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打牙祭」的說法從何來?

作者:容乃加
「打牙祭」的起源為何呢?(許享富/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1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年關前從尾牙開始到過新年,是一年中「打牙祭」──享用豐盛菜餚的旺季。追根溯源「打牙祭」這個詞兒也是來自這時節。

我們偶逢聚會或是慶賀喜事,常會一群人一起吃吃喝喝,就說是「打牙祭」。的確,吃吃喝喝離不開「牙齒」,那麼「打牙祭」是從牙齒來的聯想嗎?還出於巧合呢?

「打牙祭」的說法由來

「打牙祭」的說法由來已久,和「作牙」有關,不過「作牙」本字是「作迓」。「作迓」是作什麼用呢?它是祭拜土地公的儀式。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台灣一帶有「作牙」的習俗,商號一般在黃曆每個月的初二、十六「作牙」,年中還有「頭牙」、「尾牙」的大祭,是最盛大的。

那麼為什麼是商號「作牙」呢?《台灣省通志》解釋「作牙」:「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又說:「二月二日之迓禮,曰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曰尾迓」。

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故而以「作迓」迎福運、迎財運。怎麼說呢?「迓」是迎接的意思,《爾雅‧釋詁》:「迓,迎也。」「作迓」是「迓迎福德正神」的意思,寄寓迎福、迎財的意義。「作牙」是民間的俗稱。

商家行號的「牙祭」和「打牙祭」

每年黃曆二月二日是福德正神的誕辰,商號在這一天準備美饌作年中第一回的祭拜迎接福運,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作牙是年終的祭拜稱作「尾牙」。一般商號每個月要舉行兩次迎迓福德正神的祭拜。稱為「牙祭」,就在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這兩天。

商家行號準備豐盛的食物,舉行「牙祭」供奉福運財神爺,祈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牙祭」之後把祭拜過的肉食請「牙商」(買賣仲介)吃飯,並分送給員工食用,就是俗稱「打牙祭」。「打牙祭」因此就成了慶賀喜事聚餐或吃一頓豐富飯菜的代名詞了。

清代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就有一段反映當時社會常態的描寫:文士匡寄身書店文瀚樓,店主人情商他批書,擬以最快的速度付印出版,談到報酬條件時說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裏喫『牙祭肉』……」。可見「作牙」的「牙祭肉」是比平時的飯菜要豐富的加菜了。這麼說來,吃了「牙祭肉」打牙祭,也是托土地神之福了!

古人感謝土地之神賜福

土地公的傳說很多,土地公本是保護土地、保護眾生平安的福神,在古代是為「后土」神,以及「社神」。從上古以來,歷朝歷代祭祀「后土」、地方祭祀「社神」的傳統非常悠久。

從上古時代起,天子必在歲末年終之際領著百官祭祀「后土」,在民間各地則祭拜當地的社神,虔誠感謝土地之神賜予國邦寧靖、百姓平安。那是發自內心的虔敬誠意與感恩,而不是出自有求的目的。漢代《風俗通義·祀典》說:社是土地的主人,感謝廣大土地上的土地神,不要遺漏、不要失敬,所以就作「社」——土地神壇來祭祀,報告一年的收穫,感謝福祐。[1] 后土天神無所不在,人作而不求,福德自在其中!

註釋:[1] 《風俗通義·祀典》:「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