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故事 「四徳公」鍾儀

【漢典集錦】楚囚有四德 助二國結盟修好

文/杜若
春秋時期蟠虺紋鼎。(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4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春秋時期,楚軍戰敗,一名楚國戰俘被囚禁在晉國二年。一天,晉景公視察時發現了他。經過一席之談,在范文子的建議下,景公決定釋放楚囚回國。在這名楚囚的協助下,晉楚罷戰,二國結盟修好。

春秋時期,楚共王七年(前584年)秋天,楚國令尹子重攻打鄭國,樂官鍾儀隨之出征。楚軍戰敗,鍾儀也被俘獲。鄭國把他獻給了晉國,鍾儀就被囚禁在軍府二年。

楚共王九年(前582年),有一天,晉景公視察軍府,看到了鍾儀,驚奇地發現在晉國地界上,還有人戴著南方的冠帽。於是景公問官吏:「那個戴著南方冠帽又被囚禁的人是誰?」官吏回答說:「是鄭國人所獻的楚國戰俘。」

晉景公命人先把他放出來,並親自召見他。鍾儀向景公叩首行禮。晉景公問他在楚國的族人,他回答說:「泠人也。」

泠人,也就是樂官。《左傳正義》記載,「黃帝使泠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斷兩節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昭三十一年傳,景王鑄無射,泠州鳩其之。是泠氏世掌樂官也。」「泠官,樂官也。泠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多號樂官為泠官。」泠氏是世代掌管音樂的樂官,後世就以「泠」作為樂官之名。比如《國語》記載,「景王鑄無射,泠州鳩其之」。周景王打算鑄造無射大鐘,向樂官泠州鳩詢問音律。

晉景公得知鍾儀是樂官,就問他是否能奏樂?鍾儀回答說:「這是先父的職責。小人豈敢從事其它職業?」景公令人遞給他一把琴。鍾儀撫琴,彈奏的是南方樂調。景公問他:「你們的君王怎麼樣?」鍾儀回答說:「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

在景公的堅持追問下,他這樣回答道:「當他(楚王)做太子時,師保事奉著他。每天早晨,太子向嬰齊請教,晚上向側去請教。其它的事小人就不知道了。」

《左傳正義》曰:「楚王既為君矣,不言為君時事,而遠稱大子者,若言為君時事,嫌為君隱惡,或疑已在君位,矯情為善。捨其當時近事,遠稱大子少小者,未為君時不須隱蔽,以示王性自然。言其從小如此,以明己之至誠,無所私也。」

楚王既已是國君,如果評論楚王現在的時事,可能涉嫌心存私念為楚君開脫,有意隱瞞不好的事。所以鍾儀沒有評述楚共王的為人,只講述了楚王還是太子時的一些事,對晉君表示楚王從小就是如此,王性自然,同時當著景公的面,表明自己對國君心地至誠,沒有私心。

鍾儀還提到了兩個人名:嬰齊和側,都是楚共王的叔父。嬰齊,即楚國令尹子重,羋姓,熊氏,名嬰齊,即公子嬰齊,子重是他的字。側,指司馬子反,羋姓,熊氏,名側,即公子側,司馬是指他的官職,子反是他的字。由於是當著晉國國君的面回話,鍾儀就以名字稱呼這二人,以表示尊卿敬老,尊敬晉君的意思。

這番談話時間並不長,但給景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是景公就把鍾儀說的話告訴了范文子。

范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左傳‧成公九年》

范文子認為,這個楚國的囚犯,真是個君子。說話中舉出先人的職官,這是不忘本;撫琴彈的是楚國樂調,這是不忘故舊;問他楚君的事,他只說楚王做太子時的事,這是沒有私心;稱呼二卿的名字,這是尊崇國君。不背棄根本,這是仁;不忘記故舊,這是守信;沒有私心,這是忠誠;尊重晉君,這是敏達。用仁來接洽諸事,用信來守事,用忠來成事,用敏來行事。

范文子認為鍾儀具備仁、信、忠、敏四德。一個人能具備這四種美德,哪怕遇到再大的事情,也必然能成大事。所以范文子建議晉君放他回去,讓他結成晉、楚之好。晉景公採納范文子的建議,鄭重地禮待鍾儀,放他回楚國,以使晉楚二國交好。

鍾儀回到楚國後,向楚共王轉達了晉國願與楚國交好之意,並建議兩國罷戰休兵。楚共王採納了鍾儀的建議,與晉國重修於好。

王粲在《登樓賦》中歌頌鍾儀:「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唐朝詩人楊炯在《和劉長史答十九兄》一詩中以「鍾儀琴未奏,蘇武節猶新」詠讚他。

鍾儀被囚,身處異地,仍堅守著為臣和為人的美德,令晉君、范文子稱道。因此典故,鍾儀被世人尊稱為「四徳公」。

參閱資料:
《左傳‧成公九年》
《左傳正義》卷二十六
《毛詩正義‧簡兮序》卷二

點閱【漢典集錦】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