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集錦】威儀的故事

楚國令尹沒有威儀 早被預言難得善終

文/杜若
春秋 雙鳳紋出廓系璧。(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襄公(?—前535年)訪問楚國。衛國大夫北宮文子,即北宮佗,也隨襄公出訪。在楚國,北宮文子從楚國令尹圍(?—前529年)的儀表,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並預知此人不會善終。

北宮文子對衛襄公說:「令尹的言行酷似國君了!他有不臣之心,將另有圖謀,雖然能實現他的意圖,但是不能善終。《詩經‧大雅‧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們做事都有個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初心以取得好的結果。)想要善始善終實在太難了,令尹將來恐怕不免於災禍。」

北宮僅僅只是見到令尹圍的儀表,就預測出他不得善終。故衛襄公驚奇地問他:「你怎麼會知道的?」

北宮文子再次引用《詩經‧大雅‧抑》「敬慎威儀,惟民之則」(恭敬而慎重地端正威儀,因為那是百姓的準則)這一句,回答說:「令尹沒有威儀,百姓就沒有準則。百姓所不會效法的人,卻位在百姓之上,自然不能善終。」

這個關於威儀的話題,引起了衛襄公的興致,於是請北宮講解,什麼是威儀?

北宮文子回答說:

「有威嚴而使人感到可畏叫做威;有儀表而使人願意效仿叫做儀。國君有國君的威儀,其臣子會敬畏他、愛戴他,把他作為楷模,從而效仿他,因此能保有他的國家,留下好的聲譽,傳給後代子孫。

「臣子有臣子的威儀,他的屬下會害怕他、愛戴他,所以他能守住自己的官職,保護好家族,使家人和睦相處。以此類推各階層都能這樣,上下之間就相安而穩固了。

「《詩經‧邶風‧柏舟》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富有威儀且安詳,不可隨意動搖。)這是說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人物都有應有的威儀。

「《詩經‧大雅‧既醉》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之間互相輔佐,所用的就是威儀。)這是講的朋友之道,必定要用威儀來互相教導訓誡。《尚書‧周書》列舉了周文王的美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大國害怕他的力量,小國感念他的恩德。)這是說,無論大國小國,對文王都是既敬畏又愛戴。

「《詩經‧大雅‧皇矣》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民風純樸時,人民不知覺地、習慣地順著天帝所定下的法則行事,從而不會泯沒良心做違法之事。)這是說文王行事,唯順天之法則,人民也就自然地把他作為準則而加以效仿。

「商紂王囚禁周文王七年,諸侯跟著他去坐牢。紂王出於恐懼就把文王放了回去。可以說是敬愛文王了。文王攻打崇國,兩次發兵,崇國降服為臣,蠻夷相繼歸服,可以說是畏懼文王了。文王所建之功勛,天下人作成詩歌而歌之舞之,可以說人們甘願以文王之美德為準則了。文王推行的舉措,到今天仍是作為法則,可以說是效法文王了。這是因為文王有威儀的緣故。

「所以,君子處在官位上可以使人懼怕他,施德於人,捨去私利為民,可以使人們愛戴他。君子的進退可以作為法度,應對得體,容貌舉止可以作為示範,做事方式可以讓人效法,德行可以讓人效仿,聲音氣度可以使人喜悅,舉止有修養,說話有章法,用這些來對待下面的人,這就叫有威儀。」

從《左傳》《毛詩正義》對威儀的釋義看,古時認為人的威儀,是說君子有仁孝、有誠信忠厚之美德,又有正直光大的德行,不僅儀容美,而且言行舉止得體。

那麼,楚國令尹圍的結局終究如何?

楚國令尹圍不具備威儀,北宮文子從他的表現中,預知了他有不臣之心,日後不免遭遇災禍。

此前,楚康王熊昭去世後,其子熊員繼位,史稱楚郟敖。熊員封叔叔公子熊圍為令尹,代替屈建,掌握了楚國兵權。

令尹圍是楚共王的庶子,其人桀驁不馴,不甘居人下。他出使宋國,於返回的途中得知楚王熊員生病了。他以探病為由,進宮拜見楚王,趁四下無人之時,拔下帽子上的纓絡,活活勒死了楚王。事後,他霸占侄兒王位,自稱楚王。即位後,他改名熊虔,史稱楚靈王。

楚靈王即位後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章華宮、章華台。他沉湎美色,不恤子民,對外崇信強權。楚靈王三年(前537年),靈王派人去請各國諸侯,來楚國申地會合。但是多國諸侯都不願到場。在此次會盟中,楚靈王不僅當眾侮辱別國使臣,對到來的諸侯也沒有以禮相待,還殺死了一些無辜的下屬。

楚靈王殺侄兒自立為君,因其得位不正,信奉霸權,對外為了維護霸主的顏面,他窮兵黷武,四處出征。他進攻吳國朱方,俘虜了原來的齊國令尹慶封,並將其滿門屠殺。又借平定陳國內亂之名,滅掉了陳國。後來又誘殺蔡國靈侯,不顧諸侯調解執意攻滅蔡國,一意孤行殺蔡國世子祭神。

這個春秋時代的昏暴之君,行事驕縱暴虐,連年征戰,不讓百姓休養生息,徹底失去了民心,導致天怒人怨,眾叛親離。

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他為了恐嚇吳國而征伐徐國。次年春天,趁靈王出征之際,其弟蔡公棄疾(後為楚平王)等人發動政變,剷除了靈王二子,擁立公子比為王。棄疾又命鬥成然領兵圍攻靈王所在地乾谿。鬥成然以心理戰恐嚇軍士,先歸順的有功有官爵,後歸順的被斬首。經他這麼一說,楚王軍士一哄而潰,全都離開了靈王。

《左傳‧隱公元年》有言:「多行不義必自斃。」楚靈王孤立無援,最後落得身敗名裂而自縊的下場。他的悽慘結局正應了北宮文子所言,沒有威儀難得善終。@*

參考資料:
《左傳正義》
《史記‧楚世家》卷四十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毛詩正義》卷二/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

點閱【漢典集錦】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左丘明(約西元前502年~422年),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
  • 雲浩:《左傳》中的勸善名句數則(1)
  • 中國的歷史,深遠而浩大。對歷史的書敘與界說,也是紛繁而龐雜。我們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應天時所之,盡綿薄之力,正述中國歷史,即用神傳文化史觀,光明、正面地書述華夏五千年輝煌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概觀。
  •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
  •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譯文】 誠信可靠,乃立國之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
  • 翻閱經史典章,悠遊字裡乾坤。站在古卷一隅,重溫名句經典。從遠去的時空,找回歷經千載的人生寄語,體驗古老的智慧人生。本章擷取《左傳》名句,以及背後的精采故事。
  • 示意圖:明 仇英《人物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春秋時期諸侯爭鋒,戰事頻發。面對秦晉大軍壓境,燭之武隻身前往秦國遊說秦穆公,不費一兵一卒,就為鄭國化解了亡國危機,可謂是智能超群的談判專家。《左傳》故事「燭之武退秦師」膾炙人口,對今日仍有不少啟迪。
  • 三位秦國大將百里孟明(百里氏,名視,字孟明,秦國名相百里奚之子)、西乞術、白乙丙率兵出征攻打鄭國。然而,他們在回國途中在殽山遭到晉國伏擊(史稱殽之戰)。秦國大軍全軍覆沒,三位秦將也被俘虜。在晉太后文嬴(秦穆公之女)的干預下,晉襄公赦免了他們。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