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瑰寶:巴伐利亞寧芬堡宮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德國慕尼黑(Munich)西部的建築瑰寶「寧芬堡宮」(the Nymphenburg Palace)。(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10
【字號】    
   標籤: tags: , ,

具有歷史意義、神話色彩、美不勝收。用這三個詞用形容德國慕尼黑(Munich)西部的建築瑰寶「寧芬堡宮」(the Nymphenburg Palace)再適合不過了。過去,它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避暑勝地(夏宮)。

1662年,為了慶祝王位繼承人馬克斯‧伊曼紐爾(Max Emanuel)的誕生,巴伐利亞選帝侯斐迪南‧馬利亞(Elector Ferdinand Maria)將慕尼黑郊區土地,贈送給意大利出生的妻子薩伏依公國的亨麗埃特‧阿德萊德(Henriette Adelaide of Savoy)。兩年後,意大利建築師阿戈斯蒂諾‧巴雷利(Agostino Barelli)開始為夫人建造一座夏宮,屬意大利風格別墅。建築師亨利科‧祖卡利(Henrico Zuccalli)於1673年接手興建。

亨麗埃特‧阿德萊德很喜歡這棟建築,把它命名為「仙女城堡」(borgo delle ninfe)。1701年,兒子馬克斯‧伊曼紐爾擴建城堡,新增兩座氣勢宏偉的寓所樓閣(residential pavilions )和側廊(side galleries)。他的繼任者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Elector Karl Albrecht)再度擴建寧芬堡的腹地至今日所見的規模。

寧芬堡宮的設計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風格,更將希臘羅馬神話與巴伐利亞歷史結合在一起。1805至1918年間,德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the German Wittelsbach dynasty)透過侯選決定的歷任巴伐利亞王國統治者皆住在這個宮殿。

馬克斯‧伊曼紐爾寓所的壁畫、家具、畫作均採巴洛克風格裝飾。宮殿大廳(The Great Hall)的天花板壁畫以洛可可風格的灰泥粉飾妝點。著名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King Ludwig II)的母親卡羅琳王后(Queen Caroline)的寓所,正好代表巴伐利亞國王統治時期的設計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拿破崙帝國風(Napoleonic Empire Style)。

宮殿大廳(The great hall)

宮殿大廳位於寧芬堡宮中央,樓高兩層,光線充足,裝潢耀眼奪目。灰泥粉飾、天花板壁畫、金色紋飾細節等,均採強調裝飾性的洛可可風設計,由18世紀巴伐利亞藝術家約翰‧巴蒂斯特‧齊默爾曼(Johan Baptist Zimmermann)設計。室內牆壁色彩柔和,五彩繽紛的天花板描述仙女以及將自然引入宮殿的花神弗洛拉(Flora)。畫家以田園詩般的美景,彰顯繁榮昌盛的巴伐利亞王國。

宮殿大廳位於寧芬堡宮中央,兩層樓高,光線充足,裝飾耀眼奪目。(Shutterstock)

仕女畫廊(The Gallery of Beauty)

著名的仕女畫廊展示宮廷畫家約瑟夫‧卡爾‧斯蒂勒(Joseph Karl Stieler)繪製的36幅美女肖像。這些肖像畫最初陳列在慕尼黑官邸(the Munich Residence)(巴伐利亞選帝侯、公爵或國王的故居),後來才轉送到寧芬堡宮。當時的社會認為,外在美是道德完美的體現,如同畫廊裡展示的美女肖像一般。美和藝術在宮殿內隨處可見。

仕女畫廊聲名遠播,展示宮廷畫家約瑟夫‧卡爾‧斯蒂勒繪製的36幅美女肖像。當時的社會認為,外在美是道德完美的體現,如同畫廊展示的美女肖像一般。美和藝術在宮殿裡隨處可見。(Shutterstock)

卡羅琳王后的書房與會客室(The Study and Reception Room of Queen Caroline)

巴伐利亞王后卡羅琳的書房同時兼會客室功能。家飾風格充滿拿破崙時代的埃及時尚。例如,圓桌表面鑲嵌的是來自異國巴黎珍貴的木材,圓桌周圍鑲嵌著埃及小法老造型的鍍金青銅浮雕。其它家具在慕尼黑製造,採用當時流行的榿木(alder)鑲板製成。

巴伐利亞王后卡羅琳的書房兼會客室。家飾風格充滿拿破崙時代的埃及時尚。(Shutterstock)

寧芬堡花園(The Nymphenburg Garden)

巴洛克風格的花園緊鄰寧芬堡,園內隨處可見希臘羅馬雕像。花園設計師多米尼克‧吉拉爾(Dominique Girard)是凡爾賽宮的噴泉大師,也是凡爾賽花園設計師安德烈‧勒諾特爾(André Le Nôtre)的徒弟。這座花園是選帝侯馬克斯‧伊曼紐爾的主意,屬於地445英畝的寧芬堡公園的一部分。19世紀初,園藝建築師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馮‧斯克爾(Friedrich Ludwig von Sckell)以英式景觀風格重新設計。但宮殿前方的噴泉、大道和中央運河皆保留原始巴洛克花園風貌。如今,寧芬堡公園是德國花園設計和英式景觀風格的最佳典範。

寧芬堡花園屬巴洛克風格,緊鄰城堡,園內隨處可見希臘羅馬雕像。寧芬堡公園是現今德國花園設計和英式景觀風格的最佳典範。(Shutterstock)

巴登(the Badenburg Pavilion)

寧芬堡公園內的巴登堡建於1719至1721年間,採巴洛克風格設計,有高大的玻璃門、牆飾噴泉、特色鏡子、精緻的灰泥粉牆飾等,專為小型慶祝活動建造。天花板壁畫描繪阿波羅神和女神弗洛拉,另有九位繆斯女神環繞周圍。此外,查爾斯‧杜布(Charles Dubut)的灰泥粉牆飾造型,充滿愛、水、節慶氣氛,還有象徵四季的小天使裝飾在天花板角落。館內還有一處歐洲最古老的室內游泳池,因為歷任巴伐利亞統治者都很喜歡游泳。另外,以中國風壁紙裝飾的空間也可在此欣賞到。

阿美琳(The Amalienburg Pavilion)

阿美琳堡建於1734至1739年間,是唯一不是由選帝侯馬克斯‧伊曼紐爾所建的花園城堡。這是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Elector Karl Albrecht)為妻子瑪麗亞‧阿瑪利亞(Maria Amalia)所建,用來舉辦小型派對和狩獵野雞等活動。弗朗索瓦‧德‧居維利(François de Cuvilliés)設計的阿美琳堡是公認的巴伐利亞洛可可式建築一處美麗的典範。尤其是鍍銀鏡大廳(the Hall of Silvered Mirrors)堪稱歐洲洛可可風設計的傑出之作,雕刻和灰泥粉飾由約翰‧約阿希姆‧迪特里希(Johann Joachim  Dietrich )和約翰‧巴蒂斯特‧齊默爾曼(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聯合設計。

阿美琳堡建於1734至1739年間,用來舉辦小型派對和狩獵野雞等活動。公認是巴伐利亞洛可可式建築一處美麗的典範,尤其是鍍銀鏡大廳(the Hall of Silvered Mirrors)堪稱歐洲洛可可風設計的傑出之作。(Shutterstock)

帕戈登堡(The Pagodenburg Pavilion)

帕戈登堡的外型雅緻,建於1716至1719年間,為了休憩之用而建造,館內有休息室、氣派的造型瓷磚大廳、漆器櫃等特色。建築外觀狀似中式寶塔(Chinese pagoda),故以「寶塔」(pagods)來命名帕戈登堡。帕戈登堡一樓以荷蘭瓷磚裝飾;二樓有18世紀初歐洲流行的中國風裝飾,和法國攝政風格(French Regency style)特色。

帕戈登堡的外型雅緻,建於1716至1719年間,以休憩目的建造,館內可見休息室、氣派的造型瓷磚大廳、漆器櫃等特色。建築外觀狀似中式寶塔,故以「寶塔」(pagods)來命名帕戈登堡。(Shutterstock)

隱士廬(The Magdalenenklause pavilion)

隱士廬建於1725至1728年間,是歐洲最早將花園城堡建築設計成廢墟的例子。以人造石窟設計的意大利風格隱士廬就像是一座修道院。以木板裝飾的房間,營造修道院簡約的氛圍。這裡是馬克斯‧伊曼紐爾靜修和沈思之處。石窟和小禮拜堂以灰泥粉飾裝飾,造型有雕刻珊瑚、金屬花、貝殼、彩色鳥等形象。

想一窺巴伐利亞迷人的歷史,歡迎造訪寧芬堡宮。至今,寧芬堡宮仍是一座集歐洲各式建築風格於一身的最佳宮殿典範。由於每個時代不同的宮廷風格,寧芬堡腹地也隨之擴大升級,這當然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巴伐利亞歷史。

原文:Nymphenburg Palace: A European Gem of Bavarian Histo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斯修道院教堂(Bath Abbey)矗立在英格蘭西南區域古羅馬城市巴斯(Bath )的中心,是公認的英國建築瑰寶,以中世紀晚期建築聞名。
  •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 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與王室家族中出名的藝術鑑賞家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結婚後來到英格蘭。她出身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贊助家族美第奇(the Medici),因而成為17世紀英國藝術、文學和建築等項目的忠實贊助者。
  • 英國公眾高度期待並歡慶海頓的到來,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當代俄耳甫斯」(Orpheus of his age)——當時的人們對俄耳甫斯這個神話人物非常著迷。海頓本人也非常喜歡格魯克的歌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因此很自然地創作了自己對俄耳甫斯神話的詮釋。
  •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
  • 不論是專程造訪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還是10分鐘車程到當地的圖書館,愛書人一聽到「咱們去圖書館」這句話,就像5歲孩童聽到「冰淇淋店」那樣興奮。對他們來說,「神奇王國」(the Magic Kingdom)不在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而是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
  • 如今,重建版帕台農神廟已成為納什維爾百年公園的中心建築──這座永久性的公園是在1897年世博會遺址上修建的。該建築成為許多節日和戲劇演出的背景。有數百名演員參加的春季盛會,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鐵路公司為鼓勵遊客共襄盛會,亦給予票價優惠。戰車比賽、大型歌舞表演和其它視覺展示,吸引著周邊各州遊客前來親身體驗「南方雅典」。
  • 沒有其它宮殿比無憂宮更能代表普魯士最[ascii]著[/ascii]名的國王腓特烈大帝的性格了。無憂宮原先設計為波茨坦(Potsdam,現為德國)附近的夏季行宮,優雅的洛可可建築樣式展現著腓特烈大帝的理想。
  • 法國作家歐諾黑‧德‧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形容阿宰勒麗多城堡(the Château of Azay-le-Rideau )猶如「鑲嵌在安德爾河(the Indre)上的一顆鑽石」。阿宰勒麗多城堡是羅亞爾河谷(the Loire Valley)諸多城堡中的瑰寶,也是法國文藝復興建築最早的一個典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