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王宮:融合意大利與法國風格的瑞典建築

經典藝術啟迪人心,超越生命傳承不朽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準備好迎接參加諾貝爾獎晚宴的客人。建築師小尼科迪默斯‧泰辛(Nicodemus Tessin the Younger)以凡爾賽宮的鏡廳為原型設計「卡爾十一世藝廊」,天花板上的壁畫描繪古代天神和女神讚頌國王的統治。(Alexis Daflos/Kungl. Hovstaterna)
font print 人氣: 371
【字號】    

13世紀以來,「斯德哥爾摩王宮」(Royal Palace in Stockholm)一直是瑞典國王的官邸。

1697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原本的建築物後,巴洛克建築師小尼科迪默斯‧泰辛(Nicodemus Tessin the Younger)設計了今日所見的600間羅馬式宮殿房間。泰辛去世後,建築師卡爾‧哈爾曼(Carl Harleman)接續完成建設。

泰辛設計的王宮正是所謂「泰辛金色巴洛克風格」(the Tessin Gold Baroque style)的典範,包含巴洛克風格必有的華麗裝飾與對稱的設計元素,特別是運用S曲線設計藝術品和家具的造型。再加上受到法國和意大利風格的影響,泰辛將王宮建成瑞典前所未見的巴洛克風格。在泰辛之前,瑞典對巴洛克風格的認識主要來自北歐的藝術和建築,當時正值卡洛琳時代(Caroline Period),即英王查理一世統治期間(1625─1649年)。

泰辛曾在意大利和法國學習,朋友中有一些是法國偉大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例如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讓‧貝林(Jean Bérain)、安德烈‧勒諾特爾(André Le Nôtre)等。在意大利期間,泰辛師承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貝尼尼的學生卡羅‧豐塔納(Carlo Fontana)。仔細端詳這座瑞典建築堡壘(斯德哥爾摩王宮),不論是它的磚塊、砌磚用的砂漿、裝飾物品等,都可看出上述那些大師對泰辛的影響。

斯德哥爾摩王宮是典型的「泰辛金色巴洛克風格」。王宮的接待寓所屋頂以法式欄杆扶手裝飾,面向瑞典城(照片左上方)。從較小的客廳向外望去可見中庭。(Maykova Galina/Shutterstock)

泰辛所處的時代,正值法王路易十四和凡爾賽宮的宮廷禮儀風格主導歐洲王室禮儀之際。因此泰辛以凡爾賽宮的設計為基礎建造瑞典王宮,並將王家寓所、王家教堂還有國家行政機構等建築物規劃在很近的位置。 泰辛還模仿凡爾賽宮的「鏡廳」(the Hall of Mirrors )替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設計著名的「卡爾十一世藝廊」。

在客房中,遊客可目睹18世紀的裝飾風格,內部的瑞典家具大多是18、19世紀斯德哥爾摩生產的。

泰辛設計的王宮展示建築師融合多種歐洲風格的技巧,同時又能忠於巴洛克風格特有的諧和與華麗。

「斯德哥爾摩王宮」南面入口

為了展現瑞典的偉大,泰辛在王宮南立面(面向瑞典城方向)入口處力求表現,包括整排優雅的科林斯柱向天際延伸、壁龕中矗立瑞典偉人雕塑、瑞典國徽懸掛在入口處上方,儼然像是一座古老的凱旋門。門口通向王家教堂和國家大廳。這般設計或許是在提醒那些進入王宮的人,唯有具備信仰才能治理好國家。

斯德哥爾摩王宮南立面的設計展現瑞典的偉大。整排優雅的科林斯柱向天際延伸、壁龕中矗立瑞典偉人雕塑、瑞典國徽懸掛在入口處上方,儼然像是一座古老的凱旋門。(Per Boge/Shutterstock)

(the Royal Chapel)

1200年代以來,虔誠的王室成員可在「王家教堂」裡祈禱。目前的禮拜堂建於1697年大火後的1700年代中葉。建築師卡爾‧哈爾曼根據泰辛的設計圖,以純白搭配鍍金色調完成室內裝飾。

「王家教堂」建於1697年大火後的1700年中葉。建築師卡爾‧哈爾曼根據泰辛的設計圖完成了純白搭配鍍金的室內裝飾。(Alexis Daflos/Kungl. Hovstaterna)

家大(the Hall of State)

國家大廳中央的舞台上,擺放著一張克里斯蒂娜女王(Queen Kristina)的銀寶座,上方正對著瑞典國徽。自1650年以來,瑞典國王都是在這個寶座進行加冕儀式。

克里斯蒂娜女王的銀寶座點綴著象徵瑞典的圖案。寶座上使用的銀色與傳統基督教的白色具有相同意義,代表純潔、純真和完美。寶座可見正義和智慧女神的化身矗立在最高的椅背上方,中間有兩位天使扶著加冕桂冠,中間有瑞典國徽。歷代的君主坐在寶座上要將他們的背和心倚靠在椅背上端的瑞典國徽(即「三個王冠」,the three crowns)上。

國家大廳中央的舞台上、瑞典國徽下方,擺放著一張克里斯蒂娜女王(Queen Kristina)的銀寶座。自1650年以來,歷代的瑞典國王都在這個寶座進行加冕儀式。(Hakan Lind/Kungl. Hovstaterna)
克里斯蒂娜女王的銀寶座有許多象徵瑞典的圖案。寶座可見正義和智慧女神的化身矗立在最高的椅背上端,中間有兩位天使扶著瑞典加冕桂冠。(Alexis Daflos/Kungl. Hovstaterna)

「內閣廳」(the Cabinet Room)

現今瑞典國王依舊在王宮的「內閣廳」會見政府官員。這裡曾經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的餐廳。鍍金的牆壁上可見多面鏡子以及華麗的掛毯等裝飾。

今日國王依舊在王宮的「內閣廳」會見瑞典政府官員。這裡曾經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的餐廳。鍍金的牆壁上可見懸掛著多面鏡子以及華麗的掛毯。(Ungvari Attila/Shutterstock)

「奧斯卡二世寫作間」(Oskar II’s Writing Room)

「奧斯卡二世寫作間」的內部設計相當豪華,配有鑲木地板、牆上懸掛多幅賞心悅目的山水畫,還有黃褐色調的家具等,這些裝潢肯定給予這位前國王諸多靈感。身為音樂與文學的愛好者,他創作的散文、音樂和詩歌皆獲得極大的讚賞。

「奧斯卡二世寫作間」內部設計豪華,配置鑲木地板、牆上懸掛多幅賞心悅目的山水畫,以及擺放黃褐色調家具等,這些裝潢肯定給予這位前國王諸多靈感。(Alexis Daflos/Kungl. Hovstaterna)

「古斯塔夫三世古物博物館」(Gustav III’s Museum of Antiquities)

「古斯塔夫三世古物博物館」有超過200件雕塑作品展示在多立克石柱(stone doric columns)中間。博物館於1794年開放,展示古斯塔夫三世令人印象深刻的收藏,雕塑品的陳列與擺設依舊維持原貌。

「古斯塔夫三世古物博物館」展示超過200件雕塑作品。博物館於1794年開放,雕塑的陳列與擺設依舊維持原貌。 (Alexis Daflos/Kungl. Hovstaterna)

原文:The Royal Palace in Stockholm: Grand Swedish Architecture With Italian and French Flai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少且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小鎮維斯比(Visby),位在瑞典的哥特蘭島(Gotland)上。因為鄰近波羅的海,曾是歐洲商人的戰略要地。鎮上優美的建築比比皆是,維斯比大教堂(the Visby Cathedral)尤其引人注目。
  • 您或許沒聽過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但是受到他影響的建築物卻隨處可見。帕拉第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師,他的風格影響了整個西歐和美洲的古典建築。
  • 具有歷史意義、神話色彩、美不勝收。用這三個詞用形容德國慕尼黑(Munich)西部的建築瑰寶「寧芬堡宮」(the Nymphenburg Palace)再適合不過了。過去,它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避暑勝地(夏宮)。
  • 比爾特摩莊園占地12萬5000英畝,在奧姆斯特德與平肖的指導下成為莊園管理典範。附近居民因為照料這些美麗的花園而獲得工作機會,村莊也因此富裕起來。范德比爾特聘請知名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莊園建築。兩人更偕同前往歐洲尋找靈感和家具擺飾。
  • 走在羅馬市區的磚石街道上,很難不被這裡古蹟的密度之高、保存之完好所驚歎。這座被譽為「永恆之城」的城市,與另一座名城——佛羅倫薩,是承載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雙姝。在這裡,超凡脫俗的大理石與青銅雕塑數不勝數,大小教堂與修道院更是星羅棋布。
  •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家隱士廬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沙王羅曼諾夫(Romanov czars)的故居,位於聖彼得堡的歷史中心。隱士廬博物館有五棟建築,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從石器時代到現代大約300萬件,其中不乏古代大師畫作。然而,隱士廬博物館不僅是座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更是一件藝術品。
  • 霍夫堡宮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宮殿建築群,包含18棟建築物、19個庭院和2,600間房間,簡直就是一座城中之城。1275年,宮殿原本是波希米亞國王奧託卡二世(King Ottokar II of Bohemia)建造的一座中世紀城堡,後來不斷擴建成規模龐大的建築群,到了1918年成為奧地利統治者的居所和王權中心。
  • 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1508年–1580年)是文藝復興至20世紀以前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在他設計的皮薩尼別墅(Villa Pisani)裡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在不使用豪華的裝飾和建材之下,通過簡單的幾何比例和做工來達到一個好的建築設計。皮薩尼別墅座落於巴尼奥洛(Bagnolo),位在意大利東北部的威內拖地區,是帕拉第奧早期的別墅作品,建於意大利文藝復興高峰的1540年代。
  • 「處死他!」「放了他!」當上千人在舞台上對吼時,可謂驚天動地。這是德國巴伐利亞州上阿梅高村(Oberammergau)上演的耶穌受難劇中的一幕。當時筆者觀看的那一幕,是2022年10月2日第42屆耶穌受難劇中第110場,也是最後一場演出。「耶穌受難劇」分上下半場,各2.5小時,加上中間3小時休息,一共8小時,演出从5月到10月要演出一百多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