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節義忘生死 這些古人留名青史

文/劉曉
古籍中關於忠孝節義的故事比比皆是。(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8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封神演義》中有言:「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何為忠孝,自不必多言,而節義則指節操與義行。義者,可指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堅守這些「義」的行為就是義行。古籍中關於忠孝節義的故事比比皆是。

李綱善待齊王父女

隋唐時期的名臣李綱,字文紀,慷慨有志節,每以忠義之士自名。他本名原為李瑗,字子玉,年少時就崇尚高風亮節,在他讀過《後漢書‧張綱傳》後,因仰慕張綱的為人而改名為李綱。

在北周時,齊王宇文憲聘請李綱為王府參軍。宇文憲遇害後,無人敢為其收屍。李綱挺身而出,趕車將屍首載出安葬,還親自撫棺痛哭祭拜。時人稱其為「義士」。

隋文帝時期,李綱擔任楊勇的太子洗馬。後來楊勇被廢太子之位,隋文帝嚴詞責備東宮官員,認為他們沒有盡心輔佐。東宮官員沒有人敢反駁,唯有李綱說這並非是太子一個人的問題,因為太子的天資跟普通人無異,如果讓賢良的人輔佐他就能從善,如果讓不正派的人誘導他就會向惡。隋文帝對李綱能說出這樣一番話深以為奇,馬上任命他為尚書右丞。

後來,當李綱聽說宇文憲的女兒孀居無所依靠,他就以齊王府故吏的身分給以資助。在八十五歲的李綱去世後,宇文憲的女兒披髮號哭,如同失去了一位親人。

姚思廉挺身保代王

姚思廉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醫師姚僧垣的孫子,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陳朝和隋、唐。隋朝時曾擔任過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的侍讀。唐時,先授秦王府文學,貞觀初年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拜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

姚思廉(姚簡)像,出《三才圖會》。(公有領域)

隋朝末年,李淵太原起兵後直取都城長安。彼時隋煬帝南下,鎮守長安的正是代王楊侑。

唐軍攻入長安後,代王府僚屬嚇得都各自散去,唯有姚思廉不離代王左右。在唐軍要進入王府時,姚思廉大聲呵斥道:「唐公舉義本是為匡復王室,卿等不得無禮於王。」眾兵將聽罷十分驚愕,又見姚思廉毫無懼色陪伴在代王身邊,心生敬佩,於是紛紛駐足,站立在大堂台階之下。

不一會兒,李世民來到代王府,為姚思廉的忠義所感,允許他扶著代王至順陽門。將代王送到順陽門後,姚思廉才哭泣著拜辭而去。目睹此事的人都很感慨,稱他為「忠烈之士」。

李淵稱帝後,任命姚思廉為秦王府文學。秦王李世民開文學府,招攬一些文武韜略、兼通文史的博學之士,姚思廉就是赫赫有名的「十八學士」之一。

秦王曾與人談論其隋朝之事,在談到姚思廉挺身保護代王之舉時,不免感歎道:「姚思廉面對利刃而顯示大節,即使在古人中也很罕見。」李世民為此專程派人帶帛三百段賞賜給在洛陽的姚思廉,並附信說:「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

秦王當上皇帝後,姚思廉對於政事「直言無隱」,時常提出諫議,太宗都會虛心接納。姚思廉去世後,太宗深為悲傷,為之輟朝一日,贈太常卿,諡號「康」,特准許葬於昭陵。

小小縣丞冒死為太子收屍

武則天晚年,太子李重俊因不堪韋皇后、武三思等的迫害,與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龍三年(707年)發動兵變,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史稱「重俊之變」。不久士兵倒戈,李重俊被斬首。

太子李重與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龍三年(707年)發動兵變。示意圖,圖為北宋《山陰會戰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李重俊遇害後,沒有人敢為其收屍。對太子抱有深深同情的永和縣丞寧嘉勗冒死脫下衣服,包住李重俊的首級放聲痛哭。時人都讚寧嘉勗之高義。

韋皇后的親信大臣、同平章事宗楚客聽說後非常生氣,將寧嘉勗監禁,之後又將其貶為平興縣縣丞,不久找了個由頭又將其殺死。

唐隆之變後,睿宗再次登基。他下詔曰:「寧嘉勗能重視名節,其事蹟高於欒布、向朗。雖然他已歸於幽途,但仍令人覺得生氣凜然。他的忠義之心應予以追存嘉獎,可追贈為永和縣縣令。」

盧奕守洛陽節操不改

盧弈,唐玄宗時官員,出身於范陽盧氏,是宰相盧懷慎之子。他眉目疏朗,腹大豐滿、寡慾,意志堅強,不喜歡車馬。他先後任京兆司錄參軍、鄠縣令、兵部郎中、給事中、御史中丞等。他為官清明清廉,百姓稱道,其名聲不遜於他的父親和兄長盧奐。

安史之亂前,盧弈到洛陽任職,兼武部選事。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賊安祿山率兵攻打洛陽。在其兵未到前,盧弈讓妻兒帶著官印從小路逃往長安,他自己則身穿朝服坐在御史台,等待叛軍前來。

叛軍到後,盧弈歷數安祿山的罪狀,並說:「為人臣,識忠與順耳,使不為逆節,死無恨焉。」叛軍聞言皆愴然改容。盧弈隨後遇害。

唐肅宗後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諡號「貞烈」。

參考資料:
《大唐新語》
《舊唐書》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