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傳統年俗】

傳統年俗代代傳 只為守護天人相繫的紐帶

作者:容乃加
傳統過年的年俗傳承著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 圖為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圖》局部 (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7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除夕」這一夜也稱「除夜」、「歲除」、「大年」,舊歲至此而除,當夜子時新舊歲交接,迎來新的一年。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過年」是從除夕前就展開一連串的年節風俗和儀式,帶來除舊布新的洗禮,展開一元復始的新氣象,其中更展現著歷代相傳的一種亙古不變的心。

爆竹一聲除舊歲!(Fotolia)

臘日  祀神

皇皇上天,照臨下土。
集地之靈,降甘風雨。
庶物群生,各得其所。
靡今靡古。
維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
——摘錄先秦無名氏《祭詞》

上古時,歲終舉行「臘祭」,人們透過祭祀的重大儀式臘祭,虔敬地向百神表達感恩之意。在朝廷,天子率領朝臣隆重地舉行盛大祭典,祭祀皇天后土、各路神明和先祖;諸侯、地方官員在各自的封地和地方神社祭祀,百姓就在家中祭祖和五祀(五方神靈)。這種禮儀流傳到今天,就是在除夕這一天祭祀神明、祭祖,拜土地神(也稱「地基主」),「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的精神代代相通。官吏和庶民也在這一天歡慶宴飲。

東漢時在臘祭的前一日,舉行禳祭,以驅除瘟疫、消災避禍。南北朝時「臘祭」和「臘八」拜佛的日期合流,遂改在臘八這一天舉行禳疫消災的儀式,人們頭戴胡公帽擊臘鼓(*細腰鼓),並作金剛力士像以逐疫驅邪。臘鼓響起,傳送過年迎春的訊息。宋代宮中在除夕也慎重舉行禳疫消災的儀式。

尾牙  祭祀土地神

臘月十六日又稱「尾牙」,民間、商號在這一天隆重祭祀土地公,這是年終的祭拜所以稱為「作尾牙」,牙原本是從迎「迓」土地神轉變而來。公司行號在「作牙尾」之後,老闆要宴請員工、仲介商「吃尾牙」。「尾牙」後,過年節俗更是接二連三登場。首先是「過小年」——祭灶。

過小年  祭灶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祭灶日,南宋《武林舊事》記載,臘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古傳民俗在交年時祭祀灶神,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祭禮,就是《禮記》記載的「五祀」之一。

台灣一個家庭舉行祭灶儀式。(梁淑菁/大紀元)

各朝各代都很重視祭祀灶神,甚至這一天還有「過小年」的稱法。各家主要以甜湯圓、甜豆粥、麥芽糖、糖果祭灶祀神,並在廚房牆上或灶上懸掛「灶馬」供灶神乘坐回天庭,向天神報告一年中考察到的這家人的善惡功過。送神時炮聲震響,民間稱這一天是「過小年」、「小年下」或「交年」。

清人王德馨留下一副「灶君」對聯:

對天幸無獲罪處,祭灶原非獻媚心。

祭灶不「獻媚」,只要自省惕厲行善積德,這樣的祭灶精神最受上天眷顧。漢代的陰子方是個大孝子、大善人,而且祭祀灶神非常誠敬,有一日見到灶神顯像,後代子孫得了大福報,傳下「黃羊祀灶」的典故。陰子方的孝行和累累大善感應了天神賜給他大福報。祭灶祀神從古流傳到今天,風俗還很盛行。

辦年貨 展現傳統心

「過小年」之後,大年也緊緊相隨,將在一週後來到,所以備辦「年貨」也進入密集階段。過年和新年期間要用到的年貨,展現傳統年味和傳統精神內涵。從民俗風俗錄中看,宋代時年貨的代表是桃符、門神、招財招祿的春貼和門畫等等這些洋溢吉祥、招福年味的門飾。

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柴(財)門鈍驢、回頭鹿(祿)馬之行帖子(都是春貼)。……膠牙餳(*麥芽糖)之類,以備除夜之用。」門神、鍾馗畫、桃木板傳說都有驅的功能,桃符就是春聯的前身。麥芽糖,讓人「甜入口、甜入心」,是過年討喜象徵物,現今各式各樣的糖果也是具有這個意含。

只要是年節相關產品,都可以在台灣台北迪化街尋覓得到。(許基東/大紀元)

清代時最重要的年貨是祭祀神明必用的物品,如香燈、蠟燭、元寶、千張(*紙錢)和爆竹等等(見《帝京歲時紀勝》)。另外除夕天地桌(*神案)上供神的供品也是辦年貨的重點,包含蜜供、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石榴、元寶、佛花等等吉祥討喜的象徵物品。(見《燕京歲時記》)此外,傳統新年的特別飲食,如柏酒、屠蘇酒、瓜子、甜糖、迎春五辛蔬和全家人團聚享受的菜餚材料,當然也在年貨之列。

辦年貨的傳統串起過年和敬神的精神內涵,以及迎吉納福的願景。

大掃除 除舊布新

祭灶送神回天庭之後到除夕迎神之間的日子,是進行大掃除除舊布新的時間。除了家居房舍,祠堂、佛龕等更是要謹慎作年度大掃除,「迎一元來復,慶萬物更新」。

寺廟中的送神大掃除儀式。(謝月琴/大紀元)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北京人在送灶神後開始大忙,掃除祠堂家廟、屋舍庭院,擦拭屋內各種擺設什物,用心準備好祭器。打掃乾淨後,在門上張貼金字春聯,在玻璃上貼彩畫、剪紙春貼。在中庭奉置天地桌(準備接神祭祀),繫天燈,掛琉璃,神堂懸掛祖先的畫像。年關前勤快打掃,展現新年新氣象。

蒸年糕 卜歲來

大掃除、準備好祭器之後,就開始準備蒸年糕,備辦祭神的食品。年糕可說源流久遠。我們看周代祭祀的籩食[1]品項就有米、麵類的糕、餅。神案供上各式各樣「年糕」,意味著「年年升高」。早年,各家各戶逢年過節蒸糕點是件大事,標誌節慶的色彩。在台灣、香港一般最常見的年糕是蒸蘿蔔糕。白蘿蔔的閩南語叫「菜頭」,諧音「彩頭」,因此蘿蔔年糕也寓有「好彩頭」的吉祥意含。

蘿蔔糕取意年年好采頭。(林秀霞/大紀元)

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發糕」,「發糕」是米粉或麵粉加入糖和發粉,調製蒸成的簡單甜糕。自家作「發糕」含有卜歲的意含。若是做出來的發糕膨脹得好,且裂出清晰紋路,是表示來年「發達」步步高的好兆頭,寓意財源廣進一路「發」。另外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年糕」,加上紅糖、黑糖、小紅豆等等材料蒸成,也寓含甜甜蜜蜜喜年來的願景!

貼春聯  普天同迎新

迎新年做發糕有「卜歲」的含意,發糕膨脹得好,且裂出清晰紋路,象徵來年「發達」,財源廣進一路「發」。(shutterstock)

完成大掃除後,揭換新的春聯、門神畫,讓門戶煥然一新,迎來春風入屠蘇,迎祥迎福意味深長。

春聯古稱桃符,是春聯的前身。桃木能辟邪,黃帝時代的人們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稱「桃符」,懸掛門上,成了春聯的最古的原型。後來的古人也在桃木上畫神像辟邪迎祥,成了後代門神畫的起源,神荼和鬱壘是最早的兩位門神。五代後蜀後主孟昶曾題一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被視為春聯的雛型。後代的春聯內容雖然五花八門,都圍繞著積善德納百福的核心開展,顯示了中華民族重視修身修德的內涵。

海外華人揮毫寫春聯。(黃小堂/大紀元)

春聯到了明太祖時才普及到各地衙門、廟祠和庶民百姓家。明太祖朱元璋喜好桃符(當時還普遍稱桃符),下令全國除夕都貼,從公卿士人到庶民之家,都在門上貼「春聯」一副;官府、地方衙門、土地公廟祠等處也都要貼上,帶動春聯普及深入民間。

清朝時,一入臘月,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場書寫春聯,得個潤筆費。祭灶之後,各家各戶漸次黏掛,有的用朱箋,有的用紅紙,現今華人社會貼春聯也沿襲了這樣的風俗(見清代《燕京歲時記》)。[2]除夜前貼上春聯,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迎接春風入門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意味深長。

歲去年來,從臘八到除夕,除舊歲迎新福的年俗,延續了一連串先人的足跡,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深厚,也道出了中華文化天人之間相繫的核心精神。崇敬天地神明的傳統美德,讓代代的生命、祈福的心願得到厚實的依靠。

註釋

註[1] 《周禮‧天官‧籩人》記「籩食」:「羞籩之實,糗餌粉餈。」籩是盛乾物的祭器(見《說文通訓定聲.先部》),「糗餌粉餈」就是糕、餅類的美饌點心。東漢鄭玄註釋:「餌、餈皆粉(*磨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也作糍)。」今人年節祭祀用的蒸年糕、蒸發糕,就是這一類的。《玉燭寶典》干寶注,說出了古人用棗豆調味製甜糕:「糗餌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今之甜年糕就像這一類。

註[2]《燕京歲時記》說春聯:「惟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

-點閱【 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分是春天的中點,春分點為何被定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呢?特色古人很珍惜一年中難得的春分節氣。傳統文化中的春分,有哪些大小事留在人間典籍,養護我們的身心呢?
  • 「立春」的起源已久,映現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成分之一。我們的古人怎樣在「天人合一」的指導下迎接立春,怎樣開展新春新希望呢?從天子到萬民、從國家到個人實踐的立春節俗對當代後人有什麼要義與作用嗎?
  •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傳統的中國新年是從臘八節開始的,家家戶戶是從這天起,就開始置辦年貨,準備過年了。
  •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開端、領頭的節氣。「冬至」有什麼具體表現呢?「冬至一陽生」只是一個陰陽五行的玄虛概念嗎?還是一種可以實際觀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節氣現象呢?
  • 「冬至陽生春又來」!度過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夜之後,白晝將漸長,預告著春天就在不遠處了。歷代冬至節傳承下來不少的節俗,表現天人合一的精彩傳統。
  • 俗諺說「吃過冬至圓長一歲」;然而,一般公認吃過年夜飯過了年才長一歲。到底是吃過冬至湯圓長一歲,或是過了年長一歲呢?「吃過冬至圓長一歲」有什麼根據嗎?為什麼在民間流傳得這麼久遠呢?
  • 立冬拉開冬天的序幕,不管在傳統文化或是中醫五行養生上,這節氣都富含很重要的生命精神與意義。立冬賞菊詩情花意濃、立冬節氣特色、立冬食俗、立冬養生,不要錯過立冬啟動的良好時機。
  • 仙山樓閣圖
    「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此詩是因九九「重陽節」而作的。黃曆九月九日從漢到魏晉已有重九登高的風俗。九九重陽為何被稱頌為嘉節?又為何有登高避疫的風俗?歷代又有哪些重陽節的風俗呢?
  • 9月23日來了!你想到什麼呢?「秋分」報到!「秋分」有一層意思就是秋天到了中點,不過中華文明看秋分的內涵不僅僅如此簡單。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極為重視秋分這個節氣,而且在生活中落實了「秋分」的精神。為什麼秋分這麼受重視呢?「秋分」的精神又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