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在意外界評價 傾聽內心的聲音 活出自己

作者: 梯谷幸司/譯者: 高宜汝

人氣 190

判斷事物或做決定時的思考模式,會依外在標準及內在標準有所區隔。所謂外在標準,是依自己以外的周遭意見、情報或數據等,來判斷會不會順利或是要不要做。而內在標準,是心裡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不被周圍左右,自己判斷會不會順利或是要不要做。

介紹一個能清楚了解兩者差異的寓言故事。那就是《伊索寓言》裡的〈龜兔賽跑〉。這是敘述跑很快的兔子跟速度慢的烏龜比賽,結果烏龜贏了的故事。兔子認為,「我即使睡午覺也能輕鬆贏烏龜啦!」看扁烏龜,沉溺於優越之中,是兔子最大的目的。這個想法正符合外在標準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烏龜雖然心情上「想贏兔子」,但是更在乎抵達終點。不管動作慢或其他問題,總之不受兔子干擾,一心一意以自己的步調朝終點邁進。這就是符合內在標準的生活方式。

到目前為止,我發覺當外在標準的動腦方式變得較強時,人就容易生病。若過於重視外在標準,會變得不得不配合周遭的情報去輕蔑自己。一心照著外在標準過活,開始遵從父母、遵從學校老師、遵從上司、遵從朋友、遵從伴侶、遵從小孩……生活完全失去自我。

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是照自己本來的生存目的而活。結果,身體逐漸被侵蝕。

不只如此,照外在標準生活,會依外界的反應、與他人的比較,來判斷自己是否順利。被稱讚或是獲勝時雖然覺得心安,但是被批評或失敗時的壓力也會相當大。

無論是外界評價還是與他人比較,都沒有所謂絕對的結果,時時都在變化。因此「被批評的話怎麼辦?」「輸了的話怎麼辦?」之類的不安或恐懼會經常纏身。在外在標準的情況下,容易將外界單純的資訊解釋成批評。

例如談生意時,合作廠商說「最近,對於如何增加貴公司商品的銷量傷透腦筋呢」,明明這只是那個人以自己的價值觀說出來的話,自己卻解釋成「我被批評了,我被取笑了」,結果,在心中留下被踐踏般的傷痕。

另一方面,在內在標準的情況下,會將對方說的話解釋為單純的資訊及回饋,不會當成批評。他們會回應:「是的,最近為了銷量停滯不前煩惱。不過,從現在開始會扳回一城的。」以此帶過話題,完全不會傷害到自己。

我認為要讓自己變得不生病,以內在標準生活是很重要的。在心中有明確的標準,基於那個標準來判斷所有事物。雖然會聽取外界的意見,不過不會因此左右自己的判斷。「我是我,你是你」,不害怕去劃清界線,就是這種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或許會被認為是「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等,可是個人立場就是要堅守到這種程度才不容易生病。

當然,一直都以外在標準活到現在的人,要馬上切換成內在標準的思考模式絕對不簡單。但只要多加練習,一定能轉變成內在標準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做的,是時常自問「我想怎麼做?」來傾聽自己的意見

此外,感覺快要用外在標準來判斷事物時,試著去意識自己與外界之間的界線,明確區別出「那是△△的意見。我的意見是○○」。允許自己「活出自己」。在重複這些行為的過程中,就能不受周圍左右,找回往原本「生存目的」生活的自己。劃清自己與周圍的界線,一心朝終點前進!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活出真正的自己,就不再生病》,方智出版。〉

.清理羞愧感 別讓他人的批評操縱你的情緒
.情緒擺一邊 這樣說故事更有人情味更好溝通
.研究:發怒、情緒過激或劇烈運動可引發中風

責任編輯:曾臻

相關新聞
為什么癌症患者會有反常情緒?
問自己一個簡單問題 把消極情緒拋在腦後
一天3分鐘 讓心靈重新開機 擺脫情緒低潮
老愛發脾氣?小心情緒化言語傷害親子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