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我親歷的故事(一)

文 / 昶昶
算命先生在給一名婦女算卦,19世紀末期。(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03
【字號】    
   標籤: tags: , ,

這裡要講的幾個故事,大都是我本人親身經歷或者聽親歷者親自講述的,不是事後諸葛亮(就是說事情發生以後才杜撰自己的先見之明)。之所以用了「玄」,就是太奇妙,不可思議的,非常理的,不是現在的科學能夠解釋的。

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將全家遣返到幾代人早就離開的老家——檔案上填寫的原籍。因為是「革命」行動,一家老小舉目無親,只好暫且住到地主分子劉先生家裡,一個破房子,他住東間,我們全家擠到西間。

地主分子劉老先生曾經是清朝末年的秀才,雖然那年已經是八十多了,但思維清晰,口齒清楚。同家族裡面他是最後健在的長輩,而且歲數也大了,農村多少還有些老觀念,村幹部不大管他。我們是另類,所以他與我們「臭味相投」,說話不很忌諱。

聽說他是清末的秀才,我很感興趣,晚上常常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聽他講前朝軼事。

其中一件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劉老先生是這樣說的:

我年小時去萊州府(現在的萊州市)趕考。有一天和同學上街閒逛,見到一個小媳婦到卦攤算卦,她問闖外的男人什麼時候回來。算卦先生叫她測字,小媳婦抽了一個佳人的「佳」字,算卦先生說:「人字旁兩層土,你當家的沒了,你等著料理後事吧,卦錢我也不能要你的了!」

小媳婦聽了嚎啕大哭。這臧乾兒(方言:這時候的意思)驚動了一個騎馬的旗人(劉老先生是指騎馬的清朝官員),他問了問,就拿起馬鞭抽算卦先生兩馬鞭,罵他道:「人命關天的事你怎麼能糊弄人!」他朝哭哭啼啼的小媳婦說:「你不要聽他胡咧咧,我看你的籤和你坐的方位、時辰,你當家的明天某某時辰肯定就回來了!」

年歲多了,那天什麼時辰我記不準了,好像是傍下晚(傍晚)。小媳婦半信半疑道謝了當官的旗人,就回家了。我那時年少也好事,就嘎活同學續著(方言:跟著)小媳婦,看看她住在哪個巷口,想看看那個旗人說的對不對。

第二天我和同學到了小媳婦家的巷口,聽鄰居說小媳婦正在家歡天喜地給男人包穀扎(方言:餃子)。

劉老先生說:「我到於今這麼大年紀,也弄不明白這個旗人是怎麼算出來的,他怎麼就能看著小媳婦坐的方位和時辰就能看得這麼準!」

在昏暗的油燈下,從劉老先生牙齒殘缺的口裡吐出這樣奇怪的軼事,冬季寒風吹得同樣殘缺不齊的窗紙簌簌作響…….

我緊裹棉襖,只能驚歎天下竟有這樣的高人。@

點閱【玄——我親歷的故事】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代有個叫許大年的商人,做生意時很善於謀劃以獲取利潤,因此很快積聚了不少財富,擁有大量良田、華美的宅院等,資產將近十萬。不過,唯一遺憾的是,許大年到了中年也沒有子嗣,因此很擔心自己百年後,無人繼承遺產,所以內心常常憂慮。
  • 宋朝有個叫廖忠臣的人,娶了歐陽家的女兒為妻。歐陽氏過門一年多後,公公婆婆就因染疫而亡,留下了只有幾個月大、仍在吃奶的女兒閏娘。彼時,歐陽氏也剛剛生下女兒,於是她同時哺乳兩個孩子。如此幾個月,歐陽氏的奶水不夠兩個孩子吃的,她便將親生女兒拜託鄰居餵養,自己專心餵養閏娘。
  • 他是一個窮秀才,屢次名落孫山,因此怨天怨地。一天,他等著妻子煮茶時,偶然打一盹,便步入了奇異的夢中之旅。他從寒士到權貴,從神童到天人,又從毛驢到蠢豬……黃粱一夢在清朝有了別樣的翻版,比之更加離奇……在一個壓縮交織的時空中,他經歷了天上人間。當他夢醒後,從此放下了抱怨,安貧樂天。
  • 生命是有輪迴的,是不滅的。不同層次的生命也是有標準的,不符合標準了,生命的層次就會往下降。而修行則是提高層次,回歸生命本源的方法。
  • 按中國古代的觀念,瘟疫在另外空間裡是由瘟神與疫鬼操控的,瘟神的層次高,奉天意、天象而行;而疫鬼則是具體在低層空間行事。《周禮‧春官‧占夢》裡講:「季冬……乃舍萌於四方,以贈惡夢,遂令始難驅疫。」鄭玄註:「疫,癘鬼也。」其實瘟神也好,疫鬼也罷,根本上都是要奉天意而行的。
  • 1976年2月15日這天,是元宵節的第二天,正是星期天休息,我回農村看望父母。大約上午10時左右母親聽到外面有嗡嗡的聲音,這是由兩個焊在一起的彎曲鐵片發出的,頗有些韻味的聲音,當地人叫這個是「嗡子」,是小販拿來作聲響廣告的東西。
  • 頤和園長廊上的西遊記彩繪。
    從古到今,長生不老可謂是人人嚮往,但連帝王都很難求尋,悟空又是如何得到菩提祖師真傳得以長生的呢?
  • W是我的同事,貧農、復員軍人,當年在政治上天生暢行無阻,上等草民。他在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中「上躥下跳」頗紅火,一直上躥成了XX市駐省革委的代表,按當時的發展簡直就是副省長級別了。
  • 祝春海前世臨死前,與真氏一起發誓「來生仍為夫婦」,結果今生與真氏竟真的跨越了年齡的差距再結姻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