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促進本土中藥產業發展 專家盼成分規格化

圖為中藥示意圖。(HSU Tsun-hsu/AFP)
人氣: 27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3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衛福部為降低中國進口中藥材依賴,推動本土中藥藥用植物獎勵辦法,總計17項植物品項,專家表示,目前產銷仍卡關,台灣本土種植藥物植物的人工、土地價格相對高,廠商考量成本太高,未必會收購,未來若能將所需成分等數據規格化,並制定相關規定,將有助於本土藥材產業發展。

目前中藥材大多仰賴進口,中國約占全部進口量的85%,因此在藥材資源日益減少、兩岸關係波動等因素下,衛福部進一步研究可減少對外來中藥材依賴的替代方案。

衛福部也在近日通過「承租公有或國營事業土地種植中藥藥用植物獎勵及租賃期限保障辦法」,農民承租國有地來栽種藥用植物,可獲至少十年租賃期保障,若可降低對進口藥草材的倚賴,還有獎勵金。

獎勵辦法中針對中藥藥用植物品項,總計17項,包括,5項台灣原生及特有種藥用植物,如山藥、台灣蒲公英等;2項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木鱉子及紅花益母草;及10 項台灣清冠一號藥用植物,包括黃芩、魚腥草等。

談到將清冠一號10味藥材納入補助的原因,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少有8味以上藥用植物,在台灣都能夠栽種,主要是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嚴重,任何跟疫情有關的中藥材,像是魚腥草等,包括亞洲地區台灣、中國及韓國等國家,都可能會有缺藥問題。

此外,黃怡超提到,台灣中藥材約八至九成都是從中國進口,存在非常大的依賴性,萬一中國當地使用中藥材的需求增加,台灣庫存量可能會告急,因此,衛福部中藥司訂定相關補助計畫,提供相關機構申請。

中醫師:樂觀其成

中醫師全聯會新任理事長詹永兆則是向《大紀元時報》說,對於衛福部推動本土栽種中藥藥用植物獎勵計畫「樂觀其成」,儘管目前大多仍為進口,本土種植的中藥材不多,僅有像是魚腥草等為臺灣栽種。

初步為示範性栽培區 未來擴大栽培面積

黃芩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目前全台黃芩種植面積約5公頃。鑽研黃芩超過10年的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張同吳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目前針對該計畫,會先種植較少量藥品裡面的複合藥用植物,衛福部也會提供相關經費支持,希望能做出一個比較示範性栽培區的樣式,接著再擴大成一個栽種面積。

張同吳說,本土藥用植物,以黃芩來講,若作為清冠一號的藥材,產量上其實是不夠的,至於丹蔘部分,則是因為本土價格相對高,因此仍以進口為主,「若以實際供需來講,(本土栽種產量)一定是都不夠。」

張同吳坦言,目前產銷仍卡關,現在藥用植物種出來後,加工端、藥廠是否願意收購,當中牽涉價格等問題,台灣的人工、土地價格相對高,就廠商來說,會認為本土種植的成本太高,考量價格無法收購,未來若能將所需成分等數據規格化,並制定相關規定,才有助於藥材後續的炮製及加工。

張同吳表示,現在仍以新鮮藥用植物使用為主,一般調理或簡單加工使用,但若要牽涉到加工成藥材,就會存在法規規範。

台灣大部分藥用植物都能種植,張同吳說,像是黃芩也已經建立完整的栽培技術,一般只要排水好、沒有重金屬汙染的土地就能種植,少部分像是人蔘,因牽涉緯度,只有在較寒帶、溫帶氣候地區才能種植。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