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唐玄奘西行取經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日訊】大家都知道《西遊記》裏有個和尚唐僧。故事裏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懷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島去取經,帶著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曆盡艱辛,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到了真經。這是明朝吳承恩創作的小說故事。其實在歷史上,還真有這麽一個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經。我今天給大家講一講他的故事。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陳,名褘,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他是漢代太守陳仲弓的後裔,曾祖陳欽是北魏上黨(今山西省長治縣)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慧曾任江陵縣令。陳慧有四個兒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聰明過人,八歲時就向父親學習儒家經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13歲時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後玄奘便雲遊各地,參訪名僧。先後從慧休、道深等高僧學習貫通衆多佛教經書,造詣日深。

玄奘並不以此爲滿足,仍不斷求學,求學過程中深感中國佛經由於翻譯有誤,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衆說紛紜。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高僧戒賢的弟子。玄奘聽他說戒賢在那爛陀寺講《喻迦師地論》,非常向往,從此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玄奘上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裏。
玄奘于唐貞觀三年(629年)出發,當時有個秦州(今日甘肅省天水縣)僧孝達,在長安學《涅磐經》,要回秦州,玄奘與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後又結伴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玄奘在此應邀講解佛經,使他名揚西域。

當地有個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涼州。此時有個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爲弟子,他護送玄奘前往,但他膽小怕事,中途變心,返回瓜州。從此以後,玄奘獨自一人進入一往無際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進,粒米不食。死去活來,但他毫無畏縮,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絕不向後一步生,備曆艱辛,終於到達伊吾國境,又過數日,到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

高昌國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國王由侍人陪同,親自迎接玄奘入後院,住一重閣寶賬之中,王妃與數十名侍女皆來禮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國統王法師規勸玄奘留住,但玄奘沒有同意,說:“我來到此地是爲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礙,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屍骨,我求法的意志和決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後便絕食三天以示抗議。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所感動,只好放他西行。

王與玄奘在王母面前結爲兄弟。麴文泰還要求玄奘從印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受王供養。還要求現在講經一個月,玄奘一一答應。玄奘開講時,太妃以下國王、大臣等三百餘人前來聽講,國王麴文泰親執香爐並低跪爲蹬,天天如此。講完佛經以後,讓玄奘度四沙彌,以作侍從。玄奘離開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國,又踏上了萬里征途,歷歷艱辛,踏過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到達北印的濫波國。

玄奘從濫波國向南行,經那揭羅喝國到達無著、世親等佛教大師的出生地犍陀羅國,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給他的金、銀等物分送給各大寺院。他從犍陀羅國往東南行,經咀叉始羅等國,到達迦濕彌羅國,玄奘在這裏停留兩年,把第四次佛教結集的三十萬經論全部學完。

玄奘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於貞觀五年(631年)來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對玄奘影響最大的是那爛陀寺,他在此拜年過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爲師。向他學習唯識教義。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爲主。

在玄奘學習期間,那爛陀寺能容納一萬名學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師,共中通二十部經論者共一千餘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稱爲“三藏法師”,包括玄奘在內,共十名,玄奘並不以此爲滿足,他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以後,又到處去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虛心向名師請教。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向他的老師戒賢彙報他的學習情況,受到戒賢的贊嘗。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了佛學辯論大會,請玄奘爲論主,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爲“大乘天”,被小乘尊爲“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大法會,會後啓程歸國。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爲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玄奘赴印時,曾答應高昌國王麴文泰,返國時留住三年,但此時高昌國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已病故,玄奘無須履行自己的諾言。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陳列他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他帶回來的佛教經典如下:大乘經23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大衆部經律論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2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藏部經律論42夾,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論13部,共520夾657部,用20匹馬馱來。玄奘帶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國的金佛像一尊、於鷲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後將這些陳列品送弘福寺儲存。

二月,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玄奘要求組織譯埸,翻譯佛經。開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譯經,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開始翻譯佛經。玄奘還奉唐太宗之命, 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他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這本書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陸的重要典籍,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完成《大唐西域記》的寫作以後,玄奘還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規勸玄奘還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絕。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讚揚玄奘西遊。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大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爲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

玄奘的譯埸分爲十種人:

(一)譯主:總負責人:
(二)證義:譯主的助手,審定譯文和原文有沒有出入;
(三)證文:校對譯主宣讀的梵文;
(四)書寫:寫出梵文音譯;
(五)筆受:翻梵爲漢;
(六)輟文:按照漢文語法整理譯文;
(七)參譯:校勘原文,並將譯文返譯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對;
(八)刊定:使譯文精煉流暢;
(九)潤文:對譯文潤色;
(十)梵唄:唱頌梵音,修正音韻。

玄奘還提出五不翻的原則: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語;
(二)多含故不翻:一詞多義的詞取音譯,不取意譯;
(三)此無故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只取音譯,不取意譯;
(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譯爲“無上正覺”。但自迦葉摩騰以來,一直採取音譯,不取意譯;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譯。完全可以意譯爲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譯,不取意譯。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開始翻譯《大寶積經》,剛開始不久就逝世于玉華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萬人送葬,三萬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譯稱爲舊譯,他創造了新譯。舊譯以真諦和鳩摩羅什爲代表,新譯以玄奘和義淨爲代表。舊譯者多爲外國人,有的因不精通漢語,有的過於強調意譯而失原旨,有的過於強調直譯,使中國人難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

玄奘事迹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等。玄奘一派學說被後人稱爲法相唯識學說。玄奘被尊爲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的創始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以玄奘取經爲題材創作的神話小說。
(資料來源:《續高僧傳》、《歷代名僧》等)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河离石縣有個胡人叫劉薛,患暴病死亡,心窩處卻很溫熱。家中人不敢殯殮,七日后蘇醒過來。他說,起初看見兩個小吏帶他向北走,不知走多遠,到了十八重地獄,隨從報告輕罪重罪,受各种刑罰。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 于謙自幼聰穎過人,善書法,其書靜穆高雅,氣韻盈沛。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傳》)。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于謙的這些半神的操守準則,對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像韓信﹑岳飛﹑袁崇煥一樣,其品德操守舉世崇尚。
  •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範,作為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600年前的這位傳奇女人,以出色的政治才幹,默默地站在幕後,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她從來沒有走上前台,沒有垂簾聽政。她只是謹守婦道,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就為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 郭氏是史上唯一經歷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過無以復加的榮華富貴,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孫之禮;親歷過朝局動亂和生離死別;目睹了皇位走馬燈似的更換,她輕而易舉就可奪取。可是,她始終穩坐於後宮,扶持子孫皇帝,沒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這些帝王對她非常敬重。史書評價,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與她的爺爺郭子儀相輝映。
  • 兩度被廢,兩次垂簾,出家近三十年,一位被趙宋皇室遺棄的女人,卻以一己之力,使得大宋王朝多延續了153年。她就是北宋哲宗趙煦皇后——元祐孟皇后。
  • 世人皆知中共是一個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政黨。然而世人往往不太清楚的,卻是中共之所以無法,究其原因,是在於其無天。或者說,在當今的中國,中共偷天換日,將自己變成了如天一般的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