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詩典】憶上古神風 忠信誰昭明

作者:白語曦
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句:「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圖是 金廷標《廬山觀瀑》(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一場奇異的颶風襲捲而來,所到之處一片飛沙走石。大風吹倒了禾苗,撼動了大樹,可謂颳得天昏地暗,令滿朝君臣震驚。這來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厲。

朝代更迭,時空亦變,轉眼即是千年。在一個特別的時間點,大唐詩仙李白回憶起了上古那場神風,將已湮沒的歷史濃縮為簡練的詩章。當帝心蒙塵,誰能喚回忠信?

《寓言三首》(其一)詩文曰:

「周公負斧扆,成王何夔夔。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賢聖遇讒慝,不免人君疑。天風拔大木,禾黍咸傷萎。
管蔡扇蒼蠅,公賦《鴟鴞》詩,金縢若不啟,忠信誰明之。」

【詩文通述】

周公背靠著繪有斧紋的屏風,站著接受諸侯朝拜,周成王露出敬畏恐懼的表情。周武王生病時,成王生病時,周公曾剪掉指甲投入河中,向神明表志,請以身代。

清 《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周公》局部(公有領域)

賢聖遭到了讒言詆毀,人君也不免有所猜疑。天風拔起了大木,禾苗也悉數遭到損毀。

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二人像是蒼蠅一樣,煽動了流言蜚語。周公寫下《鴟鴞》詩以明心志。

如果成王沒有看到周公的金縢藏書,他堅持的忠信,又有誰能明曉知道呢?

【詩典史話】

在這首詩文中,李白提到的周公是西周賢臣。據《逸周書》記載,周武王駕崩,周成王即位。由於成王年幼,無力威懾群臣和方國。周公旦擔心地方諸侯,尤其商朝殘餘勢力會趁機作亂,尋釁滋事,於是代理攝政。他君臨天下六年,消弭了禍亂,使天下得以大治。

「周公負斧扆」,扆,依,古時通用,所以也寫作「斧依」。《爾雅》云:「牖戶之間謂之扆。」古代帝王朝堂所陳設的屏風,以絳紅為質,通高八尺,位於東西戶牖之間。屏風上繪有斧紋紋飾,所以稱為「斧依」。周朝地方諸侯朝拜宗周,周公就背靠著斧紋屏風,面朝南站立。

「成王何夔夔」,夔夔,傳說中指一種龍形異獸,外形似龍,但有一足。後來以夔夔形容敬畏謹慎恐懼的樣子。

「武王昔不豫」,周武王伐紂功成後第三年,生了一場大病。當時太公、召公向周公提議,一起為武王占卜。周公認為,僅憑占卜,不足以打動周朝先王。於是周公在同一地上築了三座土壇,又在其南面夯築了一座土壇。他站在上面,手持玉璧,頭戴玉珪,祝告周朝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周文王。他說,如果三位先王在天有靈,果真需要助祭之人,就讓我姬旦代替武王姬發吧,「我稟性寬厚,素有巧能,而且多材多藝,能事奉鬼神。你們的長孫(指姬發)不如我多材多藝,不能事奉鬼神。」

周公對天祝告,當場卜問三龜,結果都是吉兆。他打開藏書的鎖鑰查書,結果也都是為吉。從上天的垂兆中,周公得知武王已經度過了危險。他回去後,就把寫有祝辭的簡冊放進了金縢中,也就是用金屬作成的帶子,束著收藏書契的匣子。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唐虞夏商周)‧周成王一》。(公有領域)

「剪爪投河湄」,《史記‧蒙恬列傳》引述上古故事,昔日周成王剛剛即位,還沒有離開襁褓。周公就每天背著成王上朝,處理國事。有一年,成王得了重病,幾乎危在旦夕。周公憂心如焚,剪下自己的指甲投進了河裡,向神明祝禱請以身代。他祝告說:「王年少無知,是我姬旦執掌國事,違背了神命,遭罪的人應該是我啊。」事後他把禱書收藏在宮廷府庫中。

成王親政後,管、蔡二人進獻讒言,詆毀周公,在成王面前搬弄是非,說他的壞話。周公為避嫌,遠離京師,到東都住了三年。後來,周公送給成王一首詩,名為《鴟鴞》,但是成王仍對周公心存猜忌,無意接他回京。

然而,就在這一年穀物豐熟之際,忽然上天颳起了一陣大風,夾雜著雷電,致使穀物全被吹倒,大樹幾乎被連根拔起。天降異象,滿朝為之震動,人人驚恐難安。於是周成王和群臣穿著朝服,恭敬地開啟了金縢之櫃。

直到這時,成王才看到了周公昔日的祝辭,他甘願犧牲己身來代替武王。成王詢問眾史官,得知此事千真萬確,因為周公叮囑過,不准他們把這件事說出去。所以外界對此知之甚少。

成王拿著簡冊,往日記憶浮現眼前。他回想起叔父背著幼小的他穿梭在朝堂,躬身力行,處理國政,而他不懂叔父的苦心,也因相信讒言,誤解了叔父的一片忠貞。成王當下心中釋疑,禁不住地痛哭起來,責備自己年幼無知,導致皇天震怒,使他有機會認識周公的賢德,「我這個小子應當親自迎接周公,按照我們邦國的禮儀也應該如此啊。」

成王率領群臣走到郊外,迎接周公。就在當天晚上,再次起了一陣大風,只是這次是反向回吹,那些倒伏的穀物又全被吹起來了。就連那些被吹拔的大樹,國人也奉命全部扶植種回,並且擣實了樹根。天降大風,驚醒了成王的疑慮,喚回了忠信。君正臣賢,國泰民安。這一年收成也獲得了豐收。

【語心吟賞】

李白詩文既俊且逸,逸氣馳騁。無論詩文,亦或詞賦,其筆調高格,能清人心神,震人心魄。他入京後,於天寶元年(742年)被唐玄宗詔為翰林學士。在唐朝,翰林學士被時人稱為「內相」,是一個清貴而又權重的官職。「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璋紫綬來相趨。……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激賞搖天筆,承恩賜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飛。」(《溫泉侍從歸逢故人》)李白以詩文表述此時此刻的心情。

唐玄宗器重李白,多有恩寵。君臣遇合,若能持續長久,人臣也可大展抱負,大濟蒼生。「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李白希望能像歷史上的管仲、晏嬰、范蠡、張良一樣建不世之功,然後功成身退,泛遊江湖,縱覽滄洲。

但是這場君臣之遇,沒過多久就遭到了挑戰。李白素有大鵬之志,平交王侯,不肯屈身以事權貴,招致他人嫉恨。有人屢進讒言,詆毀李白。同一時期的任華於《寄李白》中說到:「權臣妒盛名,群犬多吠聲。」

這位權臣是誰,眾說紛紜。有一說是高力士。李濬(音郡)於《松窗雜錄》記載道,高力士對為李白脫靴一事,一直耿耿於懷,視為恥辱。楊貴妃本來對李白所寫的《清平調》非常喜歡,常常吟哦詠唱。高力士看見後,挑了其中一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說:「我還以為你會把李學士恨入骨髓呢?想不到你還唱這三首詞」。楊貴妃不解其意,高力士說:「難道你沒有看到,他在詞中將你比作趙飛燕嗎?」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后,身輕如燕。宮人托起水晶盤,趙飛燕能在盤上翩翩起舞,但是趙飛燕曾與赤鳳私通,宮闈頗不檢點。經高力士一說,楊貴妃以為李白是在譏諷,輕賤她呢。

李白入朝不到三年,就遭到了權貴的排擠。在朝中,李白也自感「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學士》)加之權臣進讒言,玄宗下詔賜金放還。「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唐玄宗受到讒言迷惑,疏遠了李白。

流言蜚語猶如蒼蠅,嗡嗡嚶嚶,讒惑君心,害得賢臣周公不得不避嫌,離開了京師;害得李白無法施展高才,不得不離開了長安。

李白雖遭讒言中傷,但他的詩文並非獨為己傷嘆,而是為天下從古至今有多少賢臣遭讒蒙冤而傷嘆。

當渾噩的世間走向敗落,人力無法挽救時,或許只有來自上天的力量,才能歸正這一切,使蒙昧的世人看清真正的忠信和天良。

參閱資料:
《逸周書》
《禮記‧明堂位》
《尚書‧周書‧金縢》
《李太白全集》清註本
《史記‧蒙恬列傳》卷88@*#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歷史的文學敘事架起了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對南北民族的差異有著極大的慈憫包容,反對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車之鑑,發人深省。
  • 沃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紀末蘇格蘭著名作家、詩人和歷史學家。生長於愛丁堡的他曾是律師,也當過副郡長。司各特的詩歌很受歡迎,但他最終成為英語歷史文學的一代鼻祖,素有「蘇格蘭之魂」、「歷史小說之父」等美譽。
  • 林語堂筆鋒犀利,行文隨意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一笑。對了,這個中文「幽默」一詞,就是林語堂從英語「humor」翻譯過來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
  • 索爾仁尼琴:生命最長久的人並不是活得時間最多的人。因為永恆的比暫時的偉大,天國的比人間的偉大,靈性的比政治的偉大。
  • 他是人中翹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謀,一生秉持高節,始終不肯出仕為官。有一年,他遊歷趙國邯鄲,親眼目睹趙都面臨滅頂之災。他出面相助,猶如從海底升起的明珠,不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載,照亮了後世千秋。當李白吟詠「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吾人是否見賢思齊,與之同步?
  • 在中華文化史上,蘇軾是無人不曉的一代文豪,他的詩詞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傳,溫度不減。從小他就表現出不凡的器識和才華,留下的許多小故事足為見證,而他小時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連著他的一生。
  • 一代文豪蘇軾的出生有如巨星橫空耀世,此後千百年的時空都被他照亮了;他從小就頭角崢嶸,展露非凡的器識,這些他小時候的小故事點點滴滴道出他的非凡。
  • 托爾斯泰
    在他看來,表達心底的真話,說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語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藝術的要務和唯一的目的。「藝術不是一種享受、慰藉或娛樂;藝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唯有透過藝術的影響力,才能促使人們和諧互助,暴力才會終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