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2023民企將繼續躺平和外逃?

人氣 2340

【大紀元2023年03月14日訊】3月13日,李強的首次總理記者會上,民企是個焦點話題。有外媒問:「想請問您認為中國還需要採取哪些措施提振民企的信心,支持民企的發展,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需要補齊?」

李強的回答,迴避實質問題,標準的官話模式,大而化之:(一)黨沒錯(「兩個毫不動搖」「過去沒有變,以後更不會變」);(二)我們對你們是越來越好(「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在新起點上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三)你們要努力(「時代呼喚廣大民營企業家譜寫新的創業史。這也是我特別想說的一點。」)

在外界看來「對民營經濟有很深的了解」的李強,這麼說或許有不得已的苦衷。但這正好凸顯了民企當今的困境,李強的作為將極為有限。

且看兩個官方數據。(一)2022年1—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72,138億元,比上年增長5.1%;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投資額310,145億元,卻僅比上年增長0.9%,雖較2020、2021有所增長,也只回到2019年的水平(311,159億元),投資占比(54.21%)反而比2019年(56.42%)低了2個多點。這說明國家投資(包括國企、政府投資)已撬動不了民間投資。事實上,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2012年以來,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曾連續5年超過60%,最高時達65.4%。)

(二)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比上年下降4.0%,但私營企業下滑幅度更大(-7.2%),相對而言,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竟增加了3.0%。2019年以來數據(見下表)表明,私營企業的經營韌性(2019、2020國企兩年利潤負增長,私企都是正增長),在「國進民退」的總態勢下,到2022年已經消磨殆盡了。

表1:2019—2022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

再參考另外三個數據。(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2016年達到峰值(11,29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7%;折合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之後連續3年下降。然而,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竟然再度增加(見表2)。

表2:2020—2022中國對外投資

其中,私營企業加大對外投資是個重要因素。例如,根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2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537.1億美元,同比增長12.3%,流量規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其中,非公有經濟控股的境內投資者對外投資671.6億美元,占50.1%,同比增長14.1%。

我們知道,2016年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高峰,而該年國內民間固定投資365,219億元,斷崖式下降,增長率只有3.2%,比2015年去年全年的10.1%下降了6.9個百分點。這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造成了嚴重的削弱。當時有過熱烈討論:民營經濟為什麼不投資了,民間的錢去哪了?當局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民間投資開始回升。但2019年後民間投資又再次下降,而對外投資再次增加,這一增一減之間,說明資本外流明顯。

(四)私營企業主移民潮。根據聯合國移民署(IOM)發布的《世界移民報告2022》,從移民流出國來看,中國(約1000萬人)位列第四。中國移民裡面,私營企業主階層是主力之一。事實上,在2016年討論「民企為什麼不投資了」時,就有學者指出:21世紀前10年的後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前後,江浙等省及蔓延至全國,一些民營企業家,開始移民國外、轉移自己的產業,並轉移資產;甚至有少數民營企業家將工廠抵押銀行套取現金後轉移國外,將瀕臨破產的工廠形成銀行的不良資產。

疫情以來,尤其2022上海封城,大大加劇了移民傾向。用Google搜索「中國人潤出國」「中國富商外逃」,諸如「英媒:習近平擴權中國富人啟動逃亡」「中國富豪攜款外逃加州、紐約成重要目的地」「解封後中國富人加速移民涉千億美元外流」 「中國全員『潤』潮中產拚出國基層現逃離住地潮」「加入『潤學』大軍:當企業家逃離威權中國,尋找避風港」等等國際主流媒體的報導撲面而來。

從上述情況來看,這幾年民企普遍表現為躺平和外逃。2023年中共如果沒有切實的措施,無論是李強的上述講話,還是習近平在今年「兩會」期間再次重申的 「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都無法使民企「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

有人指出:近幾十年,每一次走出危機的影響,最終都要靠民營企業投資的增長,靠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現在的問題是,當局空話當道、束手無策,已經忽悠不了民企了。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胡少江:中國私營企業家喪失信心
袁紅冰:懲治躺平官員無效 中共危機深化
智庫:私企投資幾近崩潰 中共只動嘴支持
習近平稱民企是自己人 學者:先放了孫大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