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領袖】男孩危機 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

人氣 2105

【大紀元2022年08月14日訊】(英文大紀元資深記者Jan Jekielek採訪報導/秋生翻譯)「在美國,在21世紀,已經發生了六起死亡人數超過10人的大規模校園槍擊案。所有這六起案件都是由沒有父親陪伴成長的男孩所為,從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到德州校園槍擊案。」沃倫‧法萊爾說。

近期可怕的德州校園槍擊案引發了關於槍枝管制、學校安全和精神疾病的激烈辯論,但是有一個關鍵問題沒有被討論,《男孩危機:為什麼我們的男孩在掙扎?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The Boy Crisis: Why Our Boys Are Struggling and…)

法萊爾說:這(父親的缺席)既是預測自殺的最大因子,也是男孩患精神疾病、吸毒成癮的最大原因之一。

這裡是《美國思想領袖》,我是楊傑凱。

楊傑凱:沃倫‧法萊爾,歡迎你再次做客《美國思想領袖》節目!

法萊爾:哦,我一直非常期望著與你交談,也一直喜歡你們的節目。

孩子成長在同一環境 為何男孩殺人?

楊傑凱:好的,沃倫,在最近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後,我就一直在想著你。其中一個情況起了我的注意,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做出這種可怕行為的年輕男性,是在沒有父親陪伴、極度缺乏父親陪伴下成長的,正如多年來許多人所經歷的那樣。而你一直在寫關於書和文章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法萊爾:是的,確實如此。而且我看到,每次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後,我們都會聽到(各種言論),比如在(2022年5月紐約州)布法羅(一家超市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後,(註:因槍手案發前稱自己是白人優越主義者)我們聽到有人用「大替代論」【譯註:一種陰謀論,大意是非白人被蓄意帶到美國和西方國家,來替代白人,以實現某種政治目標】煽動仇恨,然後下一次我們聽到(槍擊案的原因是槍手太容易)獲得槍枝,下一次則聽到(槍擊案的原因是)「有毒政治」、不良家庭價值觀、媒體報導中的暴力(渲染)、電子遊戲中的暴力以及精神疾病等等說法。可是,你想,一個大規模槍擊的槍手,怎麼可能沒有精神疾病呢?

但關鍵是,我們的女兒生活在同樣的家庭,有著同樣的家庭價值觀。她們接觸到同樣的「大替代論」煽動的仇恨、同樣的「有毒政治」【譯註:編造謊言,煽動仇恨,使問題由於複雜化而得不到解決的言論】。她們接觸到同樣的槍枝,同樣的電子遊戲,同樣的媒體,她們患有類似的精神疾病,但是我們的女兒並沒有去殺人,而我們的兒子在殺人。

沒有人加以深究,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我們的兒子怎麼了?為什麼是我們的兒子出問題?不僅僅是我們在美國的兒子出問題,當其它國家的殺戮和大規模槍擊事件發生率也很高時,在那裡也是男孩出了問題。

大規模校園槍擊案:都是沒有父親陪伴成長的男孩實施

我們忽視了我所說的「男孩危機」。男孩危機出現在53個最大的發達國家。在美國,已經有六起大規模槍擊事件,是導致10人以上死亡的大規模校園槍擊事件。所有這六起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大規模校園槍擊案都是:A)由男孩實施的,而且,B)所有這六起案件是由沒有父親陪伴成長的男孩實施的,從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一直到德州校園槍擊案。

甚至沒有人把「父親缺席」視為一個需要考慮到的問題,同樣也沒人重視或問問「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我說沒有人,但是該慣例有兩個例外。在佛羅里達州,佛羅里達州的眾議院議長真的買了一本《男孩危機》,因為他有三個兒子,然後他把書送給了佛羅里達州眾議院的共和黨和民主黨領導人。

長話短說,他們起草了一個法案來解決父親缺席的問題,他們稱之為「父親危機」。佛羅里達州眾議院的每一位共和黨人和每一位民主黨人都投票支持該父親危機法案,支持投入7500萬美元制定計劃,激勵父親更多地參與到家庭事務中。隨後,德桑蒂斯州長簽署了該法案,使之成為法律。

但是總的來說,「男孩危機」或者「父親缺席」的問題被迴避了,儘管它就在我們眼前。它補足了很多其它理論,因為其它理論涉及女孩和婦女接觸到的領域,可是,她們沒有製造過大規模的槍擊事件。

楊傑凱:沃倫,正如我們過去討論的那樣,無論是私下還是在鏡頭前都討論過,相關性並不一定意味著因果關係,對吧?你說,是的,在最近六起大規模校園槍擊案的槍手都有「父親缺席」的情況,但這個因素到底如何發揮作用?你怎麼能這麼肯定那是(導致問題的)一個因素?那是最重要的因素呢?

法萊爾:是的,一旦研究「父親缺席」的現象,我們就會意識到這也是預測自殺的最大因子,而大規模槍擊事件既是凶殺案也是自殺案。如果我們更仔細地觀察,就會看到它(「父親缺席」)是男孩精神疾病和男孩吸毒的最大原因之一,也是電子遊戲成癮的最大原因之一。我給你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首先,更大的問題首先是(解決這是)相關性還是有因果關係的。理查德‧沃沙克(Richard Warshak)也恰好也想弄清這一點,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家,非常注重學術。他召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主要研究人員和心理學家,說「這些有重大問題的男孩有什麼共性?他們既是大規模槍擊案的槍手,也有一般的精神健康問題,身體健康問題,有吸毒過量致死(風險),從高中輟學,失業等等問題」,他們審視每一個不同的指標。

而結果都是一樣的。這些人是百分之百的學者。如果你對學者有所了解,就知道他們幾乎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達成一致。然而,他們最後都同意,問題最大的孩子是那些在父母離婚後沒有父親參與的孩子。而且,父母離婚後,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不足30%的孩子就會出現嚴重問題,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不足40%的孩子會出現重大問題。父母離婚後表現最好的孩子,是那些與父親和母親在一起時間均等的孩子。

雙親家庭:社會上成功的最佳指標

楊傑凱:好吧,我插上一句,但是一般來說,人們認為,預測(一個人是否)生活上成功、社會上成功等等成功的最佳指標是,(這個人是否)來自雙親家庭,對嗎?

法萊爾:對。

楊傑凱:無論左派右派,所有的社會學家基本上都同意這一點,對嗎?

法萊爾:確實如此。公平地說,民主黨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我是以這樣的身分講話:我曾是全國婦女組織紐約市董事會成員,我在世界各地就婦女問題發表過演講,我往往會對民主黨的思想和觀點有同感。但是,當我去愛荷華州與民主黨候選人討論這個問題時,有一些人,如約翰‧希肯盧珀(John Hickenlooper)和楊安澤,非常同意我的觀點。

但是,當他們的競選經理看到他們的候選人同意我的(這個)觀點時,他們兩人的競選經理都走到我跟前對我說,「沃倫,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候選人就父親的大量參與對男孩成長的重要性大聲疾呼,因為我們害怕疏遠我們的女權主義群體。」

我說,「請多給我解釋一下。」他們說:「好吧,在離婚案件中,我們的女權主義女性希望能選擇全職撫養孩子,或兼職,或與新的人結婚,重新開始生活,搬走。」

今天在美國,42%的母親,即有孩子的婦女,在沒有孩子父親參與的情況下撫養孩子。有時他們會在同居的情況下參與幾年,但是父母同居一般在(這個)孩子出生後只持續三年。因此,孩子在平均三年後幾乎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父親的參與。

父母教育差異:父親更傾向於嚴肅執行底線

楊傑凱:你開始提到由於「父親缺席」而發生的一些事情。事實上,我是從你那裡學到這個詞的,那就請你為我再多講講吧。

法萊爾:好的,如果沒有父親參與,會有這麼一個狀態。父親和母親的養育方式大約有八九種的風格差異,孩子表現最好的撫養方式是我稱之為「檢查和平衡」的方式。比如,媽媽可能會說……孩子說,「媽媽,我可以爬樹嗎?」母親說:「親愛的,也許幾年後可以,現在你還太小,可能會掉下來,可能很危險。」如果單問父親,他會說,「嗯,這有點高,要小心,我相信你會小心的。」

這只是爸爸式和媽媽式育兒方式的眾多差異之一。對那些擅長唱歌、打籃球的孩子,母親們更有可能給予很多讚賞:「你可以成為NBA的一員」,「你可以參加奧運會」,「你可以這樣」或「你可以那樣」。然後,當孩子想去參加一個聚會,而不是參加訓練,為參加奧運會做準備時,母親會說,「哦,是的,你可以去參加聚會。」

父親更有可能說,「你知道嗎,親愛的,如果你有這個願望,想參加奧運會,或者想進入NBA,這需要自律。我會支持你,如果你想投入這些時間,我們會僱人輔導你。但是,如果你不想投入這些時間,那你就是在胡鬧,浪費你的時間,你最好在家做作業」,或者說些類似的話。

也就是説,父親們更傾向於嚴肅執行底線,並且在執行過程中教會孩子自律,懂得推遲享受、關注細節等道理。因此,主要由父親撫養長大的孩子患多動症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因為他們被要求專注於他們正在做的實際事情,而不能從媽媽那裡討價還價討得便宜。

楊傑凱:沃倫,你在一開始就提到,這些槍擊案的槍手主要是男孩和青年男子,對嗎?從來都不是女性,或者說不太可能是女性或女孩。現在我能聽到對此的回應、目前的社會上的回應,人們會說,「嗯,這都是(因為)『有害的男子氣概』。」對嗎?我看到的是,很多人會說,「看哪,『有害的男子氣概』又一次表現出來了。」你如何回應這種說法?

男孩擺脫不了失敗感 如何解決「有害的男子氣概」

法萊爾:這是對「有害的男子氣概」的挑戰,(讓我來)分析一下「有害的男子氣概」。首先,一個頭腦正常的人不會無視這樣一個事實:一個大規模槍擊案的槍手正在表達「有害的男子氣概」。問題是,我們如何解決「有害的男子氣概」問題?它是怎麼回事?它來自哪裡?為什麼我們從那些談論男性特權的人那裡同樣也聽到談論「有害的男子氣概」?

「有害的男子氣概」的確存在,但它並非來自男性特權,它來自於每一代人都有的戰爭。縱貫全部歷史,社會中總要有「山姆大叔」或者類似的人,父母強制要求男孩準備成為我們所說的英雄。而當一個男孩去打仗時,稱他為英雄是我們給他的社會賄賂,讓他們願意成為犧牲品,願意犧牲自己,這樣社會中其他人才能活下去。

好消息是,我們得到了保護;壞消息是為了成為一名士兵,你必須拋棄你所有的敏感。你受到的訓練是: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感受不重要,因為如果每個人的感受都要被照顧,戰爭機器就不能最有效地工作。因此,你必須把感受憋在心裡,把恐懼憋在心裡,這就會產生有害的東西。所有這些東西在我們的體內滋生,使我們無法充滿人性。

楊傑凱:嗯,我覺得這很有道理。但是這些年輕男子(槍手),不一定都是戰爭機器的一部分。事實上,恰恰相反,對吧?在許多情況下,至少就我所知道的情況來看(不是這樣)?

法萊爾:對,沒有父親的男孩,很多時候他們不太可能擁有那種推遲享受的滿足感,因為這是由於嚴肅執行底線而產生的,因此他們開始在學校表現得不那麼好,他們開始對自己感覺很糟糕,老師也不怎麼表揚他們了。當他們成為青少年,處於女性、男性的發育期,如果他們從高中輟學或從大學輟學,(成為失敗者,)而女孩對和失敗者約會不感興趣,她們想與成功者約會。

那個男孩既覺得自己在高中時是個失敗者,這就是拉莫斯(Salvador Ramos,德州猶瓦爾迪小學槍擊案的槍手)的感受。他從高中輟學,無法與任何女孩和女人建立感情。他試圖用他的槍來表明,「看看我多有男人氣概」,以彌補他的脆弱。

沒有父親成長在女性中 不知作為男人該什麼樣 對母親憤怒

好吧,讓我在這裡停下來,打斷自己的話,分享我在這方面的一個真實經歷。大約六個月前,我收到一個年輕人的電子郵件。他說他沒有父親,只和他的母親生活在一起,然後和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她的生活中沒有男人,然後和他的兩個姨媽生活在一起,她們的生活中也沒有男人。

他說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男人該是什麼樣的,所以他開始退縮到電子遊戲中。他如此沉迷於電子遊戲,以至於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人類。他認為自己是那個電子遊戲中的某種角色,可以與電子遊戲中的其他人互動。他唯一的「朋友」是那些和他一起玩電子遊戲的人,也就是和他對抗的人,諸如此類吧。他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走出家門,不讓自己離開那個電子遊戲圈。

他說,「我對自己感到非常羞愧,我覺得我沒有計劃,沒有目標。我對媽媽非常惱火,因為她沒有幫助我擺脫那些電子遊戲。」他說,「因此,我加入了HM(Hizb-ul-Mujahideen,真主穆斯林游擊隊)。」這是一個法西斯組織,產生了世界上兩個重大的大規模槍擊案的槍手。

他說,「然後我寫了一份52頁的宣言,要搞一次我自己的大規模槍擊,這樣就可以證明自己確實能對世界產生影響。」他說,「我偶然發現了你的《男孩危機》一書,在你的《男孩危機》一書中,並不是數據讓我如此信服,而是你把我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長大的經歷概述得如此透徹,以至於讓我在一生中第一次感到自己被人看到,有人理解我。」

他說,「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我的怒火煙消雲散……我知道我仍然很糟糕,但它消散了我的憤怒,足以讓我擺脫搞一場大規模槍擊事件的慾望。」他說:「謝謝你救了我的命,還有其他人的生命——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命。」

我設法給打電話,與他交談,我們通過Skype或者Zoom進行了多次通話。在這個過程中,他跟我說,他仍然對他的母親懷有巨大的暴力情緒,認為是她導致他這樣做,導致他的生活中缺少一個父親。但是,他的母親認為,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種解決辦法,而不是問題的一部分。

男孩輟學率比女孩高得多 智商比女孩低

楊傑凱:聽到這個消息,以及(你們)隨後的交流,這真太棒了。現在有這樣一種現象,非常耐人尋味,你讓我現在開始思考這種現象,因為你讓我意識到,今天有很多年輕男性……這麽說吧,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我不知道這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也不知道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但基本上講,是的,你剛才提到了這一點,年輕男性的智商比女孩低。

(更大比例的)女孩在從大學畢業,而有各種不同的統計數據,據我所知,都表明男性(在學業上)的表現基本上比他們應該做到的要差得多,比人們預期的要差得多。

法萊爾:絕對是,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的數據。例如,男孩在高中的輟學率比女孩高得多。但是高中輟學意味著那些二十多歲的男孩的失業率達20%。面對如此高的失業率,男孩有66%的可能與父母住在一起,通常是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

高中輟學的潛在影響比高中輟學本身要更大。它對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對女性的吸引力,無論是與女性發展戀愛關係的方式還是發展性關係的方式都有影響,所以這往往導致男孩陷入抑鬱,陷入電子遊戲成癮,陷入吸毒成癮,變得身體超重。

如果他是一個身材瘦小的男孩,有時會得所謂的「恐瘦症」,他會服用荷爾蒙使自己看起來很強壯,訓練舉重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掩蓋真正的低自尊。我們在學校裡卻一直在強化這一點。我與高中男生交談過,他們說他們在學校聽到的,凡涉及男性、女性問題時,都是「有害的男子氣概」,他們完全不了解正是男性做出的犧牲才導致了這種有害的東西。他們聽到人們譴責父權制,說世界是由父權制主宰的,認為男性在制定的規則來造福男性,以犧牲女性作為代價。

人們對男性氣概宣戰 給了男孩消極的自我形象

好吧,我們來剖析一下。這個世界不是由父權制主宰的,而是由生存需要主宰的。為了生存,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均受到限制。我們告訴女性,「你的工作是撫養孩子。」我們告訴男人,「你的工作是掙錢。」如果一個女人不能撫養孩子,她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女人。如果一個男人不能掙錢,他就覺得自己連求愛的權利都沒有。

因此,我們不斷地給男孩一個消極的自我形象,導致他們自卑,導致他們需要補償,比如,他們說,「我有一支步槍,所以我很強壯」,而不是說,「也許我有一支步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強大,所以我得弄清持槍的動機是什麼。」

事實上,族長是母親們和父親們,他們雙方既制定規則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生存,又劃分了角色分工。那些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分工限制了男人的感覺,他們以為孩子出生以後,他們不得不放棄成為音樂家、作家、藝術家、小學教師的夢想。

我已經創辦了300個男性團體,我見過成千上萬的男性,他們說:「我想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或者「我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可是當我們有了孩子後,我知道如果我成了音樂家或小學教師就無法養活自己,所以我放棄了,進入了行政部門。」

「我成了一名校長或學區總監。後來,儘管有更多的女性從事教育工作,女權運動卻認為我主宰了教育,而不理解我曾經被迫放棄了熱愛的教學、放棄了與孩子們在一起的夢想,去做我不喜歡的行政管理,去解決家長和教師、學生之間的衝突等等,還要做文書工作。我做了我討厭的事情,因為我想為我的家庭多掙一些錢,以便他們能住在一個更好的學區。」那些(犧牲)沒有受到任何讚賞,在當今今學校裡的男孩們(獲知的是),他們因犧牲而遭到了批評。

人們對男性氣概宣戰,攻擊男性,彷彿他們都是自私自利的。至於這背後更深的緣由,我既要表揚自己,也要責備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你所知,我曾經在全國婦女組織紐約市董事會工作了三年,並在世界各地就婦女問題發表演講。我很贊同婦女運動當時所宣揚的某些內容,類似於海倫‧雷迪(Helen Reddy)版本的理念:「我是女人,我很堅強。」然而,最近的女權主義版本卻是,「我是女人,我很冤屈。」

或者說,如果一個男人在沒有事先徵得同意的情況下去摟一個女人,他真的有可能被稱為性騷擾者。

佛州制定政策增加父親的教育參與度

楊傑凱:就更廣泛的政策而言,例如在州一級,如你所描述的,在佛羅里達州已經制定了一些與此相關的政策,基本上是為了增加父親的參與度。但是,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如你所描述的「父親缺席」的問題,什麼樣的立法或政策等等可以有幫助?我相信你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了。

法萊爾:當然。第一例子是佛羅里達州,他們正在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花錢真正設立父親參與計劃,並鼓勵佛羅里達州已經參與父親參與計劃的團體,為其提供資金,使他們的工作人員能夠更有效地做事。這是一個例子。

我剛剛說過,男人需要被告知人們需要他們,我們在整個歷史上都在告訴男人,「人們需要你自願捐軀,去殺人或者被殺。」可是我們沒有告訴男孩子,「人們現在最需要你做的,是去愛和被愛,我們看重你愛的能力,看重你為人父的能力。」而且,很少有父親願意在孩子出生時遠離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父親都經歷過父親版的「第22條軍規」,他們學著去愛孩子的方式是,遠離對他們孩子的愛。

他們曾經是X、Y或Z公司的本地銷售代表。現在孩子出生了,他們必須成為全國銷售代表(才能多賺錢),以便在更好的社區和更好的學區購買更好的房子。最終,他們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成為了一個遠離孩子的父親。

讀者需要了解我在《男孩危機》一書中談到的數據,需要明白為什麼父親付出的時間比父親的錢更有價值。當你的家庭年收入達到5萬到7萬美元之間時——這取決於你住在美國的哪個地方,顯然生活水平是不同的——一旦超過這個數額,要想孩子表現得最好,他們不是受益於金錢的增加,他們更多的是受益於父親陪伴時間的增加。

楊傑凱:沃倫‧法萊爾,謝謝你接受本節目的採訪!

法萊爾:謝謝你!非常高興和你交談。正如我剛才所說,你問的問題很好,而且你聽得非常認真,又仔細,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楊傑凱:感謝大家觀看本期《美國思想領袖》節目我對沃倫‧法萊爾的採訪,我是主持人楊傑凱。

《大紀元時報》正在迅速成長,我們目前正在招聘一名副製片人,加入大紀元電視團隊,負責《美國思想領袖》和《卡什角》的工作。這是一個錯誤信息和宣傳猖獗的時代,而你將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和我們一起找回誠實的新聞。如果你有興趣,或者你知道誰可能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請訪問ept.ms/associateproducer,也就是ept.ms/associateproducer,(associateproducer)是一個詞。我們期待著您的來信。

《美國思想領袖》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思想領袖】打疫苗風險多大 COVID峰會十大呼籲
【思想領袖】盧比奧:抗中共威脅 三個關鍵點
【思想領袖】特克爾:中共將我家園變成監獄
【思想領袖】哈佐尼:如何抗擊「覺醒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