竟出版社提供。

.文案寫作心法:讓讀者心癢難耐的爆點是什麼?
.寫作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提升摘要寫作的策略

責任編輯:曾臻

相關新聞
了解孩子的寫作困難
提高孩子寫作技巧的六個步驟
聰明孩子討厭寫作 父母當如何應對
提高孩子的寫作技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