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救助硅谷銀行的代價沉重

人氣 535

【大紀元2023年03月26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Michael Wilkerson撰文/任季編譯)不到一週,美國名列前茅的銀行就被摧毀了,銀行監管機構以及硅谷銀行(SVB)的董事會和管理層都沒能預見到這個問題,也沒有採取什麼預防措施。監管機構的任務就是防止這種災難的發生,顯見的失職就是在缺乏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允許SVB發展得太快。2023年1月前的8個月,SVB都沒有設立首席風險官,這類明顯的錯誤導致了這場災難。

SVB的總資產在短短兩年內增加了兩倍,從到2019年底的710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120億美元。雖然存款也增加了三倍,但它們都是低質量的活期存款,一有風吹草動就能立即取走。銀行的存款增長太快,無法找到有信用的貸款客戶,所以銀行將超過100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投資於證券,當利率上升時,損失了數十億美元。儲戶們得知了問題的嚴重性,紛紛擠兌,幾個小時內,SVB爆雷,彈片四處飛散,整個美國銀行業都被波及。

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美國財政部非但沒有在災難發生前加以預防,出手收拾殘局也姍姍來遲。直到週末才驚慌失措地認識到,問題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加州為總部的一家銀行。這顯然是一場正在形成的系統性危機,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來解決。這些監管機構採取的行動源自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制定的腳本: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美聯儲的作用),保護存款人,但不保護股東或無擔保債權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作用),並通過美國財政部的信用來為整個事件背書。然而,這些行動都不能使市場相信可以控制爆炸半徑,隨後一週持續的存款外逃和市場混亂表明了這一點。

那麼政府這種行動有什麼代價和後果呢?

目前看起來,通過為SVB的無保險儲戶提供擔保,美聯儲再次救助了華爾街、硅谷以及兩者背後的億萬富翁。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每個帳戶25萬美元的保險限額,是為了保護中產階級和小企業而設,現在已經毫無意義。為所有存款提供擔保會導致道德風險。也就是說,任何損失都由政府背鍋的話,就是鼓勵銀行和投資者更加冒險。這不僅沒有增加 「安全和健全 」的銀行業務,反而會使銀行系統更加危險。

雖然現在的政策隱含著保護所有銀行存款,但政府的救援能力遠不夠大(也不可能足夠大),無法防止系統性的銀行擠兌。美國財政部250億美元的支持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1280億美元的存款保險基金,對於18萬億美元的美國存款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Mark Wilson/Getty Images)

「大到不能倒 」的概念仍在起作用。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這四大美國銀行,合計持有銀行系統投資證券未實現損失總額的三分之一(約2100億美元,只是這些損失尚未暴露出來),是這場混亂的最大贏家。存款從地區性銀行和小型銀行外逃的現象將繼續存在,其中大部分將在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找到歸宿。因此,銀行部門的負債將更加集中在大銀行手中。這將使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增加,而不是減少。

美國的納稅人將承擔這一風險成本。在監管機構宣布這一消息後,拜登總統說:「不會有任何損失將由……納稅人承擔。相反,這些錢將來自銀行向存款保險基金支付的費用」。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因為這些費用也需要有出處,它們來自銀行向客戶收取的費用,包括美國企業、個人和其他人。當然,為彌補任何已經造成的損失,美國財政部為美聯儲貸款計劃提供的資金都將來自於納稅人。

通貨膨脹將重新占據上風。美聯儲的加息周期已經戛然而止。預計在3月21—22日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決策會議上基本不會加息(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會如此)。我們又回到了量化寬鬆時期,這是印鈔票的委婉說法,這正是當初把我們帶到這一步的政策。

借貸的成本將增加。即使聯邦基金利率趨於平緩或下降,風險溢價也會上升。隨著銀行出現更多的損失,也就是他們的資本基礎惡化時,將會限制放貸。這將導致信貸緊縮,而受影響最嚴重的將是中小型企業。這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增長將受到限制,從而加大2023年出現衰退的可能性。

目前監管機構採取的行動,是他們認為能夠防止金融風險擴散和銀行業危機擴大的唯一途徑。一週後,隨著其它銀行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以及投資者和儲戶繼續恐慌,該計劃的前景並不樂觀。不管它是成功還是失敗,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的責任,本就該這些監管機構來負。

作者簡介:

邁克爾·威爾克森(Michael Wilkerson)是一名戰略顧問、投資人和Stormwall.com的創始人。他是2022年10月出版的《為什麼美國重要: 新美國例外主義之解析》(Why America Matters: The Case for a New Exceptionalism)一書的作者。

原文: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SVB Bailout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硅谷銀行倒閉是貨幣寬鬆的惡果
【名家專欄】銀行倒閉預示著政治機遇
【名家專欄】大政府導致硅谷銀行倒閉
【名家專欄】瑞銀吞下瑞信後銀行業風險仍極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