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魯迅(一)

林輝:魯迅自言棄醫從文原因有假

人氣 1334

【大紀元2022年05月05日訊】若說當下國內最為關注的一個熱點就是上海疫情下的各種亂象和上海人的悲慘處境。近一個多月來,在中共當局嚴格的封控下,上海出現了物資短缺、捐贈食物遭販賣、保供食品李鬼多、幼兒和家長被強迫分開隔離、耄耋老人和檢測陰性居民被強制帶到方艙、寵物被打死、病人得不到及時救助而死、方艙醫院環境惡劣,缺醫少吃、求助無門等種種令人髮指的情況。

晚年曾居住在上海的魯迅,若看到這樣的亂象,會作何感想呢?會撰寫出怎樣的文章呢?當然,一個關鍵問題是,在中共治下,魯迅能否生存下去。好在,魯迅是生活在能容忍他的民國時代,並在中共建政前就已去世。

不過,魯迅雖然在中共建政前就已故去,但建政前後的中共卻沒有忘記他,利用著他,而且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如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寫道:「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一口氣用了三個「偉大」,六個「最」,誇讚魯迅的「戰鬥性」。

毛還在1937年《論魯迅》中說魯迅是「黨外的布爾什維克」,「他的思想、行動、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的」,認為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他有三個特點,分別是「他的政治的遠見」、「他的鬥爭精神」和「他的犧牲精神」,毛因此將其概括為「魯迅精神」。

不僅如此,中共借抗日戰爭在延安壯大自己時,創辦的文學院就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49年建政後,中共更是肯定了魯迅的文學地位,被毛欽點為中國現代「第一文聖人」的他的眾多文章被選為大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比較有名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藥》、《阿Q正傳》和《紀念劉和珍君》,等等。魯迅於是以「民族魂」和文化旗手的形象出現在大陸課本中,

2007年以來,魯迅的很多文章在中學課本中逐漸被刪除、刪減,或許是敏感的中共害怕魯迅的鬥爭精神影響日益不滿的中國人吧。但現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魯迅研究機構和專門的魯迅研究雜誌,大學中文系中還有魯迅研究這門課。這說明中共又想利用魯迅,又害怕魯迅影響中國人。

信奉馬列鬥爭哲學、殺人無數且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共,如此推崇魯迅,著實是件讓人深思的事情。也正是因為中共官方的推崇,上過學的中國人沒有一個對魯迅這個名字陌生的,他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更是頻頻被中共官媒引用。中共為何如此青睞魯迅呢?兩者有何相通之處?讓我們從頭道來。

家庭生變故 赴日求學

清朝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學名周樟壽。魯迅是他後來的筆名。他的祖父周福清,同治年間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捐內閣中書。父親叫周伯宜。

魯迅童年時,主要生活在百草園、咸亨酒店以及外婆家一帶的農村,這時的生活後來很多都被寫入他的作品中,比如和閏土的友誼。他10歲時就讀於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

12歲那年,家裡突然發生變故。祖父周福清因為向浙江鄉試主考官殷汝璋行賄,希望可以錄取自己的兒子周伯宜,在被殷汝璋舉報後,被革職下獄,後被判「斬監候」。全家不得不避難於鄉下。周家為了搭救他,花費了大量金錢,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周福清才被赦免。就在周福清入獄的同時,周伯宜也患上了重病,魯迅每天為父親出入於當鋪及藥店,遭人冷眼。這兩件事,使周家家道迅速衰落。

1894年夏,周家人返回紹興城,魯迅仍回到三味書屋讀書,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期間的1896年,魯迅的父親病故。父親去世後,家境益發艱難。第二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房屋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而遭到叔輩們的斥責,他倍感世態炎涼,而這應該多少對其性格產生了負面影響。

1898年4月,家境窘迫又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的魯迅,來到無需繳納學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學習,並改名為周樹人。他的遠房叔祖周慶蕃在這所學校教漢文,兼當管輪堂監督。因為不滿意這裡的教學模式,魯迅便在第二年的2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開礦,在這裡學習了三年。

在這三年間,魯迅自學了《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和先前父親生病時醫生的議論和方藥比較起來,他「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如此對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的偏頗和淺薄的認知,對他以後否定中華璀璨文化埋下了伏筆。

這期間,魯迅還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接受了漏洞百出的進化論思想。他還學了些科學知識,並受到維新和革命的影響。他同時還學習了德語,並翻譯了俄國作家的《死魂靈》。除讀書外,魯迅還愛上了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這時候的魯迅性格中的戾氣和鬼氣還不多,看上去還是一個積極努力向上的好青年的形象,而且成績也不錯。1902年1月他畢業時因考試獲得一等第三名,獲得金質獎章。畢業後,對前途有些茫然的魯迅考取了「南京礦路學堂畢業奏獎五品頂戴」的官費對日留學生,同年3月,20歲的魯迅赴日本公費留學。

魯迅原本想進入日本為留學生開設的成城學校,這是一所陸軍士官預備學校,但由於當時進入成城學校的留學生,都需要由中國留學生陸軍監督審批,魯迅只好先進入日本專為中國留學生創辦的速成性質的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並根據籍貫被編入江南班。入學後一年,他就剪掉了辮子,他也是江南班中第一個剪掉辮子的,這說明他對於西學的接受速度是相當快的。

在弘文學院時,魯迅與許壽裳等浙江籍留日學生在東京組織成立了浙江同鄉會,出版月刊《浙江潮》,宣傳革命,他也是留學生中宣傳革命的重要刊物之一。魯迅從創刊時起,就訂購保存並積極撰稿支持。所撰稿子主要是從德文版翻譯各種歐美小說,以及礦物地質論文等,似乎並無與革命有關的文章。

棄醫從文究竟是何原因

1904年4月,魯迅從東京弘文學院畢業。同年6月,他的祖父去世,享年68歲。按照清政府給予的官費資格,魯迅畢業後應該升入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所屬的採礦冶金科學習,但他卻在9月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轉而學醫。魯迅成了該校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學制四年,學校不收魯迅學費。

據魯迅說,當時決意學醫的理由是:西醫對日本的維新有助力;將來回國後可以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中醫誤治的病人,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他自己的牙齒不好。

在醫學院,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魯迅後來寫了篇《藤原先生》,來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不過,魯迅似乎對醫專的生活並不太滿意,認為「校中功課,只求記憶,不須思索,修習未久,腦力頓錮。四年而後,恐如木偶人矣」,而且課時太多,不能顧及其他事情。

1906年初,魯迅決定棄醫從文。6月,便轉入一所德語學校。不久後,他被騙回國與母親選中的傳統女子朱安結婚,對此,他並不滿意,之後再度赴日本。而被他從此冷淡的朱安一生都不曾埋怨過他,在盡心盡力奉養魯迅母親後,平淡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回到日本後,從仙台回到東京,開始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1908年,他成為因反清而流亡東京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學生,並受其影響,成為「光復會」會員。

關於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據魯迅自己說,是因為1906年1月,自己課間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時,看到麻木的東北民眾,要麼做了被殺的木頭,要麼做了無賴的看客,因此認為,強健民族體魄是無用的,醫治心靈尤為重要,所以憤而退學,開始創作云云。不過他在日本時從事的翻譯工作,與他所言似乎有點矛盾,因為他自己其實也是某種「看客」而已,並沒有探尋如何醫治心靈。

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曾提及過,魯迅棄醫從文主要是因為他的成績不好,最好的倫理學83分,其餘德文、物理、化學僅60分,藤野先生教的解剖課只59.3分,不及格。

據獨立中文筆會成員清水君在其《魯迅:漢奸還是族魂?》一文中提到,有一篇回憶錄說,大約在1918年,身為國民政府教育部官員的38歲魯迅住在北京的紹興會館裡,作者作為同事有一天去看望當時的周樹人,看到他在家意志消沉,無所事事,旁邊桌子上有一篇小文章,是向教育部撰寫的公文,看了覺得不錯,就勸魯迅說:既然你無事可作,不如寫寫文藝作品發表;周先生就懷疑地說:「寫作有用嗎?」

也就在這一年,魯迅受章太炎弟子錢玄同之邀,為《新青年》寫下了他正式出山的作品《狂人日記》。從立志到出手,魯迅用了十三四年之久,而在這段翻天覆地的大變革中,出現了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魯迅卻沒有太多的舉動,不僅沒有參與,也沒有創作醫治心靈的作品,依舊是個「看客」。因此,魯迅看幻燈片而立志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另外,後來錢玄同和魯迅兩人交惡。錢玄同曾經評價過魯迅的性格弱點是:一為多疑,二為輕信,三是遷怒。這或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魯迅。

(未完待續)

相關新聞
孫乃修:看魯迅骨頭之硬軟
衛金桂 : 許廣平為什麼如此惡搞魯迅?
王藏:小談魯迅,並別魯迅幽靈
【歷史今日】被中共利用的魯迅真實面目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