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運動不足 老年請看護的危機大

作者: 佐伯武士 童唯綺譯

眼看著日本面臨全世界罕見的「超高齡化社會」危機,照護人員已處於供不應求、無力負擔的癱瘓失衡狀態。

相對於需要照護的人數,照護從業人員的數量相對過少。一旦開始需要他人照護日常起居,幾乎沒人能恢復先前的健康狀態。我相信誰都不想臥病不起,誰都想要一生都能自力步行和生活,不需要全面仰賴他人的幫忙。

日本整形外科(類似臺灣的骨科)學會認為,在需要照護的患者當中,約有二成左右是因為運動系統的傷害;特別是全體需要照護的患者中,約有七成為女性,其中又有近三成是因運動系統疾病所引起。

由於老化,造成肌力衰弱、關節或脊椎疾病、骨質疏鬆症等,使得運動機能衰退,而需要看護或臥床不起,或者陷入此狀態的風險相當高,即稱為「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syndrome)。目前,急速高齡化的日本,出現運動障礙症候群或有此風險存在的人們,估計有四千七百萬人左右,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高危險群。

那麼,為了避免陷入需要看護的狀態,需要做什麼樣的身體保健呢?我想恐怕什麼都沒做的人居多吧!WH(世界衛生組織)O指出,十五歲以上的日本人中,約有六十五%運動不足。

到了二○二五年,嬰兒潮世代全都年屆七十五歲。其中,意識到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做好準備要憑藉己力行走一生的人們,也不能說很多吧!

年紀越長越不動,疾病纏身難痊癒

大自然賜予人類相等的時間,人們都會有老化的一日,都無法避免肌力和體力的衰退。然而,相同年齡的長者卻有人特別朝氣蓬勃,活力十足;精力的差異是如何產生呢?

隨著年齡漸長,從以前到現在累積的生活習慣,造成當下人人各異的生活品質;其中關於良好活動能力的答案,果然還是運動習慣。即使並非慢跑、打球等特定運動,只要是每日常常在活動的人們,其體力的衰退程度都會受到控制,神經和肌肉也會保持在相對年輕的狀態。

可是,也有像膝蓋、髖關節或腰部疼痛導致想動也動不了的時候吧!只要身體有哪裡不舒服,自然也會減少外出。然而,這樣會造成肌肉量加速減少,減少到一定程度,就連普通的用餐、排泄、行走、入浴等等基本動作,也就是「前言」提到的「日常生活動作」都將無法隨心所欲。

人體肌肉退化的狀況,早的話可能三十多歲就開始,晚一點可能四十歲起會持續減少。要延緩退化情況的發生,運動是唯一維持現狀的方式。只是一旦年事漸高,關節開始疼痛、心肺功能衰退、體力變差……種種原因,都讓人們對運動興緻缺缺,本來能做的也慢慢變得力不從心,造成肌肉更加衰退。

肌肉量減少會造成的最嚴重危險就是跌倒。銀髮族的骨質密度較低,只是小小的跌倒就容易骨折,原本就疼痛的膝蓋或髖關節的問題會更加惡化。尤其是對女性而言,骨質密度普遍比男性低,在肌肉量變少後,骨折的危險度也相對較高。

根據二○一○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福利部和勞動部)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查」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需要看護的民眾中,其「臥床不起」的直接原因,第一名為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二四.一%),第二名為失智症(二○.五%),第三名是年事已高導致衰老(十三.一%),第四名為骨折、跌倒(九.三%),第五名為關節疾病(七.四%)。銀髮族由於骨折而臥床不起,多數因為骨折的部位為大腿根部,也就是髖關節骨折。其實髖關節骨折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而且在術後努力復健亦可恢復行動上的自如;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全面恢復健康的困難度也越來越高。

不只是骨折或罹患關節疾病,因為身體動不了而引發病症的情形也相當多。以高血壓為例,只要在生活中適度加入運動,就能降低血壓;其他如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還有骨質疏鬆症,只要有適度的運動鍛鍊,就能預防和改善。另外,這些疾病在特定症狀出現前很難察覺,而當症狀出現時,代表病況已相當惡化,因此造成臥床不起的案例也很多。

例如,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等問題,有可能導致腦出血、腦梗塞,這些就是「臥床不起」成因的第一名「腦中風」。若是身體出狀況後,因為不想臥床不起而一昧靜養,反倒可能因為生活不良習慣,而招致臥床不起的結果。

(方言文化提供)

疾病休養更要動,避免引發疾病

我曾為手術結束後的病患進行復健,在其中發現到一件事——銀髮族患者於術後若在病房中好好靜養一週,反而會出現失智症徵兆―只需要一週而已。即使護士及醫生頻繁地前來病房談話,也有電視可以解悶,但診斷失智症的分數都會比入院前還來得高。

目前認為這是因為沒有「自發性」的活動。即使有人主動談話,但患者沒有主動找醫生談話,也沒有打開電視找尋自己想看的節目,若沒有這些自發性動作,會漸漸造成記憶力的衰退,也可能會有失智症等症狀出現。

雖如此說,開始進行步行訓練的復健,加上和人們的互動,只要花兩週時間,失智的症狀就能治癒;其實這種時候的失智往往是暫時性的。手術後患部難免仍會疼痛,若一直因為怕痛不敢動的話,將會使失智症情況加劇;住院時間若加長,以前沒有的症狀也會出現,發生記憶力衰退等情況。

這不限住院時才會發生―以前能夠外出,但因一直待在家中少活動,造成身體功能漸漸衰退,和人們的溝通對談也變少―缺乏外部刺激,失智症的發病和加劇可能性都會攀升。

特別是銀髮族,只要「不愛活動」就慢慢變得「不能動」的危險也相當高,也可能因此引發各種病症。所以請多留心,即使在家中,只要不超出體能範圍,請儘量讓身體動起來吧!

體能分水嶺!肌肉量急降的四十歲

中壯年族群(四十歲到六十四歲)在聽到「運動不足會造成肌力低下,而引發臥床不起的危險因子」這種告誡時,都會認為那是銀髮族(六十五歲以上)才有的症狀,和自己無關。不過事實並非如此,肌肉量早在四十歲起就會急遽減少,若年輕時不愛運動的話,減少的狀況會更嚴重。

人們過了四十歲,總覺得體力低落,長時間外出就會疲累,開始感到身體狀況的衰退,其中一項原因便是肌肉量急速減少。

二十幾歲時,運不運動或許沒有差別;但研究證實,二十到三十九歲期間有持續運動的話,過四十歲後其肌肉量較不會減少。就算四十歲後停止運動,研究也顯示肌肉量不會衰退過多。也許以往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發現肌肉量急遽減少時會感嘆:「早知道的話,就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懊悔日常運動的不足。

那麼雖然超過四十歲了,從現在起下定決心做運動,肌肉量也能急速增加嗎?答案是否定的。肌肉是由肌纖維形成,肌纖維則是由血液運送的蛋白質形成的結構。然而四十歲以後,人體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轉趨低下,即使吸收蛋白質也無法增長肌肉。

如果年輕時有運動習慣,由於蛋白質吸收功能一直處在運作狀態,因此肌肉不易衰弱。只要肌肉不衰弱,基礎代謝變高,便可維持不易發胖的體質;一旦肌肉量減少,身體就容易感到沉重,更不想運動。惟有趁現在持續運動,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關節回正鬆筋奇蹟伸展操:只要5分鐘,拉開歪斜緊繃關節,校正重回健康人體初始設定》  方言文化提供

· 比有氧運動更好!阻力運動改善睡眠、減少入睡時間

· 愛漂亮就要健身 運動助你維持體態抗衰老

· 健身最重要的是休息!做一件事給身體舒壓

責任編輯:李清風

相關新聞
墨爾本百歲奶奶愛健身 體能不輸年輕人
英國82歲奶奶酷愛健身 還堅持做體力活
為什麼運動後感覺不舒服? 專家解釋原因
生病時應該運動嗎? 專家這麼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