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卡特卡斯大教堂:墨西哥的巴洛克建築傑作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玫瑰色的坎特拉石(cantera stone)讓教堂熠熠生輝。坎特拉石來自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地的火山岩。據當地人表示,教堂立面的石頭顏色會在一天內不斷改變。照片裡距離白色圓頂較遠處,其中一座鐘樓以信徒捐贈的珠寶和硬幣建成。(Svetlana Bykova/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薩卡特卡斯大教堂(The Zacatecas Cathedral)位於墨西哥中北部薩卡特卡斯州的同名城市,是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傑作。

18世紀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因為富藏銀礦而繁榮。礦工們感恩自己的好運氣,在1729至1760年間建造了薩卡特卡斯大教堂(the Catedral Basílica de Zacatecas)取代當時的兩棟建築。這座天主教堂也稱作「薩卡特卡斯聖母升天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of Zacatecas),直到1841年才全部完工舉行祝聖儀式(consecration)。

大教堂位於薩卡特卡斯市中心,其建築風格有別於其它墨西哥教堂。因為墨西哥別名新西班牙,於是將這種建築風格稱作「西班牙巴洛克」(Churrigueresque)或「超巴洛克」(Ultra Baroque)風格。「西班牙巴洛克」是指18世紀盛行於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特色為精緻造型的雕塑元素、花邊雕刻和科林斯柱(Corinthian columns)等。

科林斯柱的設計結合墨西哥本土與歐洲傳統元素,柱子上雕刻著天使和植物圖樣(主要是藤蔓),具備在地意象。(Roberto Galan/Shutterstock)

薩卡特卡斯大教堂主立面於1745年完工,其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外觀尤其引人注目,在粉紅色的石頭上滿布精緻的雕刻細節,是墨西哥「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最佳典範。主立面分為三層,以帶有花邊細節的科林斯柱裝飾,安放著各種宗教人物,最著名的是兩側的十二位聖徒雕塑。

主立面第二層中間是教堂唱詩班的窗戶(choir window),周圍雕刻著精緻的植物圖樣以及四座聖徒石雕,分別是詹姆斯、彼得、保羅和安德魯(James, Peter, Paul, and Andrew)。往上是第三層,人物雕刻面積稍小,也刻有花卉裝飾和四座聖徒雕像,中間的雕塑是基督。

主立面第二層中間是教堂唱詩班的窗戶(choir window),周圍雕刻著精緻的植物圖樣以及四座聖徒石雕,分別是詹姆斯、彼得、保羅和安德魯(James, Peter, Paul, and Andrew)。往上是第三層,人物雕刻面積稍小,也刻有花卉裝飾和四座聖徒雕像,中間的雕塑是基督。(Naticastillo/Shutterstock)
兩座聖徒雕塑近照,位在立面中央裝飾華麗的玫瑰窗旁。(Hirazo/Shutterstock)

然而,教堂內部的設計與華麗的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就是說室內設計以嚴謹的新古典主義取代了外表奢華的巴洛克風格。例如,以石材打造的側祭壇(side altars)和大型的多立克柱式(Doric style)。教堂的平面設計為直長橫短的拉丁十字架(Latin cross)造型,以中殿切分成兩邊,前方有鍍金主祭壇和精美雕塑。

主祭壇以芬蘭樺木打造、貼上24克拉金箔,於2010年由墨西哥藝術家哈維爾‧馬林(Javier Marín) 完成,取代原先舊的祭壇。主祭壇重20噸高55英尺,以幾何造型壁龕為特色,放置十一座聖母升天和聖人的雕塑。側祭壇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牆壁上裝飾著聖徒和傳教士的雕塑。

原文:Zacatecas Cathedral: Mexico’s Baroque Masterpie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介紹:
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