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引發「潤學」 學者:精英階層將崩解

人氣 6978

【大紀元2022年06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繼「內卷」,「躺平」之後,「潤」是在中國廣為流行的最新用語。學者分析,這一系列的現象,代表的是中國社會整個精英階級的崩解,從精英階級、中產階層,一直到下一代年輕人的動能,都將逐漸喪失。

「潤」是指移民海外的代稱(英文「run」的諧音)。在疫情爆發後,中國互聯網上就不斷出現相關討論,多指年輕人在社會生活中承受各種擠壓,移民和打算移民的現象。研究如何離開中國並移民到已開發國家的相關討論,被戲稱為「潤學」。「潤」與「內卷」、「躺平」被認為是中國90後和00後年輕人職業發展的三種選擇。
聽新聞:

powered by Sounder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潤」擴及中國各階層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祕書長王智盛向大紀元表示,「內捲」、「躺平」等行為,都是中國人從內心發出的哀嚎,主要以年輕人為主,面對無意義的競爭,他們不知為何而忙碌,因看不到未來而感到絕望。

不過「潤」的狀況不只單純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王智盛認為,這種現象已經擴大,外溢到整個中國社會各階層,稍微有能力的都想要逃離中國社會,上海封城只是一個觸發點。

他進一步分析,中國社會的管控體制,讓人無所適從,這種不知何時會突然遭到政府做莫名其妙的管控,引發中國人民出現逃離的想法,能逃離上海就逃離上海,能逃離中國就逃離中國。「這種『潤』的想法,已不只是年輕人,而是擴及到各階層,以及原本嚮往中國的外國人。」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很少人會想要逃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現在逃離的想法已擴及到更多的中產階層,代表的是整個中國夢的幻滅而產生的現象,這才是最根本的危機。這種幻滅,來自於威權體制的社會控制,帶來經濟上的不確定性實在太高,最終意識到所謂中國夢只不過是種假像。」王智盛說道。

精英階級崩解   中國經濟發展將趨緩

他說,現在已逃離中國的這些人,或是正想要逃離的中國民眾,原本都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動能,一旦離開,對未來中國影響甚鉅。「整個精英階級的崩解,將對中國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王智盛談到,原本無法逃離中國的人民,本來想要在大城市選擇「內捲」、「躺平」,現在也開始「潤」回家鄉,期待家鄉或許不會像上海管得這麼誇張,這讓大城市失去帶動經濟的拉力,「不只是精英階級、中產階級,包含下一代年輕人的動能全都喪失掉」。他說,這等於宣告中國提早進入社會、經濟發展減緩階段。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祕書長吳建忠接受大紀元專訪時分析,從徐州八孩鎖鏈女事件,到近日發生的唐山打人事件,都可以看到在極權社會之下,哪怕發生再殘忍的事,人民都無法追究中共政權的責任。

河北省唐山市一家燒烤店10日凌晨,發生男客人搭訕女客人遭拒後惱羞成怒,動手毒打女客人,造成2名女性傷重送醫。事後動手及同夥的9名男子先後在唐山、江蘇被捕,引起中國輿論譁然,連續多天成為中國網路最熱門的新聞事件。

共產黨掌握所有資源 人民只能被支配

吳建忠說,從上海封城後可觀察到,中共政權控制人民的手段是製造恐懼,以及掌握物資協調,隨著上海封城亂象頻頻,想要逃離前往海外的中國人更多了,因為待在中國就必須仰賴中共資源的供給。

他提到,其實過去中國各地都發生過類似的現象,但是老百姓無可奈何,只能明哲保身,無論是「躺平」也好,「潤」也罷,有能力的早就都跑了,沒有能力只能自求多福,無論官員、百姓都一樣。

以唐山打人事件為例。吳建忠說,為何大家袖手旁觀、默不吭聲,因為在極權統治下有太多挺身而出的人士,最後慘遭打擊的狀況不勝枚舉,近期就是香港反送中運動,「在極權統治下,所有人民都是螻蟻,無法聚集、集會。」

「躺平」到「潤」是對於社會的無奈。吳建忠提到,過去中共沒有因為鎮壓六四、香港、西藏而受到任何懲罰,導致中共政權的邪惡、暴力本質只會變本加厲,過去所有維權律師、知識分子出來抗爭就會被抓。這種氛圍在當前中國社會無法做任何改變,當人民受到委屈,權力迫害時,沒有人可以幫忙討公道。

家具、寵物出現拋售潮

百般無可奈何之下,有能力的人民只能選擇「潤」到歐美國家。吳建忠說,這次上海封城,只要打開抖音,輸入「上海離開」、「離滬」這些關鍵字,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此外,上海二手家具市場也出現拋售潮,甚至出現拋棄寵物潮,這些人都是為了要離開上海。

他表示,因為無法接受反覆封控,沒有任何理由之下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許多外資也選擇離開,能跑的就跑,到現在還不跑的,是因為跑不了。從「內卷」,「躺平」到「潤」,吳建忠呼籲,大家不應對共產黨再保有任何期望,以及幻想。

責任編輯:李沐恩#◇

相關新聞
上海封城 男子無錢交租墮樓 侄子見狀吐血
中共疫情封鎖 移民查詢暴增 「潤學」興起
拍節目諷上海封城 女網紅遭中共警察帶走
震驚於中共清零防疫 上海85%外國人想「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