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巴西與葡萄牙巴洛克風的結合

文/阿麗亞娜‧特里布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 翻譯/陳遇
在巴西巴伊亞州的歷史城鎮薩爾瓦多有著色彩繽紛的殖民建築,在這裡還有著名的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Paul R. Burley/Wikimedia Commons)
font print 人氣: 230
【字號】    

巴西的薩爾瓦多(Salvador)是一座色彩繽紛的歷史城市,以許多美麗的教堂建築聞名。薩爾瓦多位於巴西東北部的臨海地區,是巴伊亞州(the state of Bahia)的歷史首都。在這座充滿歷史古味和殖民建築的城市裡有一座非常特別的教堂叫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是結合18世紀葡萄牙和巴西藝術的最佳代表。

這座修道院和教堂最早的結構可追溯自1587年,由方濟各會的修道士所建。不幸的是,原先的結構在17世紀荷蘭人入侵巴伊亞期間被摧毀了。維森特‧達斯恰加斯神父(Father Vicente das Chagas)於1686年將其重建成更加雄偉的教堂。18世紀時,許多藝術家加入了教堂的細部裝飾工作,完成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重建工程。

這座教堂位在聖弗朗西斯科克魯塞羅廣場對面,廣場上有一座巨大的石頭十字架。教堂的外牆是當地產的白色巴西砂岩,有三扇門通向內部,兩側則各有兩座鐘樓。在立面的上半層有螺旋紋飾、中間有一座白色大理石製的亞西西的方濟各雕像,上面掛著方濟會的盾形紋章,在風格上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矯飾主義風格的影響。

雖然教堂廣場的設計相對簡單,但是內部卻富麗堂皇。教堂裡有大量豪華的雕刻和鍍金裝飾,鍍金是在物體表面塗上一層金子的技術,在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裡的牆壁、柱子、拱門和拱頂到處都覆蓋著金箔和金粉。來自歐洲奢華的洛可可風格結合了巴西當地的動植物元素,創造出巴西巴洛克風格,是巴西特有的建築風格。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入口大廳別具一格,除了懸掛著許多宗教繪畫外,還有描繪聖經主題的阿茲勒赫瓷磚畫(azulejos)。阿茲勒赫瓷磚畫是釉面的磁磚畫,由一塊塊磁磚相互拼貼出一大幅華麗的畫,這種技巧源自於葡萄牙,卻在巴西殖民地的教堂中處處可見。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入口大廳有著描繪聖經主題的阿茲勒赫瓷磚畫。這些磁磚畫是18世紀從里斯本運過來的,為教堂添具了濃濃的葡萄牙風格。(Paul R. Burley/Wikimedia Commons)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約有五萬幅阿茲勒赫瓷磚畫,是1748年重建後從里斯本運過來的。聖弗朗西斯科擁有南美洲最大的瓷磚畫收藏。教堂裡的磁磚畫描述著基於17世紀法蘭德斯板畫(Flemish engravings)中的寓言故事場景以及著名詩人賀拉斯(Horace)的拉丁文詩句,為教堂添具了濃濃的葡萄牙風格。

圖中為其中一幅瓷磚畫,描繪的是「Cantemus Domino」的內容,意思是「讓我們為上帝歌唱」。(Paul R. Burley/Wikimedia Commons)

教堂的入口大廳處處充滿了小細節,牆上精美的淺浮雕描繪著拿著花的小天使,小天使通常是小男孩的形象,有時候帶著翅膀,通常是以巴洛克或洛克克風格雕塑成的。浮雕上還有鍍金,結合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藝術風格。

教堂的入口大廳處處充滿了小細節,像是圖中這幅精美的淺浮雕,描繪著一個拿著花的小天使。(Paul R. Burley/Wikimedia Commons)

走進教堂內部,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令人嘆為觀止的裝飾細節,像是藍白色調的磁磚畫、大量的鍍金,更加提升了建築之美。天花板上也有大量華麗的木雕裝飾,鑲著金邊,中央懸吊著一座吊燈。這裡到處都是鋪著金箔的表面,像是在雕刻的梁柱和拱門以及八座支撐小祭壇的柱子上。整座教堂和修道院約使用了一噸重的金子,覆滿了由巴伊亞州出產的沙岩結構。

走進教堂內部,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Leon Petrosyan/Wikimedia Commons)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木天花板也相當值得細賞。教堂主空間的天花板是由荷西‧約阿金‧達‧羅沙(José Joaquim da Rocha)於1774年製作的,上面的繪畫使用了視覺錯覺的透視效果,這種技法源自於文藝復興,是一種用來製造空間延伸錯覺的技巧。天花板的木格子雕刻成星形、菱形和六角形,裡面都是一幅幅宗教主題的繪畫。天花板和佈道台的裝飾都是在描繪《聖經》中的故事,而下層的磁磚畫則以羅馬神話中的寓言故事為主題,教導人們道德的意涵。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木天花板有星形、菱形和六角形,裡面是一幅幅宗教繪畫。天花板和佈道台的裝飾描繪著《聖經》中的故事,而下層的磁磚畫則以羅馬神話中的寓言故事為主題。(Leon Petrosyan/Wikimedia Commons)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小禮拜堂供奉的是聖約瑟夫(St. Joseph),是用於私人祈禱的空間。這裡有令人驚歎的鍍金木雕裝飾和相當華麗的拱門。天使、花卉、葉子、鳥兒互相交織在祭台周圍與整個背景裡。這是基於18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發展出來的獨特巴西巴洛克藝術與建築風格。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小禮拜堂有令人驚歎的鍍金木雕裝飾和華麗的拱門。天使、花卉、葉子、鳥兒互相交織在祭台周圍與整個背景裡。(Paul R. Burley/Wikimedia Commons)

教堂旁連接著一座兩層樓高的修道院,中間有一座帶遮簷的中庭,這是宗教建築中常見的元素。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的中庭風格簡單利落,有許多宗教繪畫和里斯本進口的藍白色磁磚畫。這裡總共有3萬5千多幅磁磚畫,受到寓意畫冊《賀拉斯詩文集》(The Work of Quintus Horace Flacci)中由奧陶‧范文(Otto van Veen)所繪製的插畫所啟發。這本畫冊收錄了神話故事的插畫以及賀拉斯的拉丁文詩句。在修道院中庭外牆上由磁磚畫拼貼成的牆面畫著在大街上走動的人們,街道上有18世紀歐洲的公共建築、拱門,圖畫的邊框有著各式花卉動物和小天使的圖案。

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的中庭風格簡單利落,有許多宗教繪畫和里斯本進口的藍白色磁磚畫。這裡總共有3萬5千多福磁磚畫,畫著在大街上走動的人們,街道上有18世紀歐洲的公共建築、拱門,圖畫的邊框有著各式花卉動物和小天使的圖案。(Paul R. Burley/Wikimedia Commons)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是18世紀葡萄牙和巴西藝術的結晶,體現了南美洲承接歐洲巴洛克藝術發展出的在地風格。

作者簡介:Ariane Triebswetter是國際自由撰稿人,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專業背景。

原文The Church and Convent of São Francisco: A Blend of Portuguese and Brazilian Artist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薩卡特卡斯大教堂(The Zacatecas Cathedral)位於墨西哥中北部薩卡特卡斯州的同名城市,是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傑作。
  • 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小鎮維斯比(Visby),位在瑞典的哥特蘭島(Gotland)上。因為鄰近波羅的海,曾是歐洲商人的戰略要地。鎮上優美的建築比比皆是,維斯比大教堂(the Visby Cathedral)尤其引人注目。
  • 您或許沒聽過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但是受到他影響的建築物卻隨處可見。帕拉第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師,他的風格影響了整個西歐和美洲的古典建築。
  • 具有歷史意義、神話色彩、美不勝收。用這三個詞用形容德國慕尼黑(Munich)西部的建築瑰寶「寧芬堡宮」(the Nymphenburg Palace)再適合不過了。過去,它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避暑勝地(夏宮)。
  • 比爾特摩莊園占地12萬5000英畝,在奧姆斯特德與平肖的指導下成為莊園管理典範。附近居民因為照料這些美麗的花園而獲得工作機會,村莊也因此富裕起來。范德比爾特聘請知名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莊園建築。兩人更偕同前往歐洲尋找靈感和家具擺飾。
  • 走在羅馬市區的磚石街道上,很難不被這裡古蹟的密度之高、保存之完好所驚歎。這座被譽為「永恆之城」的城市,與另一座名城——佛羅倫薩,是承載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雙姝。在這裡,超凡脫俗的大理石與青銅雕塑數不勝數,大小教堂與修道院更是星羅棋布。
  •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家隱士廬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沙王羅曼諾夫(Romanov czars)的故居,位於聖彼得堡的歷史中心。隱士廬博物館有五棟建築,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從石器時代到現代大約300萬件,其中不乏古代大師畫作。然而,隱士廬博物館不僅是座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更是一件藝術品。
  • 霍夫堡宮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宮殿建築群,包含18棟建築物、19個庭院和2,600間房間,簡直就是一座城中之城。1275年,宮殿原本是波希米亞國王奧託卡二世(King Ottokar II of Bohemia)建造的一座中世紀城堡,後來不斷擴建成規模龐大的建築群,到了1918年成為奧地利統治者的居所和王權中心。
  • 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1508年–1580年)是文藝復興至20世紀以前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在他設計的皮薩尼別墅(Villa Pisani)裡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在不使用豪華的裝飾和建材之下,通過簡單的幾何比例和做工來達到一個好的建築設計。皮薩尼別墅座落於巴尼奥洛(Bagnolo),位在意大利東北部的威內拖地區,是帕拉第奧早期的別墅作品,建於意大利文藝復興高峰的1540年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