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壓歲錢」怎麼壓歲?

作者:容乃加
過年習俗中的「壓歲錢」帶著鎮壓邪祟的吉祥含意。這錢怎麼「壓歲」呢?(章翠英《古風》/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10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除夕是一年中的大日,圍爐團圓則是一家人一年中的大事。對於家中的孩童來說,除夕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拿到期待中的「壓歲錢」。不過,家家戶戶的長輩都是期待家中晚輩能成為家族的芝蘭玉樹,快快長成,怎麼反而年年給他們壓歲錢「壓歲」呢?這壓歲錢又怎麼「壓歲」呢?

過年習俗 除夕壓歲錢

我們先來看一首傳統詩詞,表現孩童期待「壓歲錢」的剪影。元朝人吳當在《除夕有感‧其二》詩中說除夕:

華蓋芙蓉翠倚天,髙堂綵服憶長年。
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爭分壓歲錢。

童穉(音「稚」)就是幼童。在除夕夜,家人相聚守歲,迎接來年的第一杯春酒,孩童則是熱切地守候著壓歲錢。

壓歲錢是家中的長輩給晚輩幼童的,清末名士林占梅的《乙丑除夕團圓歌》描寫他給晚輩壓歲錢的情景:「分與壓歲錢,並戒毋蕩佚」。除夕團圓夜,他給晚輩壓歲錢的同時,勉勵子孫小晚輩們循規蹈矩,努力向上,不要放蕩心性,傳承了家教的意含。

另外,也有給糖果,都稱為「壓歲」,也作「押歲」。清代名作《紅樓夢》中除夕的一幕,就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描寫。第五三回記載寧國府除夕夜分壓歲錢的一幕:「賈母笑道: 『一年家難為你們,不行禮罷。 』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過了禮,左右設下交椅,然後又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兩府男女、小廝、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然後散了押歲錢並荷包金銀錁等物。」這裡的「錁」是用金銀鑄的狀如小饅頭的小錠。

壓歲錢怎麼壓歲

一種「壓歲錢」。(fotolia)

清代風土誌《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就是取一長段彩繩穿過銅錢編成龍形,然後放到孩童的睡床腳下壓住,稱為「壓歲錢」。

「壓歲錢」古代又稱「厭勝錢」、「壓祟錢」或「押歲錢」等,是在除夕時為了驅除「祟」這種嚇人的怪物,放在小孩童床頭、床腳用來「壓祟」的錢。後來長輩在除夕給小兒的紅包,就成了「壓歲錢」。原來,「壓歲錢」原來是「壓祟錢」。

厭勝」的起源

這種吉祥的錢幣在古代稱為「厭勝錢」(厭通壓),是作為「鎮物」,用來壓制「祟」這種怪物,讓它不能對孩童作祟使壞。歷代古籍中不乏「厭勝」的記載,在周代的祭祀中就有「厭勝」的作法,在祭祀土地神的時候,用甑作為鎮物。[1] 《通典‧郊天下》中也有提到「聖人厭勝之術」。《太平廣記·老子》有這樣的記載:「消災辟惡……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由此來看,厭勝之法也可以驅使鬼魅。

從歷史源流來看,取「鎮物」來「厭勝」壓制不祥的鬼祟,以取得吉祥的結果,這種作法起源非常早,也流傳成為風土習俗。「壓祟錢」是用吉祥的金屬錢幣來鎮邪壓祟求取平安,和新年放鞭炮驅除邪魔是一樣的思維理路,後來就轉變成「壓歲錢」了。後人在給予家中孩童「壓歲錢」的同時,也賦予了教育的意義與功能。例如促進倫常關係,鼓勵教導孩子怎樣表現適當的禮儀,怎樣善用壓歲錢等等,都是「壓歲錢」積極的作用。

註釋:[1]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 『祝、史、宗人告社(杜注云「宗人,禮官也」;案:即周禮大小宗伯)覆之以甑。 』此蓋厭勝之術,未詳其義。」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隋朝完成統一大業的大功臣,生前功業彪炳,死前留下一個傳奇,鬼使來迎接他去當閻羅王。佛教僧人說,韓擒虎不知道閻羅王雖享有王之樂,但是旦與夕還是受苦;閻羅王是罪福相兼的人擔當的。
  • 古代有一些被權貴家庭看不起的窮女婿,終有一天得以發跡。因為生命截然不同的蛻變,來自於本質,具有慧眼的人能預見。
  • 關羽,關羽擒將圖,商喜
    三國時代的關羽,一生義薄雲天,忠義傳世,從東漢以降,受到歷代歷代的封號,人間處處關帝廟,香火鼎盛。自古也有許多關公顯靈的神跡流傳下來。
  • 謝尚(308年—357年)出身於晉朝高門望族的陳郡謝氏,正確地說,謝氏的望族地位是因為謝尚的成就而奠定穩固的根基。謝尚一生穎悟俊逸出眾,留下許多美談,且護國有功,但是卻沒有兒子能夠繼承;謝尚無子的因由也是一則警世傳奇。
  • 元末明初有個官家女柳氏,生來異稟,功夫比女俠了得。在明朝攻伐麻陽一役,她一人勝千軍萬馬,為明朝立了功。武磯山上有紀念她的柳母娘娘廟。
  • 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聖德神功、千秋盛業給人類留下典範。同時,康熙皇帝是一個孝思、孝行逾恆的聖君。康熙皇帝怎樣重視孝道?又是怎樣實踐孝道的呢?
  • 兄弟又稱「手足」,形容兄弟關係真是貼切。《讀書錄》曰,法昭禪師有偈:「同氣連枝各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有人對待兄弟好像陌生人,見難不救,結果如何呢?也有兄友愛弟弟,情過手足,福報不求自來。
  • 曾被稱為植物口香糖,為何最後變成惡魔之果?小小的檳榔有何魔力,讓人想戒戒不掉?看完這個視頻,還敢繼續吃嗎?
  • 唐詩耐人尋味處意在言外。哪位唐朝詩人最能表達意在言外的詩歌藝境呢?宋代司馬光 《溫公續詩話》說: 「近世詩人唯子美(杜甫)最得詩人之體。」杜甫一首感慨「國破山河在」的《春望》,把意在言外的境界,做了多層次的展現。
  • 誰都知道,張三丰真人是中國古代有名的隱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極修法創立者。據《三丰先生本傳》說,張三丰有一次遇見一位邱道人,「劇談玄理,滿座風清」,於是乎張三丰有了「方外之想」,就出遊尋仙訪道。這一出遊,遊遍燕趙齊魯、韓魏秦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