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分析:德國徘徊衰退邊緣 不再是歐洲經濟火車頭

長久以來推動德國製造業發展的要素減弱之後,有歐洲經濟火車頭之稱的德國正處於衰退的邊緣。圖為德國股市走勢。(Daniel ROLAND/AFP)
人氣: 114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2年0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意晴台灣台北報導)德國近五年經濟無顯著成長,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態勢也比其它發達經濟體弱。外媒分析,長久以來推動德國製造業發展的四大要素已被削弱,被稱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正處於衰退的邊緣。

根據《華爾街日報》7月28日文章,長久以來德國製造業之所以能成功,主要仰賴四大要素:便宜的俄羅斯能源、中國的需求激增、高效率的國內勞動力和自由開放的全球貿易。

自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並想擺脫對俄國的能源依賴。然而,德國幾十年來一直在推廣企業使用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節省成本之際,依賴程度也年年攀升。直到最近,德國能源使用量中,逾55%的天然氣、50%的煤炭及35%的石油都是自俄羅斯進口。

德國當局及企業正焦急的尋找其它供應商,並更新國內能源基礎設施,但幾年前德國決定逐步淘汰核電廠和燃煤電廠後,這些基礎設施基本上已被擱置。

對德國大型製造業而言,這樣的情況堪稱雪上加霜。根據德國工商總會(DIHK)7月發布的調查,由於高昂的能源價格,近1/6的德國製造商正在減少或放棄生產。

「這些數字令人震驚。」DIHK總裁阿德里安(Peter Adrian)表示,許多公司發現,他們已無法透過價格上漲,將成本充分的轉嫁給客戶。

能源價格是戰前10倍

擁有400年歷史的德國玻璃製造商Heinz-Glas就深受衝擊,該公司生產世界上1/4的香水瓶,其客戶包括雅詩蘭黛公司(Estée Lauder)和萊雅集團(L’Oréal)。該公司表示,他們可能被迫將其製造轉移到國外,海外勞動力更充足且能源更便宜。

Heinz-Glas在德國擁有約1,500名員工,長期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因為玻璃生產需要約華氏3,000度(攝氏1,648.8度)的高溫。如果沒有穩定的氣體供應,該公司的每台成本超過1,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兆元)的熔爐將會冷卻並受到嚴重損壞。

該公司財務長馬丁(Frank Martin)表示,公司目前支付的能源價格,是俄烏戰爭前的十倍,「我們的競爭對手在法國、在南美,他們沒有受到這場能源危機同樣程度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IMF)在7月下旬將其對德國經濟成長的預測從2021年的2.9%大幅下調至今年的1.2%和明年的0.8%。

德長期依賴中國 瀕臨極限

文章指出,德國經濟大幅的成長,很大部分仰賴其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龐大需求,如今,中國勞動力已高齡化、經濟開始萎縮,經濟成長已大幅放緩,並達到了投資驅動階段的極限。

德國社會同樣也邁入高齡化,勞動力在未來十年預計將減少約500萬人。另外,德國經濟當局和企業數十年來一直專注於減少債務,這阻礙了投資和生產力的提高。

歐洲智庫Bruegel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的20年間,德國的股本淨額成長21%,而法國和美國分別成長了41%和54%。數據顯示,即使在關鍵製造業領域,德國的投資也一直低於意大利和法國。

經濟一體化負面效應浮現

德國的經濟奇蹟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崛起,並在那之後成為世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德國強勁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依賴其出口貿易,自由開放的全球貿易環境對德國也更加重要。德國有25%的就業機會依賴出口,美國的這一比率約為6%。

但德國出口自2017年底後便停滯不前,工業產量萎縮了約1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競爭力的喪失。

同時,新的國際貿易壁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美中貿易戰及關稅議題等,加上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許多疑慮開始浮現,就是世界經濟一體化不全然都是好處。

德國電機及風機製造商Ebm-papst Group銷售和營銷董事總經理紐倫貝格(Thomas Nürnberger)表示:「從過去兩年半的危機中吸取的教訓是,如果出現(供應)中斷,我們過去擁有的這些高效率模式,會變得非常低效。」

紐倫貝格說,事實證明材料進口供應鏈是脆弱且不可靠的之後,企業轉為亞洲、美洲和歐洲建立三條獨立的供應鏈,企業會變得國際化,但將從鄰近地區採購大部分材料。◇#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