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人生】兩人為躲債藏山洞 結果都把債還了

作者:泰源整理
在洞穴中的兩人,命運為何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3285
【字號】    
   標籤: tags:

一個人命中有財無財?能否發大財?都是命中注定的。在推算八字的人的眼裡看來,是一目了然的事。例如用一台天秤稱物件,天秤的一邊是自己方的力量,另一邊是財星方的力量,如果自己一方的力量壓過財星一方的力量太多,或財星一方的力量,壓過自己一方的力量太多,而命中又沒有補救的五行的話,這就是生來貧窮的命。表現出來就像一座天秤的一邊傾斜得很厲害,而又沒有適當的法碼將它平衡過來,這就是不能發財的命。反之,雖然天秤的向一方傾斜,但命中有相應的五行(砝碼)去平衡它,使天秤能夠達到中和,這就是一個能發財的命。

但一個能發財的命,也不是指他一生中幾十年都有錢,有些人先富後貧,有些人先貧後富,當然也有人一生幾十年都富貴,這就要看他的運程的喜忌,看他大運走到那一步的時候了。而財也有正財和偏財之分,正財是指正當的收入,例如工薪階層,正當經營的收入等。偏財是指橫財、意外之財,少勞多獲或不勞而獲之財,例如中獎、股市收益、贈送、遺產等等。我們常看到一些人前面幾十年都很貧窮,但一旦風雲際會,一下子發了個大財,這些人可能就是個合格的偏財命,但因為前面運程不好,未到發的時候,所以很窮。但一旦時來運轉,命中的偏財就起作用,就會莫名其妙地發了一個大財,下面就舉一個這樣的例子:

清朝時期,武陵這個地方有一個姓馮的窮皮匠,平日挑著擔子在外面謀生,家裡只有妻子一人,住著三間破屋,還是租來的,家中沒有任何貴重物品。一年年關快到了,他拖欠了十餘家的債務,總共負債有五六串錢,但家中只剩下四百枚銅錢,不足以還債。於是他和妻子商量,說:「你拿這些錢去買米過年,然後我潛入紫陽山的山洞,等到元旦過後再回來處理。如果債主來催債,你就說我出門借錢去了。」妻子答應了。於是,他帶著水壺食物背著鋪蓋等進了山,找到山洞。

但當他一進山洞時,發現洞內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了,這人戴著貂皮帽和穿著狐皮衣服,身子直直地坐在石桌上,猶如一個木偶一樣。馮某笑了,說:「我難道誤入了墓穴了嗎?否則為什麼會遇到這樣一個富貴人家的屍體?如果你和我一樣是躲到這裡來避債的人,當屬窮人,不該穿戴得這樣豪華才對!」

山洞示意圖 (Pixabay)

那人聽到有人講話,突然間驚醒過來,瞪大眼睛看著馮某一會兒,才說:「我看你不像一個雅士,在如此寒冷的臘月,為何不抱著床頭人,享受一下柏酒椒盤的樂趣呢?(古時正月初一日用盤盛椒,飲酒則取椒置酒中,民俗傳可去邪、長壽。)而你反而帶著器具來遊山,想學清高嗎?」

馮某回答:「先不要說我,先說一下你自己為何到這裡來的?」那人說:「我叫姚繼崇,是一間洋貨行的老闆,我在郡縣各店鋪發放了百萬銀的貸款,然而在這個艱難的年頭,各地的貸款未能收回,而客商在我的行中坐著等取回貸價,需要支付五十萬銀。我張羅了幾天,沒有人願意借錢給我,客商們一定會告發我,我的行業就會破產。現在我無處可歸,不得已,只好躲在這裡來避債,又飢又渴。能夠遇到你的到來,真是太幸運了!」

馮某立即慷慨地送上餌餅(餃子),並拿出茶壺倒上茶,一起進食,並表示出同病相憐之意。姚老闆像吃到珍饈美味一樣,隨後就問馮某:「你欠了多少錢,竟也要跑到這山洞來避難?」馮某回答:「我們這些小本經營的人,所欠的不過五六串錢而已。」姚老闆說:「雖然我倆同樣都處於困境中,但你所欠的錢容易解決。」於是脫下自己手腕上的金約臂(約臂:戴在手臂上的環形裝飾品)交給馮皮匠,說:「你可以將它抵押後,用十串錢來還債,剩下的錢麻煩你給我買些酒飯回來。」

馮某欣然答應了,回家後就依姚某所說的將金約臂典當還債,並將此事告訴了妻子,讓她燒煮熏炙。妻子說:「很久沒生火了,爐灶裡積了很多爐灰,應先將爐灰清出來。」馮某就向鄰居家借來了鏟子,用力鏟掘,因他魯莽行事,爐灰被清除後灶卻坍塌了。

妻子驚訝地說:「灶台真的是倒了,當今之務,最好是把磚灰運走,重新挖個坑做個新灶,作應急之用。」於是夫妻二人合力,當挖土挖到一半時,發現了一塊大石頭,移開石頭後出現了兩個大缸,裡面裝滿白銀,燦然耀目。夫妻倆非常高興,馮某問:「現在怎麼辦?」妻子說:「先用竹筐將它們搬入床底下,然後再想辦法。」於是他倆互相傳遞,將銀子取出來後,把缸拿起來。誰知缸底下又發現有石頭,石頭下面又有兩個缸,如此三次,共獲得了六缸白銀。

馮某說:「突然之間獲得這樣多的財物,還不知道數量是多少呢。現在所憂慮的是,如果有小偷聽到消息,必然會來偷竊;否則那些強盜之徒知道我突然驟富,也會跑來欺詐,該怎麼辦呢?」妻子說:「聽說山洞裡那位客人正需要這些東西,而且我們和他之前素不相識,偶然相遇,他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困境,這人應該是個有義氣的人。為什麼不把東西交給他,這樣他就可以應急,而我們也有了一個依靠!」馮某說:「你說的話真的很合我的心意。」他立刻去市場買了熟食和酒,帶著燈籠前往山洞。

姚老闆見到馮某回來了,說:「你為何滯留了這麼久才回來,我幾乎眼都要望穿了。」馮某端起酒杯,擺上食物,和姚某一邊吃,一邊從容地將挖土挖到藏銀之事說出來。姚老闆聽了非常驚喜,問道:「你說的是真的嗎?」馮某回答:「我得到你的義氣的幫助,怎敢欺騙你呢!」飯後,姚某隨著馮某返家,只見他家屋裡堆滿了白銀。

姚說:「天賜給了你這些財寶,也幫助了我,這是一份無限的恩澤,我一定會承擔起這份重任。」於是他倆結拜為兄弟,姚老闆將馮某的妻子稱作嫂子。他拿出對牌,將對牌的一半交給馮嫂,說:「我和馮兄先回去,然後立即派幾個健壯的僕人來搬運物品,他們拿著這半張對牌作為憑證,對牌符合了你就將銀子交給他們。」

姚老闆帶著馮某返回家中,從後門進入。馮某發現他家庭院寬敞壯觀,宛如進入神廟一般深邃。姚老闆讓馮某薰沐換衣服,馮某煥然一新居然像個富貴人家的模樣。姚老闆囑咐他說:「我將讓你乘著車子來,然後我出去迎接,一齊會見諸位客商,以表示出尊重。」於是姚先生先出去了。

這時,客商們一直在大堂等候著,毫無音訊,正在喧囂著,看到主人回來了,就圍過來大聲嚷嚷:「新年到了,趕緊把貸價還給我們,不能再等了。」姚先生大笑著揮手說:「這些少少錢,算什麼!我只不過偶然被別人拖累,遲了幾天來還而已。今天我的盟兄就要到來,一百萬的銀子立即到手,請各位客人要大方得體,不要顯得小器,不然會讓我的盟兄笑話的。」正在他安撫客人時,門房報告說馮老爺來了。姚先生整理衣冠出去迎接,眾人都屏著呼吸靜靜地望向門口。

只見來的這位馮老爺約末四十多歲,穿著華麗的裘裳,僕人在旁奔走侍奉。姚老闆恭敬地向他致敬,迎他入中堂。客商們一個接一個地拜見完畢,姚老闆就命人開宴席。姚老闆讓馮先生坐在首位,馮先生多次謙讓年長者坐首位,客商們都說:「我們的行規,不按年齡大小排列,而是以財為先,聽說馮先生富甲天下,應該坐這個位置,不要再謙虛了,否則會讓我們感到惶恐。」姚老闆也說:「客人說得沒錯。」於是扶著馮先生坐上了首位。宴席上的美食佳餚之盛,都是馮皮匠平生所未見過的。宴席結束後,僕人們擺出一台大天秤,放在大廳中央,裝銀的竹筒陸續推出來,堆積如山,一一過稱,共計得到六十萬銀。姚老闆讓各位客商拿出貨單,把銀子稱給他們後,大家散去。

事後,姚老闆對馮皮匠說:「你們的起居飲食都不用愁,一切皆由我供應;兄弟您也不需要再勞累了,您將嫂子迎來,和我們一起居住,我們將一起經營這個行業,不用再有別的憂慮了。」馮皮匠當然點頭答應了。由此,他們的行業越來越興旺,兩家的子孫後代,一直到後來都被稱為巨富。

資料來源:《客窗閒話》@*#

─點閱【古道人生】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飛雁 雁 山水畫 中國畫
    《閱微草堂筆記》中有個故事,說清朝時河南地方有個李生,結婚才十幾天,母親就生病了。結婚十年夫妻同寢只一月,後來遭遇變故,夫妻分散了,最終他們在亂世中得以相見,卻不能相認團園。他們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曲折人生。
  • 凡事靠算命?!毛澤東為什麼一生不入故宮,不回延安?9與8341,神祕數字背後的故事……
  • 清朝時,西鄉某村莊有一姓李的村民,一直未婚,到他晚年時卻有子孫來相認,並奉養他,他是怎樣得到這福分的?
  • 一個婦人女子,為什麼先困後遇,嘗盡了艱難險阻,前有失身於人、乞討要飯的困厄,最終卻富貴榮華,進封為大國夫人?來看宰相張從恩夫人的故事。
  • 結婚當天,新娘從迎親車上掉下車了,新郎和新娘家人都以為對方是對方搞鬼,告上了衙門。五年過去,案情懸而未決。最後案情怎得「自然」破解,各方皆大歡喜呢?
  • 不管現在的人是否相信,其實人的命運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那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預測呢?答案是肯定的。自伏羲黃帝開始,卜筮星相之學歷代皆有,並成為中華文化最為神祕的部分。上天亦安排了一些特別之人,比如相師,現在也叫命理師,將一些低層天機透露給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的世人,從而讓人敬畏天地。今天我們就說說四位相師的神異之事。
  • 劍仙張青奴功夫了得,他為何下人間鋤強扶弱劫富濟貧?清朝會稽人氏,具有豪俠氣的馮生(字少文)意外與他相識,看他們展開的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義行。
  • 半夜裡教書先生聽到中堂傳來說話聲,講著怎樣來報應詐欺致富的這家主人;受害者托靈於孩兒揭發姦夫姦婦謀殺本夫的罪過。天理難容,兩案啟迪後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有個書生眼睛害病,塗了道士給的藥後,竟然看到了另外空間的景象。他有了這一雙特殊的眼睛之後,發生了哪些事呢?
  • 一位清朝總督未顯貴前遭遇坎坷,家中常常有一餐沒一頓地。後來他得到了一位道士的指點和幫助,並給他算命指出未來可享有大好前程。總督的命運都在道士的預示之中,直到有一天,在電閃雷劈之下,事情急劇逆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