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逃港專輯

不屈不撓逃港者——知青逃港「起錨」之三

作者:怒海浮生客
從香港移到美國的紀念碑,紀念碑的背面,鐫刻著第一批所收集到的176名逃港罹難知青的名字。(林丹/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8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22年06月29日訊】最近我訪問過幾位插埸的知青,他們都說當年如果插埸的知青逃亡失敗被押解回場,農場都會為他們搞一場「歡迎會」。

在批鬥會上他們挨幾下是很平常的事,毒打的事不常見,但不是沒有,如果在批鬥會上表現不好,態度不好,或者平日與人積怨,又或者平日表現不好,就會多挨幾下。

「歡迎會」完了之後一般都會在農場私設的牢房裡囚禁一星期左右,放出來後還要做一段時期無償的苦工。因為沒有工資,所以失敗者一般都是躺下來不幹活,一放出來就馬上寫信回家,要家裡馬上寄錢來,一收到錢馬上就會以各種理由回廣州,再做準備,東山再起,通常他們都會一直「起錨」下去,直到成功或成仁為止。

七十年代的逃亡潮與六十年代初有些不同,六十年代初逃亡的主要是廣東各地饑餓的農民。他們扶老攜幼,聯群結隊,由於人數眾多,又都是饑餓的老百姓,所以沿途的軍警對他們睜一眼,閉一眼。這些人大都是從中間陸地通過鐡絲網,很少蹈海。現今很多人還記得當年很多香港慈善團體帶著麺包和食水到邊境去接濟同胞。

但經過四清運動和文化革命,在大陸大搞階級鬥爭下,偷渡就是投敵,叛黨叛國,各地都加強了堵截和鎮壓,尤其是寶安縣深圳和香港新界接壤的陸路,更加警備森嚴,逃亡者在此難越雷池。但這些難不倒七十年代的逃亡者,皆因這個時期逃亡者的主要成分由知青取代了農民,成長在大城市的知青水性比農民好,既然陸路難行,大多數的知青就選擇從兩翼的后海灣和大鵬灣下海,冒險夜泅蹈海而來。夜裡遊過大海的滋味究竟如何?那可不比日間在海灘嬉戲,那是用性命來相搏的一回事。

在大海裡游過泳的人都知道,海洋是個無風三尺浪的地方,更何況夜間一般都是風高浪急。在星月暗淡的夜晚,往往一個浪頭打過來會令海中的逃亡者心驚膽戰,暈頭轉向四處亂游。和大海的搏鬥往往也考驗了一個人的意志和毅力,很多蹈海而來的人士都在最後生死存亡關頭再堅持一下,再挺一挺而挨過來的,這些人是大海的征服者,在日後的生活中也是強者。

千辛萬苦到了海邊,只要游過后海灣或大鵬灣就能成功,然而正是這兩個海灣成了不少(起錨)客的葬身之所。我曾問過不少成功蹈海而來的浪裡白條,他們泅渡這兩個海灣最短的時間是半小時,最長為一整夜,最多是6~9小時,那要看他們下水的地點和身體質素與及技術。

如果能在大鵬灣靠近沙頭角的那幾公里處下水,或在后海灣靠近深圳河出口的福田區下水,運氣好的話一小時左右可成功上岸,然而距離短的防守嚴密,那裡軍警林立,一般人很難越雷池。如果選擇離沙頭角遠一點的地方,如大鵬灣今日的風景區小梅沙一帶下水,那兒海面遼闊,風高浪急,時有鯊魚出沒,(起錨客)就算有高超的泳術與體力,也要6~9小時才能成功,我的一個表兄孫XX1973年中就是從這裡下水,遊了9小時左右而上岸的。

至於后海灣當年比較容易下水的地點就是今日深圳灣大橋一帶,那兒直線距離大約四千米左右,如果日間風平浪靜一般人三小時左右可以橫渡,但在夜間身體極度虛弱下橫渡,時間就要加倍。其實問那些蹈海而來的浪裡白條,那晚他們究竟在海裡遊了多久,他們也說不準,他們大多在天黑前到達海邊,潛伏到天黑才下水,在海裡搏鬥了一夜,上岸不久天就亮了。至於過不了大海的遇難者,不能說他們水性不好,敢於下海者,一般都對自己的泳術有信心,皆因他們到達海邊時,身體已極度虛弱,加上在海中不辨方向而遇難。曾有一些膽子小的到了海邊,見識過大海的遼闊而不敢下海,打道回府的。

我初中同學何君,初中畢業後沒考上高中,也不去農村,在城裡胡混了幾年進了一家工廠,七十年代中,他和一個姓林的朋友(起錨)了。黃昏時千辛萬苦到了大鵬灣海邊,看到波濤凶湧,遼闊無限的大海時,該不該下水,何君猶豫不決,這時背後傳來追捕者的腳步聲,同行的林君不甘幾天的辛勞白費,毅然選擇了赴海求生,然而後來証明了他沒能游抵彼岸。沒下水的何君很快就被捕了,在審訊中他沒報自己的真實單位,而是亂報一通,結果押解回廣州,別的單位的人一看不是自己單位的人而對他放鬆警惕,讓他有機會逃走了。拘留所有他的名字,但原單位沒有接收過他,他回原單位後一口咬定那段時期只不過到了別處去玩,沒有(起錨),結果成了懸案不了了之。自從見識過大海的寬闊及知道同伴遇難後,何君從此不再(起錨),幾十年來在單位老老實實工作,直到退休。今天的他說,幸虧當年沒下水,撿回一條命,也幸虧當年沒坦白,保住了工職,否則被開除了今天沒了退休金,不知何以為生。

我的表弟沈強,因為他曾屈辱地被關在狗籠裡,他願意為那段歷史作証,所以願意用真實姓名。以下是他三次逃亡的經歷,現今報導出來,看後也可令人神傷。

沈強,1952年生,1966年廣州四十中初一學生,由於他父母都是臭老九,所以1968年11月年僅十六歲的他便被遣送到廣東東莞縣道窖的一條小村去接受再教育了。剛開始的時候,他勞動很積極,表現很好,但年終分紅的時候,辛勤勞動的結果是倒欠了生產隊的錢。那地方實在太窮了,一個成年男農民一個勞動日才值5角錢,而他們只能拿婦女的工分,每天3角錢,這錢連買口糧都不夠。

漸漸地他的積極性消退了。平日在村裡躺倒不幹活,只在割禾時做一段,因為你不割禾就沒谷分。和全國各地插隊的知青一樣,平日裡盡幹些偷柴偷菜的勾當,白天相中了那一塊地的菜熟了,晚上就去拔。這樣無聊的日子過了幾年,1972年9月,二十歲的他覺得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必須要做點什麼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剛好這時同隊的一個廣州知青(起錨)成功了,大大剌激起他也要(起錨)的雄心。

為了(起錨)他把分到的穀子賣了七十多元,用這錢買了一套厚實耐穿的長袖衣褲,一雙堅固耐穿的膠鞋,一件雨衣,一塊塑料布,一個自製的指南針,一個吹氣塑膠枕頭,一個手電筒,一把電工刀,一些急救葯品,最重要是要準備幾天的乾糧。那時為了攜帶方便而又營養豐富,他們都學紅軍當年長征時一樣帶炒麺粉,先將麺粉炒到半熟,然後再加砂糖和生油炒熟,通常要預備一個人一天一斤的份量,從東莞出發到海邊最少要走5天山路,這樣每一個(起錨者)的(起錨)裝備有十多斤重,這些裝備用一個挎包裝著來起程。

那個時期由於東莞縣緊鄰著寶安縣,在東莞縣內就有幾個檢查站,當地人出入都要公社或大隊開具証明。然而這些難不倒掌握(高科技)的廣州知青,他們先向公社或大隊開出証明,然後用(高科技)把字跡退去,只留下公章,那時他們每人手裡都有大疊這樣的証明。

沈強第一次(起錨)是四個廣州知青一起行動,中午吃過飯後四人騎上兩輛從廣州偷來的自行車,帶著兩個人份量的(起錨)物資,用假証明通過了設在東莞縣公路上的幾處關卡,傍晚時候到了一個叫大朗的地方,那地方離樟木頭封鎖綫不遠。四人中兩人放下他們後騎自行車先行回去,而沈強和另一個人一下車馬上遛到路邊的苧麻田裡去,靜待天黑越過封鎖綫。

那一片苧麻田,地面乾爽,苧麻長得又高又密,最適合(起錨客)躲藏,沈強事先騎自行車來這裡經過多次偵察,最後才選定這裡做(起錨)的第一個躲藏點。天將黑時他們遇到了民兵搜田,他的同伴恐怕被捕自己跑出去回了家,這樣第一次(起錨)便成了沈強個人行動。

在黑夜中他繞過了哨卡,很快就鑽入了樟木頭的山中,一路向南行。那時一個人在山中,最安全的行動時間是黃昏到天黑不久和天亮前後的幾個小時,因為那時巡邏的民兵要回家吃晚飯或還未起牀。天全黑了能看到路就走,全看不到就開一兩下手電筒,真看不到路而又感覺到危險就停下來不走。白天則不能走,只能找個地方躲起來。沈強最喜歡找鄉下人埋過棺材的棺材穴去躲,因為鄉下人迷信怕鬼,通常不會到那些地方去。在棺材穴裡沈強把帶來的塑料布舖開,吃一點炒麺,喝一點山泉水,然後用草把身體遮掩好,就睡大覺去,要一直睡到黃昏才能繼續行動。

一個人在山裡逃亡,在日出日落中,沈強見過了不少大自然的良辰美景和珍禽異獸,可惜那時是在逃亡中,沒有心情欣賞。一次在白天躲藏時,一個野豬家族大大小小廿多頭野豬就在他身邊走過。一晚夜渡烏石岩水庫,也就是今天的西麗湖水庫,剛一上岸就發現一個龐大的黑影瞪著兩隻發出綠光的眼睛盯著他,從體型估計不是野狗,而是豹子一類,幸虧沒有攻擊他。

沈強晝伏夜行5天後到達了南頭邊上的一個小山頭,也就是今天南頭檢查站附近,由於天黑為了趕路他犯了一個錯誤,在下山時他按亮了一下手電筒,結果被山下駐守的民兵發現了。當地的民兵不動聲色在他下山的必經之路埋伏好,當沈強一出現就馬上追捕他。這時第一次(起錨)的沈強突然慌了神,下意識地撒腿就跑,跑不多遠他聽到了三下槍聲,頭兩下是向天開的,第三下他感到子彈從他耳邊飛過,這下他嚇得再也不敢跑了,就這樣沈強第一次(起錨)到此結束。

被捕後他沒被五花大綁,先是被送到深圳收容所,兩天後再轉送樟木頭收容所,再兩天後轉送東莞收容所。在東莞收容所一關就是一個多月,每天享用2餐,每餐一砵白飯加幾片冬瓜,一個多月後放出來人廋了一圈。

放出來後沈強回到了生產隊,那兒的農民也不管他,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當地來說實在太平常了,大家都在過苦日子,誰不想過上好日子。沈強馬上到公社辦好証明回廣州休養生息,幾個月後,1973年5月,他第二次起錨了。他不走不行阿!一個臭老九的子女,偷渡過一次,在政治上已自動成了階級敵人,所有升學、招工等好事永沒他份,等待他的將是無休無止的運動,在大陸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他還是用第一次的方法,讓人用自行車送他一程,在快到檢查站時才帶上裝備躲到路邊的田裡,等天黑了從田間繞過樟木頭檢查站上了山。有了一次經驗,這一次沈強儘量不用電筒,每將遇到人都先躲起來,這一次比第一次順利多了。第五天的上半夜,他已經很接近南頭國防公路了,他知道只要越過這條公路,路那邊不遠就是海堤,海堤下面就是紅樹林,穿過紅樹林就是大海。

一個人越接近勝利,就越容易犯錯誤,沈強順著田基小路走上公路,再走上海堤,卻想不到迎面撞上了解放軍,就這樣沈強第二次(起錨)如此終結。解放軍把滿身污垢的沈強押回營房,因為不想弄污自己,解放軍打開了一個狗籠,用槍指著沈強要他自己爬進去,然後把籠門鎖好,以防止他逃走。在窄小的狗籠裡,沈強只能像狗一樣趴著或蹲著。就這樣沈強在人民軍隊的營房裡被人民民主(專政)了,做了半個夜晚的狗。第二天早上,軍人打開籠門,把昨晚捕獲的(人狗)拉出來押送到深圳拘留所。

逃港幾十年來,表弟對於被解放軍關進狗籠一直耿耿於懷,每當與人談起往事,情緒都會非常激動,這件奇恥大辱令他畢生難忘。他常對人說:我寧願他們把我五花大綁吊起來打,也不願被鎖進狗籠,這樣我即使做了敵人,好歹還是個人。今天很多逃亡人士在談到他們的(起錨)往事時,都不願意使用真姓名,但沈強因為受過如此屈辱,願意站出來為這段歷史作証。

在那瘋狂的年代,號稱「仁義道德之師」的解放軍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但卻偏偏沒有受過人權教育。在大搞階級鬥爭下,軍人們都充滿了對階級敵人無比的仇恨,尤其對人民內部新生的階級敵人,「叛國投敵分子」更甚。如果在邊境捉到美蔣特務,他們不會把俘虜鎖進狗籠,但抓到叛國投敵分子,就可這樣,把他們當狗,再踏上一腳,讓他們永世不得超生。

被捕後的沈強再次被送到東莞拘留所,因為是第二次份子,所以第二次在東莞拘留所裡關了三個多月。人類是個群體性很強的生物,人多的地方人們都會自動分成一群群,一堆堆的。在東莞拘留所每天送走一批,又迎來一批,犯人總額始終保持在五六十人左右。廣州知青一進到大倉,憑著相同的口音大家會不約而同走到一起,亙相照應。

囚禁犯人的大倉一來由於人多,二來囚犯的情緒不穩定,很容易會因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而發生衝突。在一次牢房大打鬥事後調查中,沈強把一切罪名攬上了身,結果他被單獨囚禁了一個多月,也因為他這樣做,他贏得了所有犯人的認同與專重,從此在(起錨)的圈子裡,很多人都認識他。

第二次放出來後,他馬上回廣州,這時的他已成了廣州市的(地下)知名人物。因為他熟路,有經驗,是一隻差一點就成功的識途老馬,加上為人夠義氣,因此這時他廣州的家其門如市,每天都有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找他。這些人一是來問路,了解情況,吸收經驗,二是也有邀約同行,甚至有人願意付錢為他準備所需的一切裝備,只求他下次(起錨)時能帶上他。然而這些好意他都婉拒了,1973年10月他第三次(起錨)了,這次行動他只帶了一個與他下放同一隊的廣州知青。

第三次(起錨),沈強選擇了黃曆廿五的日子出發,這樣月光越來越暗,幾天後到達海邊時夜間將會沒有月光,漆黑一片對他們越過國防公路與海堤下海大為有利,然而越來越暗的月光也對他們途中的前進造成很大的困難,夜黑路難行,他們的進度減慢了。第六天早上,他們已斷糧一天了,這時他們才走到今天深圳灣大橋的地方,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個當地的老鄉。

那個老鄉給他們指明了方向,對他們說:翻過這個山頭,海對面就是香港。那老鄉也沒白白地便宜了他們,他要他們留下身上所有的財物,那老鄉對他們說:過得去,這些東西對你們沒用,過不去淹死了對你們更沒用,倒不如留給我。沈強一聽也有道理,就把兩人身上所有的財物給了他,只留下一把電工刀。

他們走上小山頭一看,不禁暗自叫苦,他們看到的海面相當遼闊,且波濤洶湧,如果在日間又體力充沛,那直線約四千米的海峽還有機會游得過去,如今他們已餓了一整天,又疲又累,要在夜間在此橫渡無疑自尋死路。經過短暫的商討,為求安全他們決定夜間沿著海邊的國防公路向東行,到靠近深圳海面窄些才下水。黑夜中他倆餓著肚子,沿著公路邊的田野一路滾滾爬爬,躲躲藏藏,走了一個晚上。

天快亮時走到一個今天叫(福田)的地方,不能再走了,必須在這裡下海,躲到紅樹林中,否則天就要亮了。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這一次他們過海堤時小心翼翼,他們像蛇一樣爬過水田,爬到堤基再停下來,屏息靜氣,等巡邏的軍人走過了一會兒,才像蛇一樣,乘著僅有的夜色爬過堤面,滾進了海邊的紅樹林。

沈強剛進入紅樹林不久,天就亮了。他們躲藏的紅樹林,就在深圳河出口邊上,那兒海面不寬,只有兩百米左右,由於距離近,大陸方面防備很嚴,公路上解放軍巡邏很密,海面上也有巡邏艇在不停地來回巡邏,白天是不能游的了,他倆只得躲在紅樹林裡靜待天黑。他倆已經斷糧兩天,這一天又要餓著肚子在水裡浸一天。

白天水漲時海水淹到他倆的脖子,肚子餓得咕咕響,成群的魚蝦在他們身邊游來游去,有些魚兒還咬他們。饑餓的他們想用手捉魚來生吃,但不成功,饑腸漉漉的他們好不容易熬到天全黑了,等巡邏艇一過去,就馬上撲向大海,向對岸游去。

這一次他們成功了,由於距離短,只用了半個小時,他們就爬上了自由香港的海灘,這時他倆身上只剩下一條短內褲和一把電工刀。在香港海灘的公路邊,他倆躲進樹林中,以避過香港新界的原居民,因為一旦落到了那些人手中,就會成為那些人向親友勒索錢財的肉參。

等到香港警車出現,他們才跳出來截車,香港警察一看就知道他們是來自大陸的偷渡客,很禮貌地讓他們上車。在警察局裡給了他們衣服和食物,第二天一早送他們出市區,經過了三次驚心動魄的(起錨)後,沈強終於穫得了自由,從此在香港展開了新的生活。◇

2010年10月7日於香港

責任編輯:孫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經十個月籌備,美東「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將於6月15日(週三)中午12點正式揭幕。這個紀念為爭取自由幸福而獻出生命的同代人碑石,終於矗立在美國這塊自由的土地上。
  • 青山環抱,芳草萋萋,176名為追求自由幸福而獻出生命的廣東逃港知青,魂兮歸來,他們的靈魂終於在美國自由的土地上安息。
  • 黃東漢,1947年出生於廣州。廣州 14 中 66 屆高中畢業生。文革期間積極參與運動,任學校造反組織「八五紅旗」頭目。後到寶安縣南頭 公社插隊。下鄉一年零三個月後逃往香港。來港後 一直從事印刷工作。改革開放後參與國內宗族文化活動,在內地幾個宗親會擔任顧問,副會長、名譽董事長等職。
  • 文革時期當局為了堵截偷渡潮,採取了一系列嚴防措施,然而逃亡者為了能成功起錨,也奇招迭出,真乃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1979年初,改革開放還未開始,我班女生鄺女士,時已32歲,厭倦了在農村當赤腳醫生,與丈夫一起把從黑市買回來的護照貼上自己的照片,由於精心製作,幾能亂真。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 在當年那個迫使大量人民「起錨」、「督卒」、「較腳」、「著草」——等同逃亡的大時代裡,並非所有人都會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須具有活躍的思想。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思想僵化,中紅毒甚深的人,即使他們不是那個制度的得益者,他們也不會對那個極權制度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當清明和重陽這兩個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後兩週,香港政府都會開放邊境的墳場讓香港市民前往拜祭親人。每當這兩個節日,前往邊境的人很多。在彎彎曲曲窄長的界河梧桐河南邊各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個小小的沙嶺墳場,能有幾多真正的參拜者,來的人大都是在各個不同時期「起錨」成功的人。
  • 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常綠闊葉灌木群落——紅樹林。(公有領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當年的「起錨」客,「起錨」本指船舶開航的意思,但在那瘋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廣東知青〕中,卻有另外一個意思,在廣東當年一提起這一專有名詞,人們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錨」是一種賭博,參與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與生命,那時參與這個賭博的廣東知青為數不少。有的贏了,有的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