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陳日君的圣壇与政治

茉莉

標籤:

【大紀元10月14日訊】在羅馬式或哥德式的天主教堂里,圣壇是非常最注目的地方。在圣壇中央,挂著圣母瑪利亞的畫像,圣壇兩旁挂著耶穌畫像,周圍牆上挂十四幅耶穌受難畫像。這樣的設計,在我這個不信教的人眼里,很具有普世關怀的意味。母親的形象,為人類受難的人子形象,標志著天主教作為一個大宗教,從來就是面向社會、面向生活的。

“愛國天主教”領袖不懂教義

因此,將宗教的普世關怀,落實到實際的社會行動中去,這正是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應該做的事情,是天主教的題中之義。然而,連我這個俗人都能認識到的宗教原理,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的負責人卻不懂。

今年七月,在香港人民成功地展示其民間力量,對想要剝奪他們自由的當權者說“不”的時候,陳日君先生和香港天主教會站在人民一邊。他這一行動遭到北京統治者的痛恨。《中國日報》的標題就非常醒目:《拋棄圣壇走上政治舞台的天主教領袖》,其批判口气,不是文革胜似文革:“他們熱衷于政治演出,走到政治舞台的前台,把他們教士的角色与政客的角色混淆在一起。”“(他們)違反了耶穌基督的教義: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他們扮演著凱撒的角色,煽動爭端和沖突,到處散播不和的种子。”

共產党不懂宗教也就罷了,奇怪的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傅鐵山等人,其口气也与無神論的共產党如出一轍。這些“愛國”的宗教領袖說:“最近香港天主教會個別人已成為各界矚目的‘政治明星’,其作秀的風頭甚至已越過演藝界的明星人物,不符合其宗教身份。”他們指出:“混淆宗教与政治的界限,對天主教而言是危險的。”

讀到這里,筆者禁不住啞然失笑。身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等世俗職務的傅鐵山,儼然從未介入過政治,仿佛他們一直就是把宗教和政治分開的。只要看看他們在天主教團體名字上冠以“愛國”兩字,就可知道,他們使中國天主教陷入什么樣的危机:宗教無國界,天主教信徒們無條件熱愛的,應該是他們那至高無上的神,可傅鐵山們卻把“愛國”夾雜在宗教里。這种由強權標榜的“愛國”,其實質就是“愛党”(即愛凱撒)。如此混淆宗教与政治的界限,傅鐵山們愧對上帝。

既是公民義務也是宗教精神

而陳日君先生的“介入政治”,其實只是關注廣義的政治,即為香港人爭取人性的尊嚴、民主自由的權利。他沒有參与政党運作,也沒有走上政治舞台去爭權奪利。陳日君先生之所以要關心政治,首先,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既是天主教徒,又是普通公民,在香港社會出現重大危机時,一個正直的公民無權袖手旁觀。

其次,陳日君先生關心政治,從信仰的角度看,是源自神的愛。正如陳先生曾經談到的:“在神的眼中,每個人都一樣地寶貴,神也愿意每個人的權利得到大眾的尊重。”當香港人民感到痛苦之時,作為神的仆人,陳日君以宗教的關怀和熱忱,去深入生活、服務社會,以此作為宗教實踐,由此表現出高貴的宗教精神。

再次,關注社會也是天主教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一個宗教的地位,与社會對它的需要息息相關。只有主張社會的正義和平等,關心民間疾苦,引導人性向善,在公共生活中發揮作用,宗教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從而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任何一個宗教,如果不面對自己的服務對象,從公眾生活中缺席,它的路就會越走越窄。

天主教似乎比其他東方宗教更要求入世。例如,他們的教會里有一個“忏悔”的制度,信徒將自己生活中的隱私告訴神父,由神父根据信徒的情況做出分析和判斷,幫助信徒排懮解難。這种制度,要求天主教神職人員不僅精通教義,而且對社會生活有深入的認識,才能履行其行善的責任。

香港教會繼承天主教傳統

因為有了陳日君,天主教在筆者心目中,就比一些消極無為的宗教可敬多了。其實,陳日君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關心政治本來就是天主教的傳統。尤其是近几十年來,世界各國的天主教會涌現出不少介入現實、与專制抗爭的优秀主教,例如,巴西的阿恩斯紅衣主教、菲律賓的辛主教、薩爾瓦多的羅慕洛主教和韓國的金主教。給中共“制造麻煩”的陳日君主教,就是這些优秀主教的香港傳人。

在歷史上,新教与民主的聯系更久遠,西方民主的第一次沖擊,即來自十七世紀的新教革命。過去,天主教會比較适應權威政體,天主教國家的民主不夠發展。直到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次民主化沖擊几乎就是天主教浪潮。亨廷頓曾經指出:“大約在1974一1989年轉向民主的國家中,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國家。”

天主教會的這一重大變革,首先是由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的風格、立場和通諭中表達的理論而引起的,但關鍵的因素,是1962-1965年召開的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這次大公會議具有歷史性的轉折意義:強調社會變革的合法性和需要,教會共同行動致力于救助窮人的重要性,社會和政治結构的可變性特點,個人的權利等。

這次大公會議把關注政治、保護人權确定為天主教領袖的責任:“教會領袖有責任對政治秩序做出道德判斷,當個人基本權利使這种判斷成為必要時。”于是,一場全球性的深刻變革,在各天主教國家發生了。正是天主教徒的宗教情怀,使世俗政治得到了升華,促使人們以最佳的方式采取行動,促進了許多國家的民主化進程。

香港天主教會繼承了這一天主教的進步傳統。夏其龍神父對記者說:“因為天主教的傳統就是這樣,在政治方面,我們還要常常表達我們的意見,尤其是有關正義同和平的事情,我們一定要表達我們的意見。”

社會离不開宗教。但一個宗教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卻是每一個神職人員和信徒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在中國大陸的“天主教愛國會”嚴重違背天主教的民主傳統,扮演与專制者一唱一和的“宗教花瓶”之時,勇敢無畏的陳日君主教和香港天主教會,正堅守著圣壇,積極促進中國走向民主和進步。

(此文原載《開放》)(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茉莉﹕談流亡者的回國与守志
【專欄】趙達功﹕完全理解茉莉女士的“暖流”
為一個童話世界招魂
【專欄】杜導斌:請讓“出族、法外的人”回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