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8萬億「超額儲蓄」 能否轉化為消費?

人氣 2291

【大紀元2023年02月15日訊】中共央行,最近剛剛發布了1月金融統計和社會融資數據,陸媒紛紛報導說,1月信貸喜迎「開門紅」,但真是如此嗎?我們知道,至少從去年開始,居民融資需求一直持續低迷,居民存款卻在大幅增加,那麼,這和近期令人關注的提前還貸潮,有什麼關係嗎?中國去年和今年新增的居民「超額儲蓄」,又是否能轉化為消費,大幅拉動經濟增長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居民融資持續低迷 「還貸潮」因何而起?

2月10日,中國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創下2010年以來的單月歷史新高;1月社會融資規模5.98萬億元,同比少增1,959億元,但是,絕對規模創下了歷史次高紀錄。

這乍一看,社融和信貸總量數據「不負眾望」,超出預期。可細想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比如,1月信貸投放創歷史新高,但是,企業債券和政府債券同比分別少增4,352億元和1,886億元,說明債券融資拖累了整體。而且整體上看,1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從上月的9.6%繼續回落到9.4%,顯示基本面仍然處於「強預期、弱復甦」的格局。

另外,從信貸結構來看,居民和企業融資的明顯分化仍然在延續。

具體來說,1月新增人民幣信貸4.9萬億元中,有4.68萬億元是企業部門新增貸款,大幅超出歷史同期表現。分析普遍認為,企業信貸大幅增加,主要是基建等方面積極政策的推動作用仍在發揮,再加上年初銀行的沖貸款動力較強,共同帶動了企業貸款的表現。

同時,1月居民信貸新增2,572億元,是2013年以來的同期新低,主要受到居民中長貸的拖累,居民按揭貸款同比少增5,193億元,延續了去年居民貸款減少的態勢。

從央行早前公布的數據看,2022年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同比分別少增了3.33萬億元和7,600億元。住戶中長期貸款增量,為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而據海通宏觀估計,從2018年以來,中國居民的貸款增速逐漸從高點時的20%以上,下降到5.4%;從規模來看,經過季節調整後的每3個月居民貸款規模,在最高點時達到接近2.6萬億元,而當前已經降至不足8,000億元,基本上回到了十年前的狀態。

那麼,為什麼居民貸款持續減少呢?

原因,除了因為房地產銷售疲弱之外,「提前還貸」也是重要因素。而「還貸潮」產生的原因,是居民資產端利率和負債端利率出現了明顯倒掛。

一方面,居民資產端收益率在不斷下跌。

從公開資料中可以了解到,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中,六成以上是在房地產資產,但在過去幾年裡,房地產收益率逐漸下降,甚至虧損。而且,持有房地產還有比較高的成本,包括稅費成本、維護和折舊成本、物業費等。

另一方面,在居民的負債端,按揭利率已經明顯高於市場化的水平。

據海通宏觀估計,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新投放按揭利率水平仍然是在4.34%,而市場化的抵押貸、經營貸的利率,已經在向3%靠攏。而存量房的按揭利率更高,比市場化利率平均還要高出1~2個百分點。

由於居民的資產收益率,已經不足以覆蓋按揭利率,所以,就出現了提前還貸的風潮。

居民存款大幅增加 錢從哪兒來?

除此之外,央行報告的另一個數據也值得關注,那就是: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了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7,155億元。自疫情以來,居民存款的增長勢頭就一直有增無減,也就是說,人們又愛存錢了。

事實上,從去年12月開始,所謂「超額儲蓄」能否成為拉動消費的催化劑,已經成為中資和外資券商的討論焦點。

因為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

而且2022年的新增居民存款,創下了歷史紀錄。2019、2020和2021年的新增居民存款,分別是9.7萬億元、11.3萬億元和9.9萬億元。

也就是說,2022年的新增居民存款,比2021年多增了7.94萬億元,比2019年多增了8.14萬億元。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居民存款大幅增加呢?

首先,在疫情和行業監管的影響下,居民收入下降,並預期未來收入不穩定,所以減少開支,導致「預防性儲蓄」增加。

國泰君安此前估計,在過去3年裡,由於防疫措施和供應衝擊導致的消費減少,預防性儲蓄總額已經累計大約4.2萬億元。

二是,受房地產業持續低迷、保交樓事件的影響,居民購房意願下降、購房支出減少,這部分資金也轉化成了儲蓄。中共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的中國商品房銷售額,比2021年減少了將近5萬億元。

三是,居民金融資產收益率下降,甚至虧損,所以是寧可把錢存起來也不想投資理財。

2022年時,中國的資產管理新規正式實施,剛性兌付被打破,許多銀行理財產品經歷了較大幅度的淨值波動,甚至跌破了淨值,導致了理財產品的「贖回潮」。

據招商證券統計,去年11月到12月,債市持續調整,疊加股市下跌,理財產品破淨率大幅提升,12月20日時,創下歷史新高,破淨率達到22.7%。據招商證券估算,2022年11月10日以來,銀行理財規模下降了4萬億元以上。

儘管去年11月開始的債市風波,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但投資虧損的「傷痛」,卻依舊籠罩在投資者的心頭。由於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更傾向於獲得穩定的收益,這也導致了存款大幅增加。

所以,存款大幅增加,就是這麼來的。

8萬億「超額儲蓄」能否拉動消費?

但是,去年多增的8萬億居民存款,卻被某些個為中共站台的所謂「專家」盯上了,一直惦記著怎麼才能把這部分「超額儲蓄」轉化為消費,從而大幅拉動經濟增長。

比如,1月24日,一位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發文說,建議對50萬元以上存款徵收高額利息稅,說這是促進、拉動消費的最佳途徑,不過,結果是引發了眾多網民的口誅筆伐。

在鳳凰網的財經欄目中,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就表示反對徵收存款利息稅。

鄧海清說,其實在銀行裡存款的利息是很少的,這麼點利息,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年人在投資。因為老年人缺乏投資能力,也缺乏對新鮮事物的一些理解,所以只能採取這麼一種非常極端的、保守的理財方式。如果拿老年人的定期存款利息去徵稅,其實是拿弱勢群體開刀,非常不可取。

那麼,這些「超額儲蓄」到底能不能大幅拉動今年的消費呢?很多專家都持否定看法。

比如,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就表示:首先,對提振消費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房地產行業,而房地產消費仍然疲弱。其次,理財等金融資產贖回帶來的儲蓄,本就不準備用於消費,即使後續釋放也將流向資本市場。只有增強消費者信心,才能把更多收入用於消費。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志武也表示,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個人和企業的信心大幅下降。他認為,當人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時,第一反應就是存錢。

數據顯示,自2022年4月以來,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就持續走低,去年11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85.5,而在2021年7月,大陸消費者信心總指數還是107.5;去年以來,這個消費者信心指數更是突破了2000年以來的最低點。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預防性儲蓄就是預防性的,目前不宜過度寄希望於居民將審慎性儲蓄快速轉化為消費基金。

專家也表示,提振居民消費的重點,是住房和汽車等大宗消費。

但是目前,房地產市場仍然較為低迷,市場信心和預期不振。

中指研究院、克而瑞的報告指出,今年1月,中國百大房地產企業的整體銷售金額,大約是人民幣3,542.9億元,同比下降32.5%。另外,今年1月,一線城市整體成交量,同比減少29.5%,其中以深圳表現最差,同比減少六成;二線城市同比下降32.1%、三線城市的衰減幅度,更是超過40%。

此外,中國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到129.3萬輛,同比下降37.9%,環比下降40.4%。燃油車的情況就更慘,銷量同比下降了45.1%,接近腰斬。

今年1月發布的「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也顯示,經濟學家們在今年1月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指數,僅為49.86,仍舊低於榮枯線。

花旗全球財富投資(Citi Global Wealth Investments)亞太經濟分析主管劉利剛認為,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的這一代中國人,可能與從大蕭條中走出來的一代美國人有相似之處,他們的儲蓄意願可能會長期轉變。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從長期因素來看,儲蓄上升也和社會保障體系有關。近年來,中國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制度改革力度較大,在社會保障體系難以全面覆蓋的情況下,居民的預防意識和儲蓄意願也明顯增強。

大家知道,最近武漢,就剛剛發生了退休人士因為醫保減少而上街抗議的事件,可以想像,中國民眾未來的儲蓄意願只會更強,難以減弱。

就像《華爾街日報》2月10日的報導中所說的,在取消嚴格的防疫限制措施後,中共政府正試圖推動經濟增長,但當前面臨的一個挑戰是:中國民眾去年減少了舉債、增加了儲蓄,尚不清楚要過多長時間,他們才能重新隨心所欲地花錢。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陳思雨
關注「財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財商天下】美裁員「風暴」猛烈 德企趁機搶人
【財商天下】十多萬人丟飯碗 科技業為何大裁員?
【財商天下】共有產權房也爛尾 城投債恐成定時炸彈
【財商天下】武漢萬人圍政府 引爆醫保黑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