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作品:後台奇遇》喚醒塵封的記憶

文/梁蕊
飛天大學學生娛樂作品《後台奇遇》(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198
【字號】    
   標籤: tags: , ,

這是一部由飛天大學的學生創作的視頻作品,講述了一位神韻演員在幕後的離奇經歷。故事中的小林是位年輕的神韻舞蹈演員,練舞認真刻苦,但就是不太愛惜演出的道具,接連弄壞、弄丟了多把扇子、警棍等。

突然,有一天小林身邊的道具全都「活」了,抱怨他不珍惜。小林脾氣上來,根本聽不進去。這些道具就用歌唱出了他們的心聲,讓小林回憶起了自己參與神韻演出的初衷和當時的所思所為,最終在慚愧與感動中規正了自己的言行。


很喜歡這個創作中的用心和用意,可以說是:小創作,大智慧。這個小品劇讓我明白,萬物皆有靈,道具如此,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也是如此。人生大戲台,不管身邊的人扮演著善惡美醜的任何角色,不管發生在自身的是福是禍,都要珍惜。也許正是這幕戲背後的因素促成角色於遭遇的不同,也正是這幕戲背後的因素促成這樣還願了緣的際遇。受其中歌曲的啟發,很有感觸,也寫出一段與大家共勉:

惜緣
在輪迴中苦苦等你,
無明中長夜漫漫 我墮入痴迷
而你的誓約
卻從耳畔響起
開鎖了凡塵封印的記憶:

未曾忘記啊我依然記得你
濁清淤泥啊重返故里
那是生命的期許啊生存的意義
然人海茫茫,
縱天涯路斷 何處覓君跡?

未曾想,
你找到了我
你將歌聲化作汩汩清泉
潤澤我久旱的心田
你將舞蹈化作習習暖風
扣啟我緊閉的柴扉 送來春的信息

《神韻作品》中的歌舞、故事和課程
都如此的似曾相識
有如你諄諄的教誨
又像久別重逢的促膝而談
將我的希望重新拾起
讓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諦

我明白
找到正統神傳文化就找到了你
一切即將揭迷
惜緣就是珍惜自己

歡迎了解更多《神韻作品》:

官網:https://www.shenyuncreations.com/zh-C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enyunworks/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enYunZuoPin
推特:https://twitter.com/sycreations_ch

責任編輯:高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