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故事】

讀懂《千字文》: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打開天人合一的通道

作者:允嘉徽
千字文:「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妙見天人合一之奧。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1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悠遠又無垠的宇宙是生命的來處,天地人間是人返本歸真的道場。啟蒙書《千字文》的內涵展現哪些中華文明的精髓呢?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內容主題:講天地四時春夏秋冬的循環,講曆書如何調節歲差,也講到禮樂之邦的律呂雅樂的重要作用。

人的生命託付於曆書來記日月、年譜,所以《千字文》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講到歲月,自然講到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成就——曆書的置閏。準確置閏才可以校時、校正二十四節氣,得以和天地四時(一歲)的陰陽循環同步。(置閏反映出古代中國天文科技的早慧領先世界。[1] )

那麼,為何又以律呂之音和天文曆書相提並論呢?

我們常聽前人說中國是「禮儀之邦」,展現了中華文化以「制禮作樂」為核心的重要精神文明。音樂其實是天人合一的奧妙表現之一,而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聽覺和心理的趣味。曆書和律呂都是中華文化中實踐天人合一生活的重要準據。

【語意‧印象】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寒冬來了,炎夏就走了,寒暑輪替成一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歲成,四季循環成一年。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三年置一閏月,使曆書不偏離天地節氣。律呂分陰陽,六律六呂配對月令,以陰陽相生之理調和陰陽。

【引經據典】

上述的每一句話都源出於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著:
《周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表現寒來暑去,四時輪替轉換成一歲的意思。

《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表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展現生命的生長收藏循環,這是天之常道。

《大戴禮記》說:「律居陰而治陽,呂居陽而治陰」,這裡講的律呂是音律,表現律呂調陰陽的作用,以陰陽相生為原理。

【深入探索】

閏餘成歲採「三年一閏」是怎麼來的?

地繞日公轉一周為365.2422日,一天天都不是整數日,累積一歲就有餘日(閏餘),不管是西方的曆法或中國的曆法都必須處理這個問題。西方曆法分平年和閏年,以二月29日這一天置閏來調整,這一年就稱為閏年。

中國黃曆記日以朔望為基準,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故而一歲為354日,尚餘11.2422日,未滿三年就積一個月,就必須置閏月,所以古人「三年一閏」。但是,「三年一閏」還是有閏餘,所以又以八年三閏、十七年六閏的周期規律來調整。用這樣的規律置閏月,才能調齊日與月的歲時,使得曆書的月日不偏離節氣而成一歲。

「三年一閏」的閏月要放哪個月後呢?
置閏月不是按照月份排序,是看節氣。黃曆一年有24節氣,每月中一般有一節氣和一中氣。如果某月中僅有節氣而無中氣(即中氣落入下個月),曆法規定就以這個月為閏月,作為前個月的附屬月。如前月為八月,這個月就為閏八月。

律呂和陰陽有什麼關係?

「律」是古代校正樂律的器具,起於黃帝時代。歷代用竹管、玉管或銅管製成,共十二管,稱十二律,管徑相等,以管的長短來確定聲律音調的基準高度。列為奇數的六個管叫做「律」,偶數的六個管叫做「呂」,合稱「律呂」,是黃帝命樂官伶倫始創的。

「律呂」後來也作為音律的調名,分陰陽兩類,陽稱六律,陰稱六呂。十二律呂和天地之氣,對應十二個月的節氣,取陰陽相生之理調和月令節氣,持以平和的正氣。《大戴禮記》說:「律居陰而治陽,呂居陽而治陰」,這就是「律呂調陽」的內涵。

律呂和月令對應怎麼對?從正月開始律呂以一陽一陰的順序對應如下:
正月太簇(陽),二月夾鐘(陰),三月姑洗,四月中呂,五月蕤賓,六月林鐘,七月夷則,八月南呂,九月無射,十月應鐘,十一月黃鐘,十二月大呂。黃曆十一月乃是冬至之月,冬至一陽生,為天地陰陽循環的起點,故以黃鐘律作為律呂之首,由此制定其它十一律的標準。

六律六呂圖。(公有領域)

【故事插播一】黃帝樂官伶倫怎樣制律?鳳鳥如何啟天音?

以音律調陰陽起於黃帝時代。最早的十二律管是黃帝命樂官伶倫制作的。伶倫為了定出十二律呂的標準音,從大夏之西尋訪到了崑崙山北,終於在嶰谷找到了一種管壁厚度很勻稱的理想竹子,就是人稱的嶰竹。伶倫裁竹作律管,竹管長九寸的定為黃鐘之律,作為十二律之本;黃鐘律也成了一元之始的冬至節的樂曲調,展現正大、莊嚴而高妙的意境。

這黃鐘樂律的音準來自「神使」的告示。
當伶倫在崑崙山下嶰谷時,有鳳凰飛來,雄鳥鳴叫了六聲,雌鳥也鳴叫了六聲,他就用這聲音比作黃鐘樂律的基本音準,並由此制定其它十一律的標準。

製作律管,必須採用管壁厚度勻稱的竹子。(示意圖) (Pixabay)

【故事插播二】雅樂感動天地萬物

上古從黃帝開始依循律呂作大樂,來祭祀天地四方山川和鬼神。六代之樂「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護、大武」在周代都保留下來了,並教給國子。虞舜時以六律五聲八音[2] 來協助理政,使得社會祥和,百姓食糧豐足,萬邦安定,眾多功業相繼盛開。於是作《大韶》之樂,優美清雅的樂章引來鳳凰飛舞,清和的樂音使得天地之聲澄淨,樂音感動百獸相率而舞。舜的音樂《大韶》傳給後代。過了二千年到了春秋時代,孔子到了齊國,聽到了《大韶》,感動得三月不知肉味,他沒想到音樂能感人這般深刻,讚美《大韶》盡美又盡善!(見《藝文類據》《通典》)

律呂之樂可以正人心,使人心莊嚴不放肆。《國語‧周語下》說:「律呂不易,無姦物也。」律呂的純正樂調能讓人心不起姦淫的意念。

近年對古典音樂有進一步的研究與應用,2009年位在紐西蘭的基督城就有一個古典音樂降低犯罪率的實證。當地城區人們為高犯罪率而苦惱時,有人想出一個對策進行實驗,就在一個大購物商場播放莫札特等名家的古典音樂,一年下來,犯罪率從原先每週77件降為2件。這結果恰恰應和了「律呂不易,無姦物」的說法。

【故事插播三:候氣吹灰】律呂如何感應天地四時的節氣?

古人還有一種候氣之法,用它來實證律呂如何感應天地四時之氣。唐代高人李淳風說:「自古言樂聲律呂者,皆本於十二管,以氣應灰飛為驗。」《後漢書》說「律氣應則灰除」。這是怎麼回事?怎麼觀察呢?下面就來說說「氣應灰飛」的律管「候氣之法」[3] 。

古代用十二律呂管感應節氣的作法,要在極密閉的安靜的室中進行。首先在平地蓋一個三重壁的密室,上圓下方,外室在南方開門,中室則在北方開門,內室在南方開門,門戶縫隙都用牲血遍塗,圍上布幔,使室內密閉無風。內室中放上木案,將十二根律管依照方位順序直立案上,並在律管內端填上河內產蘆葦灰。在節氣前三天,人就入居室內觀察候氣。如果節氣一到,會將律管內的蘆葦灰吹出。古人一般在冬至和夏至時候氣。灰的動靜大小,也是人事反應的表徵。灰若小動,則是君臣和氣的表示,灰大動則表示臣氣強。

冬至,天地一陽生;陰陽交泰,一元復始。 (大紀元後製/Pixabay)

後語:
從《千字文》的「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我們可以觀察到古代中國精彩的天人交會的世界。古人不但對天地春夏秋冬四時的循環有感性的感受,更深入探索了天文星象的科學規律,從而在生活中有深刻的實踐與應用。諸如制定律呂以雅樂治天下,以置閏校正曆書二十四節氣等等,其間所展現歷史典故,都是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的璀璨。

註釋:
[1] 請點入參考:《中國古代獨步天下的天文科技成就》《天文學一大成就 中國曆書領先世界的突破》
[2] 五音是指中國聲樂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八音是樂器的分類,依製作材料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音。
[3] 《後漢書》記載:「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葭莩出河內。案曆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點閱【名作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