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13%成人吃!抗抑鬱藥不只增自殺風險 有大副作用

講述/林曉旭(美國病毒學專家、前美國陸軍研究所病毒系實驗室主任) 朱厚伊整理

抗抑鬱藥物增加自殺風險,有許多副作用。(Shutterstock)
抗抑鬱藥物增加自殺風險,有許多副作用。(Shutterstock)
人氣: 95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僅僅在新冠第一年,抑鬱症跟焦慮症就上升了25%,抗抑鬱症藥物的使用更是變得普遍。[1]然而研究卻發現,抗抑鬱藥物有意想不到的風險。

抑鬱症盛行!抗抑鬱藥如何起效?

WHO統計發現,在全球,每20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鬱症。[2]

上個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抑鬱症可能是因爲大腦中沒有足夠的血清素——他們認為,血清素是人的「快樂因子」。血清素實際上是神經遞質。突觸前神經元會釋放血清素,也可以把血清素重新吸收回去,以維持平衡。

抗抑鬱藥為何能抗抑鬱症。(健康1+1/大紀元)

於是,人們便基於這樣一個粗淺的理解開始設計藥物——如果把血清素「回收」的通道堵住,體液中的血清素含量就會升高,如此便能緩解症狀。

目前最常見的幾大類抗抑鬱藥物主要的作用機制,都是調節血清素以及另一些神經遞質的回收。比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等。

雖然現在看似有很多的選擇,但是這些藥物其實都是基於相似的機理起作用。目前的抗抑鬱藥機理上,其實存在巨大的缺陷,但是人們仍是大量使用。

13%成人過去30天在吃!抗抑鬱藥的大量使用

人們患上抑鬱症的原因各有不同,程度也有巨大差異,在用藥上應該有更爲全面的考量。但是,很多醫生會像使用止痛藥的方式來開抗抑鬱藥,在藥物效力減弱之後又不斷地加大劑量,造成濫用。

據CDC統計,美國目前有13%的成年人、18%的成年女性在過去30天內服用了抗抑鬱藥物[3]。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10%以上成人吃抗抑鬱藥。(健康1+1/大紀元)

另外,使用抗抑鬱藥的年齡段也在快速擴大。過去成年人用的多,現在也有相當數量的13~19歲青少年在吃。青少年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一有情緒問題就吃藥,會形成對藥物的依賴,而不再思考自己如何成長、從情緒上成熟起來,或是從親人朋友等其他方面來尋求幫助。

FDA警告!抗抑鬱藥可提升自殺風險

那麽,如此龐大的人群使用抗抑鬱藥,是否可能帶來風險?

一份發表於《精神病學前言之聲》(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研究統計了澳洲2012年以來的抗抑鬱藥處方率和自殺率,對比後發現這兩個數據呈吻合的上升趨勢。

FDA在2004年就曾提出警告:服用抗抑鬱藥物的年輕人,自殺風險增加[4],包括自殺想法和行為。

當時FDA對所有等級的抗抑鬱藥使用了「黑箱警告」標籤(black-box warning),這是FDA對於已經批准藥物給出的最高警告,大家在藥品包裝上也能看到這種警告。該警告在2005年生效,在2006年,警告年齡擴大到25歲。

警告雖然引起了業界的一度重視,但是並沒有阻止社會大環境鼓勵使用化學物質來控制精神問題。於是,抗抑鬱藥的使用只是短暫下降,2006年後又再度回升。

而且,抗抑鬱藥在全球帶來了龐大的利潤。2020年,抗抑鬱藥的市場達到150億美元。

2006年後抗抑鬱藥處方率再升高。(健康1+1/大紀元)

《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進一步佐證了,在吃藥的28天,患者試圖自殺的風險比吃藥前大幅提升。而且,停藥後短期內,症狀還可能出現嚴重反彈,所以自殺傾向在停藥階段也有所升高。[5]

吃抗抑鬱藥時間和試圖自殺率風險。(健康1+1/大紀元)

如果患者患有重度抑鬱,目前迫切需要得到幫助,而藥物需要很長時間才看到效果,過程中還有可能使症狀進一步惡化,這一風險要如何承擔呢?這也是大面積使用抗抑鬱藥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

抑鬱症好轉,不是因為抗抑鬱藥?

更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對於抑鬱症的認識,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相關的質疑也有很多。加拿大和美國佛吉尼亞大學的專家進行了一項研究,發表於《神經學與生物行為綜述》(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雜誌[6]

這篇文章收集了大量與血清素相關的研究,發現血清素量的高低決定人們情緒的變化的概念是錯誤的。

研究首先發現,血清素的量和精神狀態的關聯不是單一的。抑鬱時,血清素量不一定下降,很多情況反而有所上升。這是因爲腦部的血清素變化很難測量,曾經的檢測技術也有所局限。

而且,血清素不是單一的「快樂因子」。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跟身體多個器官系統的能量調節密切相關

除了大腦,血清還會作用於全身多個器官,對很多機能的運作造成影響。包括線粒體能量的產生,牽扯到能量的儲存;血清素也直接影響到糖的代謝以及能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和吸收;還會直接影響免疫系統、生長發育、生育能力等等。而抗抑鬱藥SSRI,實際上會破壞人體多個系統的能量平衡,帶來許多問題。

血清素系統調節體內能量。(健康1+1/大紀元)

研究還指出,有一些人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抑鬱症狀有所緩解,但可能其實並不是藥物帶來的;而是因為,藥物使血清素失衡、破壞能量平衡後,促使人體作出了自我保護的補償性調節。

這相當於對上個世紀60年代抗抑鬱藥的機理進行了徹底推翻。

遺憾的是,由於這是一篇較爲深奧的學術性文章,媒體並沒有大面積報道。

隨著過去幾十年對腦部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科學家不斷發現,血清素對大腦的影響並不像我們過去想像的那麼簡單,而這些概念是抗抑鬱藥物開發當初無人知曉的。

比如說,如果海馬體裡的血清素水平出問題,會引起記憶力下降,神經滋養因子的信號也會下調;如果下丘腦中出現血清素水平的問題會影響生長、繁殖、運動的能力,等等。

抑鬱症血清素升高時大腦變化。(健康1+1/大紀元)
抑鬱症血清素升高時大腦變化。(健康1+1/大紀元)

由此可見,大腦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一種物質對大腦不同部位的影響是不同的。而使用藥物直接阻斷血清素等物質的平衡,反而會造成身體更大的紊亂。

抗抑鬱藥的副作用

抗抑鬱藥的副作用也是形形色色的,比如嚴重的失眠或瞌睡症,還有性功能障礙;術後服用抗抑鬱藥出血死亡的概率更高[7],等等。另外,抗抑鬱藥和很多藥物不能同服,比如高血壓藥。

一篇發表於《臨床醫學研究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研究發現,許多抗抑鬱藥物會引起性功能障礙,一些藥物影響甚至高達20%~30%[8]

抗抑鬱藥性功能障礙副作用高。(健康1+1/大紀元)

此外,如果停止了長期服用的抗抑鬱藥物,也會帶來大量副作用,包括感官出現問題。因爲當人習慣於依賴化學物質時,認知水平會下調,容易出現麻木、感覺異常和認知障礙、失眠、夢魘等等問題。

停藥後,身體機能也會出現失調。因為90%以上的血清素作用在身體不同的器官,所以藥物的作用也是全身性。可能會出現腹瀉、噁心、肌肉僵硬,反射反應出現問題,體溫過低甚至休克等等。

抗抑鬱藥SSRI的停用副作用。(健康1+1/大紀元)

所以在家服藥時也一定要注意劑量。

現代醫學著重用物質變化來解釋一切,用化學變化來解釋精神疾病,然後再根據這個「解釋」來研發藥物。但是,隨著研究的深一步的進入,可能會發現這個「解釋」是錯的,藥物也是弊大於利的。

除了藥物,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抑鬱?

那麽,除了化學藥物,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抑鬱症等等的精神疾病呢?

有些心理科醫生在開藥物之前會給患者做一些認知方面的治療,其中有一種是認知行為療法(CBT)。醫生通過談話了解患者的困擾,幫助患者尋求紓解問題的方法。 這種溝通對很多人有一定幫助。

但是在西方醫學的傳統框架下發展的認知行為診療其對於人的情感、認知、能量,以及身心靈多方面的認識,仍然有所缺失。

比如,為什麼跟不同的人談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談話對象背後所帶的能量是不一樣的。如果醫生透過語言傳遞的能量比較正向,就可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問題;反之,如果醫生當天本身的心情、能量狀態比較糟糕,可能就不會起到實質的幫助作用。

其實人的「感受」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對能量的感受」。而人的情緒(Emotion),如果追溯它的拉丁詞的詞根的話,寫為「Emotere」,意為「移動的能量」。也正是如此,情緒實際上也是一種能量。

拉丁衍生詞。(健康1+1/大紀元)

目前有一些科學家結合了目前的生理學、神經生物學及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生物能量學。生物能量學對人體的認知有了一個相當大的突破。

它強調,人體不僅有物質層面,也有能量層面的變化。人會受到身體周圍的電磁場的影響,受到其他人能量的影響,也會受到其它從宏觀到微觀能量的影響。許多人通過打坐改善了精神上的問題,就是調節了能量的平衡。

從中國的傳統醫學的角度來理解,人體有經絡系統,這也是對人體的能量調節的一種解釋。

人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角度,從整體上看待抑鬱症等精神疾病,不能一味地依賴化學藥物來治療精神疾病。從整體上考慮人體、認清抑鬱症原因,再進行治療,才能對精神健康起到更爲長久而穩定的益處。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研究:缺乏維生素B12等營養增加抑鬱症風險

· 打坐讓基因發生巨大變化!有神奇益處

· 怨恨是一種毒素!讓你長皺紋、老得快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