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願上學 當心社交情緒障礙

文/大紀元記者李郁玫
font print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4歲的小臻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在還沒上幼稚園之前,都是媽媽全職在家帶她。直到滿4歲之後,才開始到附近的幼兒園就讀,可是才去了兩個星期,每天早上起床就一直哭鬧,不肯去上學,於是小臻的父母詢問老師,她在幼兒園裡的適應情況。

父母從老師口中得知,小臻在學校都不太敢與同學或老師講話,也不太喜歡和同學一起玩,總是自己一個人玩,對班上的團體活動沒什麼興趣,有時不太聽從老師的指令;如果有同學拿了她喜歡的玩具,就會動手打人,好像變成另外一個人似的。

父母因此非常擔心小臻的狀況,決定帶她前往醫院,請醫師進行評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杜戎玨說,經過仔細評估之後,確認小臻有一些「社交情緒障礙」。

因此建議父母從以下5個方面給予幫助:

1.在家裡演練社交情境:父母可以在家裡和孩子玩學校模擬遊戲,演練一下在學校可能發生的狀況,藉此來教導孩子學會社交技巧。

2.鼓勵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父母要每天詢問老師,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如果孩子有好的表現,例如:願意分享玩具給同學,父母應該給予鼓勵,以強化孩子這些行為。

3.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學習本身有興趣的才藝,例如:鋼琴、舞蹈等,並給予孩子在公共場合展現才能的機會,當孩子因為好的表現而被讚美時,也就能增加自信心。

4.為孩子建立交友圈:父母如果能與有同齡孩子的家長成為朋友,就能創造讓孩子一起遊戲、玩樂的機會,孩子也能與幾個比較熟悉的小朋友建立親密交友圈,學習人際互動技巧。

5.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顧能力,不要因為孩子做得慢就忍不住幫忙完成。此外,當孩子有任何需求時,也要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

杜戎玨補充說,小臻的家長在建議之下,加強與老師溝通,也嘗試讓小臻學習更多生活自理技巧,適時讚美她的好表現,並且與班上同學的家長一起合辦野外郊遊和露營活動,進而讓她慢慢的結交許多好朋友。現在的小臻懂得與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也可以和同學一起聊天、唱歌,以及開心的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歐洲中世紀採用「蘋果或硬幣」來測試孩童,當他們成熟到懂得延遲享樂,能抽象的推理選擇了金錢而不是水果時,那麼就應該送他們上學了;在15-16世紀的德國,父母會在小孩開始有理性行為後送他們去學校;而現代的美國,小孩是否夠資格上幼稚園是根據日曆上一個武斷的日子---入學截止日,也就是由州政府或該學區決定小孩是否夠成熟能上學了。
  • 日本的學前教育是把孩子的健康身心放在第一位,培養孩子健康和安全生活的能力,讓孩子學習必要的生活習慣和態度。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