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鑰】妻說出夫左腳心有黑痣 失散多年夫妻團圓

作者﹕泰源整理
命運乖隔,阻隔不了有心人。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665
【字號】    
   標籤: tags: ,

後漢時期,會稽餘姚人黃昌,字聖真,出身原本低微貧賤。由於黃昌家靠近學校,他多次見到眾儒生修習學校中的禮儀,因而喜歡上了學習,就到學校學習經典。他熟悉公文法令,所以到郡府擔任決曹。刺史巡視州內郡縣,見到黃昌時很是驚奇,將他召為從事。

後來黃昌被授任宛縣縣令。黃昌治理政事時崇尚嚴厲威猛,喜歡舉發隱伏未露的壞人壞事。在朝廷選拔有才能的官吏時,黃昌晉升為蜀郡太守。原先的太守李根年紀老大,政事悖亂,不少百姓遭受侵凌冤枉。黃昌一到任,來訴訟的官吏百姓有七百多人,黃昌將案件全部處理判決,無不合情合理。黃昌祕密抓到一個盜賊首領,強迫他一一說出各縣中強橫殘暴者的姓名住址,而後分派人馬出其不意前去討捕,沒有一個人漏網逃脫。那些素來作惡、奸猾異常的人,都逃往其它地方去了。

起初,黃昌在州府擔任文書的佐吏時,他的妻子回娘家探視父母,遇上壞人被擄掠,接著輾轉流浪到蜀郡,做了別人的妻子,並生了孩子。

二十多年後,當黃昌為蜀郡太守時,一天,一位婦女因兒子犯了法,她就親自找黃昌申訴。黃昌感覺她不像蜀都人,就詢問她從哪兒來。她回答說:「我原是會稽餘姚戴次公的女兒,州府主管文書的佐吏黃昌的妻子。一次在我回娘家的途中被壞人擄掠,就流落到了這個地方。」

黃昌聽了大吃一驚,將她叫到跟前仔細詳問:「你憑什麼說你認識黃昌呢?」她回答說:「黃昌的左腳心有顆黑痣,他經常說這是吉相,自己可以做二千石的官。」

黃昌就伸出腳給她看,兩人相抱大哭。黃昌把妻子迎回家中,兩人重作夫妻。

命運乖離,阻隔不了有心人。 (Pixabay)

又有一例:明朝時,福建南安地區有一姓蕭的人,年少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親,孤獨無依靠。後來娶了同村陳氏,住在陳氏叔父家中。陳氏叔父橫暴凶狠,心存私念,經常辱罵蕭某夫婦,還想賣掉他們以節省生活費用。一次,蕭某因事與他發生爭執,結果被他用斧子砍傷了左臂,鮮血流滿了衣袖。

蕭某自知不能再在這裡住下去了,就與妻子告別,逃往外地。臨行時,蕭某將染了血的衣袖割成兩半,把一半交給妻子保存,作為日後兩人相逢的憑證。

蕭某去到了襄陽,到處漂泊流浪,靠著製盆、製桶的工技餬口為生。他有時也想回家,但因不滿其姻家叔父的暴虐而忿怒,久而久之,便放下了回家的念頭。

陳氏在丈夫蕭某離去後,毀壞了自己面容以保存貞守,靠著針線活維持生計。當初蕭某逃往外地時,她已懷有七個月的身孕,後來生下了個男孩,孩子漸漸長大。由於叔父的阻擾,不讓他讀書,陳氏就親自教他識字讀書,或讓他偷聽鄰家孩子的塾師講課。

這孩兒很爭氣,學習十分刻苦努力,視苦如樂,終於在二十一歲時由州縣薦舉而考中了進士,起初擔任某縣縣令,嘉靖壬午年,擢升為參議,在荊州建立衙門。但因早年失父的緣故,他經常獨自悶悶不樂,曾想辭掉官職,雲遊各方去尋找父親。

有一年夏天,他母親隔著窗簾看見堂下的一個請來幹活的製器匠,他光著胳膊在工作,上臂露出一條傷痕。陳氏心中疑惑,就叫童僕去問工匠是何處人?工匠回答說是南安人,而且講述了為躲避叔父的嫌棄,而離開妻子出走的原因。陳氏聽到後,便親自出來問他:「你的沾血衣袖在哪裡?」工匠大吃一驚,說:「太夫人如何知道此事?」當即拿出當年一分為二的染血的衣袖出來,與太夫人所藏的衣袖相比,兩塊合而為一。於是當堂大哭,夫妻相認。

陳氏也派人將兒子叫回來,對他說:「這位工匠就是你的父親。」兒子慌忙退後,跪拜在父親膝下。兒子於是替父親沐浴更衣,擺設酒宴,慶祝一家重逢。一家人團聚亦是天意作合,皇天不負苦心守節之人;全城百姓也都知道了這件事,滿城為之歡欣。

資料來源:《後漢書·黃昌傳》、《耳談》
@*#

─點閱【人生之鑰】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