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打牙祭」的說法從何來?

作者:容乃加
「打牙祭」的起源為何呢?(許享富/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年關前從尾牙開始到過新年,是一年中「打牙祭」──享用豐盛菜餚的旺季。追根溯源「打牙祭」這個詞兒也是來自這時節。

我們偶逢聚會或是慶賀喜事,常會一群人一起吃吃喝喝,就說是「打牙祭」。的確,吃吃喝喝離不開「牙齒」,那麼「打牙祭」是從牙齒來的聯想嗎?還出於巧合呢?

「打牙祭」的說法由來

「打牙祭」的說法由來已久,和「作牙」有關,不過「作牙」本字是「作迓」。「作迓」是作什麼用呢?它是祭拜土地公的儀式。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台灣一帶有「作牙」的習俗,商號一般在黃曆每個月的初二、十六「作牙」,年中還有「頭牙」、「尾牙」的大祭,是最盛大的。

那麼為什麼是商號「作牙」呢?《台灣省通志》解釋「作牙」:「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又說:「二月二日之迓禮,曰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曰尾迓」。

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故而以「作迓」迎福運、迎財運。怎麼說呢?「迓」是迎接的意思,《爾雅‧釋詁》:「迓,迎也。」「作迓」是「迓迎福德正神」的意思,寄寓迎福、迎財的意義。「作牙」是民間的俗稱。

商家行號的「牙祭」和「打牙祭」

每年黃曆二月二日是福德正神的誕辰,商號在這一天準備美饌作年中第一回的祭拜迎接福運,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作牙是年終的祭拜稱作「尾牙」。一般商號每個月要舉行兩次迎迓福德正神的祭拜。稱為「牙祭」,就在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這兩天。

商家行號準備豐盛的食物,舉行「牙祭」供奉福運財神爺,祈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牙祭」之後把祭拜過的肉食請「牙商」(買賣仲介)吃飯,並分送給員工食用,就是俗稱「打牙祭」。「打牙祭」因此就成了慶賀喜事聚餐或吃一頓豐富飯菜的代名詞了。

清代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就有一段反映當時社會常態的描寫:文士匡寄身書店文瀚樓,店主人情商他批書,擬以最快的速度付印出版,談到報酬條件時說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裏喫『牙祭肉』……」。可見「作牙」的「牙祭肉」是比平時的飯菜要豐富的加菜了。這麼說來,吃了「牙祭肉」打牙祭,也是托土地神之福了!

古人感謝土地之神賜福

土地公的傳說很多,土地公本是保護土地、保護眾生平安的福神,在古代是為「后土」神,以及「社神」。從上古以來,歷朝歷代祭祀「后土」、地方祭祀「社神」的傳統非常悠久。

從上古時代起,天子必在歲末年終之際領著百官祭祀「后土」,在民間各地則祭拜當地的社神,虔誠感謝土地之神賜予國邦寧靖、百姓平安。那是發自內心的虔敬誠意與感恩,而不是出自有求的目的。漢代《風俗通義·祀典》說:社是土地的主人,感謝廣大土地上的土地神,不要遺漏、不要失敬,所以就作「社」——土地神壇來祭祀,報告一年的收穫,感謝福祐。[1] 后土天神無所不在,人作而不求,福德自在其中!

註釋:[1] 《風俗通義·祀典》:「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母親節讓人想起康乃馨。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早就有代表母親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麼呢?中華文化的母親節很有特色!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滿族,格格,清朝,夏瓊芬
    華夏民族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著古老的記憶,這記憶來自秦漢三國、唐宋明清。五千年間,每一朝代都遺留下豐富的文化,鐫刻在華夏民族的基因裡。您或許曾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看一看歷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麼在此之前,您應當獲得適量的知識儲備,以免在古代社會裡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 古人說感恩報德至死不忘!陰間的鬼也知恩圖報,史書上有記載。從另方面來說,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會白做,可能在什麼關鍵時刻、或關鍵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報。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二十四節氣的「雨水」,自古來留給我們什麼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典故呢?
  • 常吃韭菜可以增進體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手腳冰冷、下腹疼痛。(胡乃文開講提供)
    古人感應四時的變化,用一幅春日裡的好景緻——「翦春韭」為名,留下詩情畫意的厚誼。杜甫在《贈衛八處士》詩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傳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麼杜甫承傳自誰呢?
  • 元宵節能不想起吃「元宵」?!為何湯圓叫「元宵」?北方才叫湯圓為「元宵」嗎?追溯元宵或圓子、湯圓的源頭,可以溯源到何時呢?一顆元宵湯圓承載的歷史超乎你的想像!
  •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燈謎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娛樂,事實上燈謎的內涵包羅萬象。製燈謎、猜燈謎盛行於歷代,燈謎的起源和一些名人、文學家聯繫在一起,他們都是誰呢?為什麼愛上燈謎也能讓人考場順利呢?
  • 黃曆二月春雷響,驚醒地下的蟄蟲出洞,這是陰陽循環的常態;早發的「冬雷」則是反常的天候現象。自古以來,人們就觀察到這個現象。這種反常的天候只是氣象上的表現嗎?還是和世間人事的治亂有所對應呢?有無應驗的實證呢?古書上和民間累積的經驗以及氣象學觀測,很早就觀察到了「冬雷」這種異常的天候現象,並且有一些說道。
  • 「氣備四時 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 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是大成殿讚頌孔子的楹聯。還有許多廟寺的楹聯,可知講的主角兒是誰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