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詩情畫意中秋節 明月詩詞醉相思

作者:踏雪飛鴻
中秋節為何讓人覺得分外深情?為何讓人感受相思分外唯美?到底是何物在人心湖蕩起波紋?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134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秋節為何讓人覺得分外深情?為何讓人感受相思分外唯美? 到底是何物在人心湖蕩起波纹?在古人詩詞中的中秋節,何物醉相思?

靑天明月在,何處不相思。
(出:清 黃景仁《秋浦懷李白》)

人間何處沒有青天?人間何處沒有月明?明月出東山,照得人間情思此起彼牽;相思在心田,映得青天與明月,情味濃濃。一語「何處不相思」,真說遍人間有情痴。尤其是在這一夜……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出: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今夕是何夕?最動人的良辰就在今朝夜,最濃稠的相思就在明月色。「誰家今夜扁舟子」,為團圓夜的未歸人代言;「何處相思明月樓」,為天下的有情人抒懷。浪漫情懷、相思濃度,得明月一遍又遍地上色,讓人醉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出:唐 張九齡《望月懷遠》)

月的皎潔光輝遍照寧靜海面。海上明月呀,宛然是遠在天邊的伊人……。天涯共此時,只怨兩地遙遙隔伊人,竟夕裡相思如海水汩汩不絕,親吻著明月光。

人有悲歡離合,東坡《水調歌頭》早把人間悲歡離合在月下數遍: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悲歡離合輪番上演的人間,無常乃是常態!即便是中秋,多少天各一方的哀愁,讓我們輕輕放下。「千里共明月」,就讓我們在明月下團圓吧。東坡把酒,對月長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為人間許下深情之願。

但願人長久,此事古難全?此事古難全!或許我們能夠乘風歸去,擺脫凡間情物的沉重束縛?

就在明明月色的望夜時空,乘著思緒的翅膀,我們回溯、回溯、再回溯,回到天地洪荒……。穿越古今,穿梭深奧無際的層層時空交錯處。終於,知道了,為何人生浪漫與相思總相煎。宇宙時空浩瀚無垠,何處是吾鄉?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漫漫時光已經湮滅我們回家的記憶——要往何處歸去?這一夜,月就要西落,江邊的楓樹在風中頻頻搖頭。面對這永恆之問,千古之謎,詩仙李白也對月發問: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與人相隨。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出:李白《把酒問月》)

詩仙道出不同尋常的角度,見到不一樣的明月。人的生命短暫,若流水瞬時消逝無痕,然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為何古人與今人都共看了一樣的月?詩仙關心明月的萬古之謎。

明月到底存在多久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明月不老嗎?我們看到的明月與千年前李白看到的一樣嗎?古今「共看明月皆如此」,難道是來自一種共同的對月的記憶?

有趣的中秋月,總是向人間展示著同一面向,卻譜出深邃的人生之謎。[1]

辛棄疾有一首「橫絕古今,別開天地」的《木蘭花慢》詞,問天: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繫?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汗漫:水大渺茫無際的樣子。*長鯨:也可做「長波」解)

辛棄疾這首中秋詞不寫人間離合,卻是追索天外的浩瀚時空,追問宇宙別有人間的奧祕。他又發人未發之想:月亮無根誰能懸掛天中?」天上玉殿瓊樓怎能耐得長波的撼動?玉兔在那裡怎能無恙呢?滿月為何漸漸消瘦如鉤?悠悠中秋夜消逝到哪去了?在人這邊看不見,有誰能解?

這首中秋詞奇思連篇,而從現今科學的發現來看,辛棄疾中秋夜的「天問」實在是超前科學的「神悟」。

中秋明月醉相思

中秋夜,月色深淺處,展現不同的「相思」,各道人生。隱隱深處,凡間的情思隨著明月渺渺一線牽,上天下地,穿梭時空幾多重。情歸何處?在人的記憶深處拳拳牽動著。

註釋[1] :現代科學界發現月亮驚人的現實——月亮是人造的地球衛星!月亮總是向人間展現同一面向,還有月亮是中空的,這都是衛星的特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些「古人」的成就又沒有寫入這一茬人類的歷史中,顯然史前人類的科技文明遠遠超出我們今天的人類。那麼人絕對不是簡單生物進化來的,所謂的進化說,是神性的失落!

延伸閱讀:月球是人造星球添新證——月壤發現納米顆粒
@*

─點閱【中秋節】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