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化妝品 破除五大迷思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0月2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馮亦寧/台北報導攝影/唐學明

〈迷思一〉
油膩不見了=吸收力一流?
 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油膩的保養品,因為怕「太補了」,反而冒出滿臉油光和青春痘。不過,更多人曾經有過這種經驗,看電視前在臉上抹了不少感覺很油膩的保養品,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卻發現「哇!油膩感不見了!」

 油膩感為什麼不見了?許多人想當然爾的認為是因為保養品吸收力超強。事實真是如此嗎?弘光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講師張麗卿指出,人常常被皮膚的感覺欺騙,皮膚覺得舒服的,不見得是皮膚真正想要的。此話怎講?因為很多保養品裡頭富含水分,雖然外表看起來油膩得很,但仔細看看成分欄,就會發現這些「快速吸收」的感覺,很多都是由於水分蒸散所造成的錯誤感受。

 張麗卿說,化妝品或保養品裡面通常都含有水分,很多人買化妝品、保養品的時候最重視肌膚的感覺,其實皮膚是會騙人的,搶購化妝品、保養品的妳,別只顧著試用,也要了解買回家的究竟是什麼?

〈迷思二〉
爭議成分=拒絕往來戶?
 問題成分聽來很駭人,但是,張麗卿對於問題成分卻有不一樣的看法。聰明的消費者早就學會注意哪些成分是受到爭議的問題成分,但是爭議成分不見得需要全面封殺,因為有很多成分放在A產品或許不好,但是放在B產品就沒有任何傷害。

 張麗卿舉了個例子,像卸妝類頗受爭議的成分:合成酯中的Isopropyl Myristate(簡稱IPM)和Isoptopylpalmitate(簡稱IPP),許多人都知道這兩種成分容易引發面皰產生,因此總是敬而遠之。張麗卿解釋,IPM的確受到許多爭議,但是消費者必須釐清觀念,IPM容易讓人長痘痘,是由於保養品例如日夜霜之中含這類成分,才會有這類問題,但如果是在卸妝油裡頭,因為停留在臉部的時間不是很久,隨即被清水洗去,事實上不必過慮。

 日夜霜搽上之後常常等到乳霜自然吸收,如果裡頭含有IPM,痘痘自然春風吹又生。了解這一點之後,才不會把所有的爭議性成分通通判死刑。

〈迷思三〉
高濃度=高效率?
 高濃度就是高效率的保證嗎?答案是:未必!某些品牌標榜高濃度、成分種類多,以為自己買到賺到?建議愛美的太太小姐還是先想想,自己的肌膚能夠受得了高濃度和多種成分的化妝品嗎?

 濃度高的保養品容易造成肌膚的負擔,不宜經常使用,最好是用在特殊療程上頭,這樣才不會讓肌膚因加重負擔而過勞死。水噹噹的肌膚雖然需要保護和美化,但也要多多注意,因為近幾年來「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的皮膚過敏一族似乎越來越多,因此,對於化妝保養品自然也越來越講究。一般來說,成分種類越多,肌膚就越容易踩到地雷而造成皮膚過敏。說得更簡單一點,也就是越多成分代表遇上過敏原的機率大大提高,令人不得不慎。

〈迷思四〉
純天然=無傷害?
 主婦聯盟消費品質委員會陳修玲指出,許多女性陷入一種迷思,認為只要花鈔票、勤保養、下功夫就能夠得到美麗,但往往事與願違。

 不放心化學成分的女士,覺得自己動手比較好,所以迷上自製面膜。自製雖然不錯,但是,水果、蔬菜中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大多為水溶性,真正能吸收多少,令人存疑。張麗卿對於這些自製保養品的建議是,偶一為之不錯,如果想要長時間靠這些自製的保養品,那麼能收到多少功效令人存疑。

容易過敏的人很喜歡購買標榜「天然尚好」的商品,其實天然是好,但是一般的化妝品都是將天然植物精華經過手續轉製成各種產品,所以,很多產品標榜著天然,只是表示原料天然,並不是說,整個產品都不曾經過化學過程。

 陳修玲建議,要塗在臉上的東西不妨先在手腕內側測試一下,如果一兩天後都沒有不良反應,才可以安心的使用在臉上。 

〈迷思五〉
防曬可以同時美白?
 如果有個產品標榜能夠同時做到防曬和美白,那麼,該不該買?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興奮得趕緊趁週年慶的時候大大囤積一整年的份量。東方人認為一白遮三醜,因此美白產品在亞洲真是賣到嚇嚇叫。但是,美白應該是安全有效的,也就是把抗氧化物質、保濕、護膚等養分向下傳送,達到肌膚的油、水兼備。

 美白與防曬能同時在一瓶保養品中進行嗎?其實美白跟防曬兩個配方基本上互相衝突,美白是希望美白成分能夠向下滲透;防曬則在防止黑色素深層,希望把日曬的影響降到最低。

 肌膚受到光線照射後或多或少會有反應,防曬品就是要有效防止發炎的作用,而且希望能夠對抗自由基、防止皮膚乾燥,能夠停留在皮膚表面才是目標。對於這兩種訴求迥異的成分,張麗卿的建議是,美白與防曬最好是分瓶進行,而且,美白應在前,防曬功夫在後。

 錯誤的配合還不僅如此,像是防曬加上高效保養、防曬加果酸都是在觀念上「好像合理」,仔細想想根本違反原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細緻蘋果臉  打蠟有訣竅
如何讓眼睛更柔和更自然?
男士化妝品打開上海市場
張柏芝再次狀告東洋之花 索賠125万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