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節氣養生】立春怎麼順時「養生」?

作者:容乃加
立春養生如何順時而為?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1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立春意味著天地春來!在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是一年開始的標誌。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是「養生」的重要季節!立春來了,身心快速從冬天甦醒,怎樣養出好元氣呢?我們從古老的中華文化中來探索養生的智慧。

春天「養生」的作息

《黃帝內經》說天地有陰陽四時,四季的變化,這是死生的根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所以根本的養生之道在於順應四季陰陽的變化,也就是順時而行。那麼在春天裡要怎樣養生,才是順時而行呢?春天是天地萬物生長、繁榮的時節,對應五行的木,對應人體肝臟,主升發運行。反之逆了升發的春氣,則體內少陽不生,肝氣會發生內變埋下病因。

《黃帝內經》說了春天要「養生」。在具體作法是:作息上要「夜臥早起」,日出即起,進行晨間散步;順應春陽漸長的趨勢,藉著溫和放鬆的清晨散步,升發體內的少陽之氣,以養自己的意志;對應於萬物,要抱持寬容慈悲的胸懷,「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這樣就是順天時的作法。[1]

春天的衣著怎麼穿以養陽氣?

孫思邈《千金要方》告訴人一些立春時節養生的要點,在著衣、飲食和入寢等方方面面都要順時氣,他說:「衣食寢處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立春時節著衣怎樣順時氣?立春才邁入初春,春寒和春凍還需等到春分才全解除,所以「衣欲下厚上薄,養腸收陰,繼世長生」。立春時穿衣要點在於「下厚上薄」,就是下身穿得厚暖,上身穿得略薄些。為什麼呢?這是養陽氣收陰氣的好方法。《老老恆言》也云:「春凍半泮(解),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如何用飲食以激發身心的活力?

在飲食方面也要順時氣,可以利用初春的天然蔬菜來激發活力。春天五行屬木,對應人體肝臟。從冬到春,人體從冬天的低沉迎向勃勃生機,立春正是轉換的過程,需要從潛藏中激發出活力來。在古老的傳統民俗智慧中,立春時節有一種「咬春」的作法,也有食用「五辛盤」的傳統養生之道,可以助長人體升發陽氣的機能。

晉代《風土記》說「元旦,以蔥、蒜、韭、蓼、蒿芥,雜和而食之,名五辛盤,取迎新之意」,又說「正旦……晨啖五辛菜,以助發五臟氣」。

蔥、薑、蒜是立春時節升發體內陽氣的食材。(fotolia/大紀元合成)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正月食「五辛」——韭、薤(音:謝)、蔥、蒜、薑,以辟癘氣。《本草》中的五辛,和《風土記》中的五辛,雖然因時因地略有差異,然而這些散發辛辣味的蔬菜,都是立春時節迎新好菜。它們的顏色都是綠色,正是春天五行的顏色,特性都是「氣味辛,溫,無毒」,微微帶著天然辛味,可以驅除癘氣,疏通臟氣,驅趕身體從冬過渡到春的一種暫時的「春睏」狀態。

韭菜含有是立春時節的好食材,助發體內陽氣。(Shutterstock)

春疏中還有一甦醒身心的好菜,被歷代廣泛應用,那就是蘿蔔。唐代著作《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蘆菔(蘿蔔,有紫有白)、春餅、生菜,號春盤」。白居易詩吟:「盤蔬餅餌逐時新」,春盤裡有時令的鮮嫩春蔬,還有可口的米、麵餅兒,外觀顏色賞心悅目,能提振人的食慾和好心情。米麵餅餌到了南宋有更精緻的走向,陸游詩云「鬭飣春盤兒女喜」,鬭飣也叫餖飣,是作成花卉、禽獸和珍寳形狀的五色小餅。

明清以後,有「咬春」的食俗,就是在立春時嚼蘿蔔和吃春餅。明代《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記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清代《燕京歲時記》也記載說:「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睏也。」春餅就是把春蔬裝入類似口袋的餅中一起食用。辛香類食物具有殺菌、抗發炎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這些春天的辛香菜也有助排便,對身體健康有諸多好處。

chicken leftover
立春吃春餅。(圖/shutterstock)

立春後,對應人體機能活躍起來的需求,要遵循養肝明目、減酸增甘的原則,攝取具有天然辛性的春天綠色春蔬,正是時候。

《靈樞經‧本神》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立春時節的作息飲食能應春天升發的陽氣而行,就是養生之鑰。

註釋:[1]《黃帝內經》原文:「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