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96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魯莊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羽,一直蓄謀爭奪君位。
  
魯莊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姜沒有兒子,莊公與三弟叔牙商量立誰為國君,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收買,主張立慶父;莊公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魯莊公與其妃子生的兒子公子姬般。
  
不久,魯莊公死去。季友力主莊公的兒子公子姬般繼承君位,處死了叔牙。慶父與哀姜密謀,乘喪期暗殺了尚未正式即位的姬般。另由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生的兒子公子姬開,為魯閔公。慶父更加肆無忌憚,野心越來越大,百姓對慶父恨之入骨。
  
魯閔公二年,慶父又指使人殺了閔公,慾立慶父。季友趁亂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國人響應,慶父知篡位難成,逃亡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為國君,即為魯僖公。莒國將慶父交還魯國。慶父求赦罪不成,在汶水邊自殺。因為哀薑是齊公室之女,所以齊桓公很生氣,將哀姜召回,也殺了。
  
公元前661年冬,齊桓公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瞭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瞭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己!」這是說慶父殺害國君,製造了魯國內亂。如果不除掉他,魯國的災難便不會停止。
  
後來,「不去慶父,魯難未己」這句話演變為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泛指罪魁禍首不除,國家或社會便不得安寧。後人也常把製造內亂、使國家社稷得不到安寧的人比做慶父。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則天的親戚建昌王武攸寧貪斂非常,橫徵暴斂財物,導致他轄區內的百姓十家就有九家傾家蕩產,潦倒乞討的充塞於途。老百姓向蒼天訴苦,滿路上的人都長吁短嘆。
  • 貞元年間,有個叫袁隱居的人,家住在湘楚一帶,他著有《陰陽佔訣歌》一百二十章。當時的相國李吉甫,自尚書郎貶到東南做官。有一天,袁隱居來拜見李吉甫,李吉甫久聞袁隱居的名聲,就請他進來敘談。李吉甫叫他給自己算算官職運數,袁隱居說:“您將可以做到將相,壽數是九十三。”
  • 唐朝刺史楊蔚到洋源出任洋州刺史,修道者陳休複每次到洋州都住在紫極官,刺史很想見他,而陳休複總是又到別處去了。於是刺史對衆道士說:“下次再來,一定向他申報。
  • 唐朝光啓三年,中書令高駢鎮守淮海時,發現蝗蟲只爬不飛,從城西浮過護城河,攀緣著城牆進入內城。它們聚集在路上和庭院中,驅除不止。松竹之類的樹木,一宿之間象用剪子剪過一樣,布幅上的畫像,都被它們咬去了頭。幾天以後,它們又互相咬食。
  • 武則天的親戚建昌王武攸寧貪斂非常,橫徵暴斂財物,導致他轄區內的百姓十家就有九家傾家蕩產,潦倒乞討的充塞於途。老百姓向蒼天訴苦,滿路上的人都長吁短歎。

  • 唐中宗神龍元年,中書令楊再思死,同日中書供膳也死,同被地府差役領到閻王那裡。閻王問再思:「在生時為什麼有那麼多罪狀?這麼多,怎麼能贖回來?」再思說:「我確實無罪。」
  • 元和十一年,監察禦史段文昌與崔植同時進入禦史台。先前的禦史崔玄亮是監察院的長官。看到崔和段是後來的,不是科舉出身,接待時神色傲慢,讓段文昌和崔植非常反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