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家:參加新唐人大賽是難得的自我提升機會

作者:琴心
男中音聲樂家傅捷陞接受採訪。(新唐人)
font print 人氣: 37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06月02日訊】現今定居美國,在台灣出生的男中音聲樂家傅捷陞,睽違3年自美返台舉辦獨唱會,將為台灣觀眾獻上一場英法浪漫式的聲樂饗宴。近期,他接受了新唐人亞太記者的採訪,提及參加許多國際賽事,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鼓勵大家趕快報名。

傅捷陞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聲樂博士、美國克里夫蘭音樂學院(the 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聲樂學士、碩士、及藝術家文憑,曾獲得多項國際比賽榮耀。他除經常參加歌劇表演外,還駐任教堂獨唱,並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傅捷陞說:「現在比較有年事了,就是覺得練聲樂事實上,唱歌事實上也算是一種修養,自己的一個修養,好像是在追求一個,自我的認知。一切都是回歸到真吧,真誠,一直在講真誠。」他舉例,真誠的歌聲,才能打動觀眾的心。

傅捷陞擁有二三十年的專業演唱經驗,參加過許多國際賽事。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新唐人主辦的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他參加過4屆比賽。

傅捷陞說:「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給我了一個很大的機會跟大家,能夠跟很多朋友交流,就是經驗上面的交流;也給我見識到了很多、高水準的世界級的演唱,這些對我往後的,我個人的聲樂的學習跟發展上面,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去報名,趕快去報名。」

2009年參賽選手傅捷陞接受採訪。(新唐人)

傅捷陞從2007年第一屆全球華人聲樂大賽開始,連續參加3屆比賽,並獲優秀獎。他在當時受訪時笑說:「好像一年回家一次的感覺。」

他用美聲唱中文歌曲,起因還是新唐人聲樂大賽規定唱一首中文歌。他把每年參賽當成一個很好的學習中文歌曲的機會,同時看自己是否比以前有進步。

他說:「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很難得,每個聲樂歌唱家都應該把握這個機會。」尤其是「比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全球華人參加的比賽,大家都講國語/中文,容易溝通,在後台休息時談個人經歷,大家互相敬佩,互相鼓勵,有經驗的歌唱家給年輕選手予以指導……感覺很親切。在外國人的聲樂比賽中,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因為英語不是母語,選手之間只能稍作寒暄。」

傅捷陞推崇新唐人大賽,還因為比賽讓他舒心。「學聲樂的人就是一直要追求那種比較純真表達的境意,然後新唐人舉辦這種大賽我的感覺是她也是基於追求完美境界的那種意念。」「參加這種比賽滿舒服,就是比較平和又有競爭力,然後又不會是很激烈的競爭。」

對於華人聲樂歌唱家而言,「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給予了每一個潛在選手難得的自我提升的機會。傅捷陞獲益良多。

2011年第五屆決賽後,中國著名西藏民歌《青海湖》的作者、作曲家瑪交巴塔觀看後表示,選手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進步,「今天傅捷陞唱得非常好,我以前看過他的比賽,比原來進步不少,無論是從氣勢還是厚度方面,還是表情,非常出色。」

2011年10月,傅捷陞也受邀在新唐人舉辦的「華人之星音樂會」演出,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唱,他非常喜悅:「那是我,就是一輩子一次的機會,一般人做夢都夢不到的機會。」

2022年第8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將於9月底在美國紐約舉行。大賽報名詳情,請見https://vocal.ntdtv.com

責任編輯:高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韻藝術團所使用的傳統美聲唱法,每一個方式都完全打破一般人對歌唱的觀念。大家可能覺得嗓子唱啞了就不能再唱了,但實際上,神韻歌唱家天麗分享她的經驗:「唱啞了更好,啞了之後就能找到對的位置唱歌。」
  • 蔡孟融,現執教於美國一所大學的音樂學院。她在美國德州攻讀音樂博士八年時,參加了2018年新唐人主辦的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並獲得了銅獎。
  • 摩西是聖經中接受上帝《十誡》的偉大先知,也是西方藝術家經常描繪、表現的人物。但在某些關於摩西的雕塑或繪畫面前,觀眾會注意到一個令人有些疑惑的細節:摩西有時頭上看來怪怪的,似乎長了一對角!怎麼回事呢?
  • 薩卡特卡斯大教堂(The Zacatecas Cathedral)位於墨西哥中北部薩卡特卡斯州的同名城市,是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傑作。
  • 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小鎮維斯比(Visby),位在瑞典的哥特蘭島(Gotland)上。因為鄰近波羅的海,曾是歐洲商人的戰略要地。鎮上優美的建築比比皆是,維斯比大教堂(the Visby Cathedral)尤其引人注目。
  • 您或許沒聽過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但是受到他影響的建築物卻隨處可見。帕拉第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師,他的風格影響了整個西歐和美洲的古典建築。
  • 具有歷史意義、神話色彩、美不勝收。用這三個詞用形容德國慕尼黑(Munich)西部的建築瑰寶「寧芬堡宮」(the Nymphenburg Palace)再適合不過了。過去,它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避暑勝地(夏宮)。
  • 比爾特摩莊園占地12萬5000英畝,在奧姆斯特德與平肖的指導下成為莊園管理典範。附近居民因為照料這些美麗的花園而獲得工作機會,村莊也因此富裕起來。范德比爾特聘請知名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莊園建築。兩人更偕同前往歐洲尋找靈感和家具擺飾。
  • 走在羅馬市區的磚石街道上,很難不被這裡古蹟的密度之高、保存之完好所驚歎。這座被譽為「永恆之城」的城市,與另一座名城——佛羅倫薩,是承載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雙姝。在這裡,超凡脫俗的大理石與青銅雕塑數不勝數,大小教堂與修道院更是星羅棋布。
  •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家隱士廬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沙王羅曼諾夫(Romanov czars)的故居,位於聖彼得堡的歷史中心。隱士廬博物館有五棟建築,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從石器時代到現代大約300萬件,其中不乏古代大師畫作。然而,隱士廬博物館不僅是座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更是一件藝術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