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故事】

《千字文》開篇怎樣展開神傳文化的視界?

作者:允嘉徽
悠遠又無垠的宇宙是生命的來處,人間是生命返本歸真的道場,「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神傳文化的精髓。啟蒙書《千字文》怎樣表現中華神傳文化?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1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悠遠又無垠的宇宙是生命的來處,人間是生命返本歸真的道場,「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神傳文化的精髓。啟蒙書《千字文》怎樣表現中華神傳文化

《千字文》開篇:神傳文化 天人合一

中國古稱「神州」,並非虛有其言,許多的創世故事,就是神下世給人開創生存世界的故事。《千字文》開宗明義引經據典,展現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典故與精神,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內涵。

本文第一部,從宇宙的誕生、天地初開,展開日月星辰、氣象物候、音樂陰陽、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歷史,最後以人類社會的出現和王道政治作為結尾。

第一聯二句點出中華文化的核心,作為往下關於天地八聯的綱領: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語意‧印象】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天空看去一片玄黑,大地一片土黃;宇宙非常洪大,遠古時洪水氾濫,天地間處處荒蕪。

天地是宇宙元氣所生。混沌初開,天地始定。《周易‧坤卦》說「天玄而地黃」。往古來今的一切空間都是宇宙的範圍,非常洪大荒遠,超出一般人視界太多太多了。遠古時期,人類遭遇過洪水氾濫的浩劫,天地間遍地荒蕪,只有少數的人類祖先歷劫餘生。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日月星辰運行於天空,日升日落,月圓月缺,很有規律。日到天中則西斜,稱昃(zè,ㄗㄜˋ);月過十五滿月,則漸漸蝕缺。日月星合稱「三辰」,運行的天體軌道背後的星空有二十八宿羅列,年年歲歲垂象人間,對應人事。

【連通神傳文化】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的內蘊
古人看天地、宇宙有不同次元的理解。
「天地玄黃」這裡的天,不是人眼所見的大氣層的天空,「天玄」反映宇宙的深奧,人類看天,只能看到天宇表象一望玄黑無際,其深奧不可測,遠遠超出一般人視界層次。

盤古奉創世祖之命開天闢地造宇宙,宇宙時空到底有多洪大,宇宙次元到底有多少,人類的科學知識還不能給出答案。《淮南子》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其間,而莫知其所。」這話反映了「宇宙」在中國人的眼中的意義在於「道」——生命之道。代代人都在探求,幾人能得道歸去?蒙書《千字文》中也寓藏了這個道機、玄機。

現代人對邈遠的歷史冠以「神話」一概之,或是以宗教「愚民」作解。有意思的是,越來越多的發現證實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神話」是真實存在的。全球的人在史前歷經了洪水浩劫,這是地球人類共通的歷史,不是神話。中國歷史中有不少經史記載一場堯帝時期的大洪水。[1]

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證實中國4000年前的大洪水及大禹治水。(Gisling/維基百科提供

【故事插播‧大禹治水】

在堯的時代,洪水氾濫。大水滾滾漫過平疇田野,蕩蕩滔天漫上高陵群山,人們都逃難到高山上避難。(西方《聖經》說諾亞奉上帝的指示造方舟救了人。)

大禹的父親鯀受命治水,他用圍堵法治水,想要把水圍困起來,但是違反了奔肆難擋的水性,他花了九年時間治不好被處死了。舜推薦大禹後繼使命。《禮記‧祭法》說:「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

當時,大地處處漫大水,九大水系大江小河千萬條都要治理,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辦呢?大禹是怎麼達成的呢?

史書記載,大禹治水得到了神的啟示——《洛書》。[2]遠古時代《河圖》《洛書》出世是天地之神所為,也就是「神傳文化」,開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天遣神龍銜來《河圖》、神龜的背出《洛書》,賜給大德之人,協同天時的安排開創文化。

大禹治水之時,在洛水出了一隻大的烏龜,在它背上出現九宮圖,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洛書》。大禹根據《洛書》悟出來治水方法。他行走過神州大地,遇到陸地騎馬、水地乘船、泥地駕橇,歸結出九個水系(現在地理學家考察出來也是九大水系),他的治水藍圖就是把九條大江大河的水系都打通,導入大海。

大禹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大禹用了十三年治水,先是考察了四面八方之後,從國土的中央到八方,共分為九區,以疏導的方式,去除壅塞、打通山壁障礙,引水東流注於大海。奇蹟之一就是打通龍門山。《水經注》酈道元說:「伊水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許多古籍中、更古的先秦的著作,也有類似記載。[3] 大禹開鑿龍門山,讓伊河從中間流過,鑿開後的龍門山成了東西兩座山(現在科學家發現了兩座山的裂隙有多處的對應)。

傳說中,人類遠在伏羲的時代就經歷了一場大洪水,可見人間的消業淨化,一茬又一茬持續在輪迴著。當人類造的罪業大的時候,就要遭劫還業。經過淘洗後,迷途知返的人、善心常在的人才能留下來。

大禹治水(大紀元)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的內蘊

在歷史長卷的開頭,盤古奉創世主之命開天地,創造了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小宇宙。舉眼望天外,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在人短暫的一生中似乎永恆不變的日月星辰的景象。看似平靜的星空,其實日日夜夜都有變化,對應人間世運變化波瀾起伏。

天空中,有日月星辰和二十八宿[4]羅列,這些是中國古代天象觀察的主體。

「辰」是日月星的合稱。星主要指五星金、木、水、火、土,在古代依序稱為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二十八宿」(音秀)羅列在天空紫宮的四方,可以說是東方的二十八星座。人們看天空中,日(太陽)行經的黃道和月(太陰)行經的白道,所過的星宿共有二十八宿。所以《論衡‧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就說二十八宿好像是日月的旅舍。

天中的帝王星是北辰,就是北極星,也稱北斗,居天宮紫宮之中,為北斗七星中的主星。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古人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曆法,北斗七星的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謂之一「歲」。(健康1+1/大紀元)
古人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曆法,北斗七星的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謂之一「歲」。(健康1+1/大紀元)

史官觀察北斗來校時,可以「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舉最簡單的例子,在北半球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來判定四季,「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說,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西、北方時,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季的來臨。

觀察日月星辰和北斗、二十八星宿的對應關係、軌跡的順逆變化等等這些天象,來預測人事的吉凶興替,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重要依循。歷代史書《天官書》《天文志》《五行志》中就記錄了這些天象。中國古代太史公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觀察天象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的軌跡與變化,作成紀錄,發現天象變化與人間吉凶禍福的對應之理,呈給皇上,作為天子「奉天行運」的主要依據。

二十八宿其實是距離地球遙遠的恒星,羅列在中天紫宮的四方——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一方各領七宿。

為什麼用蒼龍、白虎、朱雀、玄武來標誌四方星宿的區域呢?蒼龍、白虎、朱雀、玄武是神話中的祥瑞動物,前述的「河出圖,洛出書」就是由龍馬、和神龜(玄武)呈現給人的。這是「神傳文化」具體而微的展現之一。

【故事插播‧聖人出生和改朝換代的瑞象】

中華文明起源於三皇五帝,黃帝時期形成比周邊部落更發達的「炎黃文明」。圖為黃帝像,出自《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聖人出生的瑞象
黃帝的母親是有蟜氏的女子附寶,她嫁給少典。附寶在生黃帝前,看到天空中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樞附近出現大電光。大電光環繞天樞星,照亮郊野,天地光明,這是大祥瑞之象。附寶在懷孕二十月後生下黃帝。[5]黃帝是中華人文始祖,他給後代樹立了修道成仙的鮮明典範。

改朝換代出明主的瑞象

改朝換代,有個天象叫五星聚,俗稱「五星連珠」,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同一方以微小的角度差距連成一直線。古代史官觀察天象,對「五星連珠」非常重視。

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說:五星聚象徵改曆換新朝,有高德的明主出世,享慶受賀,反之,無德一方遭災受殃,甚或亡故。[6]古時,周朝代商,齊恒公稱霸,劉邦入關中等等關鍵時刻,都出現了五星連珠的天象。[7]當然五星對應的畛域是要點,其它要素也不能忽略。如《史記‧天官書》記載:「漢之興,五星聚于東井。」東井對應秦地,對應劉邦入秦的史實;《劉基躔度論》說:「五星聚奎(宿),以應文運之昌」,如宋太祖乾德五年之應,按《宋史‧太祖本紀》:「五年三月,五星聚奎。」對應於歷史,宋太祖開創北宋一朝,文風鼎盛。再如「五星聚在中宮,改立帝王」[8],也指出明顯的人事對應。

【結語】
《千字文》承傳的就是在神傳文化中開展的歷史與文明,以及在神傳文化中安身立命的道德準則——「天人合一」。

註釋:
[1]堯帝時期的大洪水記載:
《尚書‧堯典》: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風俗通義‧丘》:堯遭洪水,萬民皆山棲巢居,以避其害。
《越絕書‧吳內傳》:堯遭帝嚳之後亂,洪水滔天,堯使鯀治之,九年弗能治。
《禮記‧祭法》: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
《論衡‧吉驗》:洪水滔天,蛇龍為害,堯使禹治水,驅蛇龍,水治東流,蛇龍潛處。
《孟子滕文公》: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2]有關《洛書》的一些記載:
《漢書‧敘傳下》:河圖命庖(伏羲),洛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攸(所也)敘。
《論衡‧雷虛》:《圖》出於河,《書》出於洛,河圖、洛書,天地所為,人讀知之。」
《抱朴子‧詰鮑》說:「河圖洛書,或麟銜甲負……皆在有君之世,不出無王之時也。」

[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卷三百九》:「河津縣龍門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與陝西韓城梁山並峙,大禹所鑿,又名禹門。《夏書》曰『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是也。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崖壁立,形如門關,東西闊八十步,而奔濤巨浪日夕衝激,為天下奇觀。」
《墨子‧卷四‧兼愛中》提到「古者禹治天下……呼池之竇,洒為底柱,鑿為龍門」( 古代大禹治天下……滹沱河,氾濫黃河中的厎柱山,鑿開龍門疏導。)
《呂氏春秋‧開春論‧愛類》說:「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洪水)。禹於是疏河決江……乾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

[4]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構成蒼龍之體);南方朱雀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構成朱雀之形);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構成白虎之體);北方玄武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構成玄武之身;玄武是龜蛇合體的形象)。

[5] 《金樓子‧興王》:少典娶有蟜女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

[6] 《史記‧天官書》:「五星合,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有關五星聚對應的吉凶禍福,《史記‧天官書》中有更詳盡的說明。

[7]《竹書紀年》記載紂王「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春秋元命苞》曰:「殷紂之時,五星聚於房,房者蒼神之精,周據而興。」《宋書‧卷二十五‧天文志三》: 「五星聚者有三:周、漢以王,齊以霸。」

[8] 出:《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卷二十八》

延伸參考:上古大洪水找到確鑿證據印證大禹治水傳說http://cn.epochtimes.com/b5/19/1/9/n10964441.htm

─點閱【名作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