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集錦】貂蟬的故事

文/杜若
貂蟬,以傾城美色名揚千古;為報大義為國除惡,譽滿千秋。(夢子/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1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元末明初小説《三國演義》中,美人貂蟬有閉月羞花之貌,也有為父為國的忠孝之心。東漢末年的董卓擅權跋扈,禍亂朝綱,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弒殺少帝及太后,在朝野內外廣布黨羽,肆意殘殺大臣。養子呂布又驍勇異常,隨侍在董卓左右。

奸佞當權,禍亂天下。百姓有倒懸之難,君臣有累卵之危。文武百官竟也無計可施。司徒王允為匡扶社稷,拯救大漢天下生靈,請義女貂蟬出面相助,剷除奸佞。

貂蟬為報答義父的養育之恩,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她協助義父王允剷除了奸邪亂國之臣。

貂蟬,以傾城美色名揚千古;為報大義為國除惡,譽滿千秋。在滾滾逝去的風雲中,她始終是紅顏中的妙麗翹楚,將最美好的年華,全部獻給了拯救大漢生靈的使命。

說罷千古美人貂蟬,您是否知曉,在中國古代還有不少和「貂蟬」相關的佳話呢。只不過,此貂蟬,非彼貂蟬。我們就來一看究竟吧。

趙武靈王效胡服 飾貂蟬

在中國古代,宮廷侍臣或者勛貴會戴冠飾,其中有一種被稱作「貂蟬」,在中國沿用了數千年。

貂、蟬原本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又是如何匹配在一起,成為冠飾的呢?說起來,這和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有關。

趙國君主趙雍(前356年—前295年),即史上有名的趙武靈王。他在位期間,推行「胡服騎射」。北方氣候寒冷,胡人以貂皮溫暖前額,趙武靈王效法胡人衣冠,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以此作為顯赫官職的象徵。唐朝杜佑《通典‧禮十七‧建華冠》:「惠者,蟪也,其冠文細如蟬翼,故名惠文。」惠與蟪同音,蟪就是小蟬,由於冠上文飾細如蟬翼,因此也稱為「趙惠文冠」。

貂是一種哺乳動物,毛色為黃色或紫黑色,毛皮輕暖珍貴。(Shutterstock)

東漢蔡邕所著《獨斷》記載:「趙武靈王效胡服始施貂蟬之飾,秦滅趙,以其君冠賜侍中。」趙武靈王效仿胡服,開始使用貂蟬作為裝飾。秦始皇帝一統六國,將趙國君主的冠飾賜予近臣。「趙惠文冠」後來演變為達官顯貴的冠冕,即貂蟬冠。

《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輿服四》對貂蟬冠有這樣的描述:「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

蟬居高而飲潔 貂溫潤而不灼

「貂蟬冠」的「貂」與「蟬」又有怎樣的寓意呢?

東晉徐廣在《車服雜注》中說:「蟬取清高飲露而不食,貂取紫蔚溫潤而光彩不彰灼。」

蟬,出於泥土,脫殼羽化,食露而生,具有居高飲潔,也含有高隱的寓意。貂,色澤溫潤而又不會耀灼傷眼。

西晉崔豹在《古今注》中說:「貂蟬,胡服也,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外柔易而內剛勁也,蟬取其清虛識變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冠上飾蟬,借蟬居高枝比喻官居高位,而能低調行事,文臣不自耀,武將不示人,能夠清虛識變,廉潔奉公。

手持笏版,頭戴貂蟬冠的范仲淹畫像。(公有領域)

寒士「貂蟬」之運

南朝時期,大臣江淹(444年─505年)出身寒門。他十三歲時,江父就去世了。儘管家境貧寒,但江淹勤奮好學,也很喜歡寫文章。讀書之暇,他就以砍柴賣柴奉養母親。

有一天,他在砍柴時撿到了一具貂蟬冠飾。打算將其賣掉,換些穀米供養母親。江母說:「這個貂蟬是你的吉兆啊。你有這麼好的才華和德行,怎麼會一直生活貧賤呢?把它留下來,等到日後你官居侍中時就戴上它。」

侍中,官職名稱,丞相的屬官。因其可進入宮禁,侍從皇帝左右,是聽聞朝政的顯貴要職,也是得到皇帝信任的標誌之一。

南朝宋順帝升明初年(477年),齊王蕭道成聽說江淹很有才學,於是召他入仕為官。從此江淹官運亨通,官居顯赫。果是應了他母親的先見之明。

南朝老將:此貂蟬從兜鍪中生

同在南朝時期,南朝宋有一名將周盤龍(414年—493年)。每次臨戰禦敵,他都是勇猛果敢,所向披靡。在一次戰役中,周盤龍得知兒子奉叔只帶了二百人,陷入了敵軍的萬人陣,因此馳馬執槊,衝入敵陣。父子二人驍勇猛戰,終於衝出了重圍。這一戰令父子二人威名大顯,震驚了北魏敵軍。

周盤龍老邁後,因體衰才弱,無法繼續鎮守邊關,他奏請朝廷解職,雖是得到了恩准,但朝廷仍讓他擔任散騎常侍、光祿大夫(清貴的名譽頭銜)。散騎常侍,也就是皇帝的侍從。按照衣冠制,散騎常侍要頭戴貂蟬冠。

齊武帝看著周盤龍的冠飾,笑著說道:「愛卿戴的貂蟬冠,比起你戴的兜鍪(戰士戴的頭盔)如何?」

周盤龍指指頭上的冠飾,說:「這個貂蟬可是從兜鍪中產生的。」這段小故事讓人不禁莞爾一笑。

作為冠飾的貂蟬,無法企及美人貂蟬的千秋功績,卻因它蘊涵的美好寓意,承載的歷史人文而百代流芳。

古籍中的貂蟬圖像。(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南史‧江淹傳》卷59
《南史‧周盤龍傳》卷46
《太平御覽‧服章部五》卷688

點閱【漢典集錦】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