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系列片《回歸》第二集 興亡

章天亮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1日訊】白雲千載,物換星移。孔子那一聲「天下無道已久矣」的歎息又飄過了兩千五百年。神州大地上,歷經江山易主,分分合合,煌煌二十四史中看不盡多少天朝盛世的繁華,聽不完多少國破家亡的悲音。「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為何勝地不常,盛筵難在,繁華落盡,兵連禍結,烽火連天?

翻開《史記》第一卷,太史公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大道昌明的時代,五位賢君聖主統領天下,協和萬國,他們分別是軒轅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

軒轅黃帝在位時,九黎族的首領蚩尤作亂,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全長著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以沙石為食,兇猛無比。他們製造各種各樣的兵器,侵略別的部落。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之野與蚩尤決戰,蚩尤令風伯雨師縱風雨和大霧,正在危急關頭,九天玄女將兵信神符授與黃帝,最終蚩尤兵敗被擒[1]。平定蚩尤叛亂後,黃帝巡行天下,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以制定曆法,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並馴養鳥獸蠶蟲。帝德廣佈之下,「天不異災,土無別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寶」[1][2]。

黃帝歸位以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五帝本紀》上說,堯帝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教民按照節令從事生產[2]。

堯在位七十年後的一天,他問掌管四方諸侯的領袖說,「四岳,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為人君者,當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們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個叫舜的人,德行出眾,或許可以擔此重任。」四岳看到堯探詢的目光,就繼續說道:「舜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使他們不走向邪路。」 堯說,「好啊,我將令我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他,以觀德於舜。」[2]

舜是冀州人,他曾經在歷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捕魚的地方,人們都推讓好的捕魚位置;他製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裡,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任司徒之職,於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最後,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趕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聖智聖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2]。

舜於是觀測北斗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只。接著他召見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給他們象徵瑞信的五種玉圭;寬減五種刑罰。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向諸侯講述治國的道理[2]。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總不能為了一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 堯觀政於舜20年後,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後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裡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啊!」這才登臨帝位[2]。

堯舜治世之時,百姓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3](上天對一切人都是公正無私的,見有德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聖王賢君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

黃帝曾經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廣成子求道 [4],他和老子一起並稱為道教始祖[5],加之上古人神雜處,民風淳樸,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孔子讚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天地諸神謙卑敬虔的時代,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雲卷雲舒,花開花謝,當歷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時候,大道之光終於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堯舜禪讓的謙恭,只見到為爭權奪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再也不聞舜帝彈五絃琴,歌《南風》之詩[7],只聽到刀槍並舉,殺聲震天;再也想不起「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8]的諄諄告誡,只留下腥風血雨,詭詐迭出的記載:「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勝數」[9]。

公元前524年,孔子已經27歲了。有一天,他忽然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個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訪他。」 南宮敬叔就架起一輛馬車,不遠千里,帶孔子前往求教[10]。

孔子對老子說:「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而人生苦短,我為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而感歎呢!」老子回答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道。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11]

臨別前,以自隱無名為學的老子又告誡孔子說,「我聽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卻謙恭得像一個愚鈍的人,你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10][11]

孔子回到魯國三天沒有說話,弟子怪而問之,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羅網可以捕獲野獸,弓箭可以射下飛鳥,絲線可以釣到游魚。至於龍,它乘風雲而上天。我見到的老子就是一條龍啊!」[12]

孔子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時又說道:「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求學,到三十歲的時候才有所成就。」[13]誰能說不是27歲時與老子的會面,以及隨後三年對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體悟,才讓孔子豁然開朗呢?當後代君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他們的治國方略中怎能沒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餘輝?

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老子看到周敬王和王子朝兄弟相殘,就離宮歸隱,騎青牛,欲出函谷關。函谷關守將尹喜夜觀天象之時,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正滾滾向西而來,心知老子將至,就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尹喜對老子說,「您就要隱居了,請為我們寫一本書吧。」老子感其誠意,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後,飄然西去,「莫知其所終」[14]。

老子終於走了,孔子也相繼離去,中原又見證了兩百多年規模史無前例的大廝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於吞併二周,掃滅諸侯,「招八州而朝同列」,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成湯伐桀的時候曾經寫下《湯誓》說:「不是我這個小子敢於作亂,因夏桀無道,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他。」 [15]武王伐紂時也說:「紂王罪惡深重,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16]五帝三王時代,興兵不以殺戮為事,而以天道為先,兵力最多不過兩三萬人。然而秦王統一天下,卻全憑大兵團作戰,以殺立威,每一用兵,動輒斬首數十萬人,「攻地以戰,殺人盈野,攻城以戰,殺人盈城」,「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王統一中原以前,他的太尉尉繚說: 「我從秦王這個人的長相和聲音可以知道,他殘忍而少仁德,中懷虎狼之心,一旦得志於天下,百姓皆為魚肉矣。」[17]不幸的是,尉繚言中了。秦王認為自己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其功業「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乃采三皇五帝之尊號,自稱皇帝,並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18]

堯帝登臨帝位的時候,天下有諸侯國上萬個,故《尚書》有云「協和萬邦」[19]。夏商之時,諸侯數以千計。武王伐紂後,又分封諸侯八百。以當時之版圖,每個諸侯國都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 [20]這與秦王朝掃滅六國後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龐大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國寡民」者,道家之理想國也。國小而民弱,君王百姓皆深知人力微薄,就自然保持了對天道的謙恭,縱有不道之事,也為害不烈。看一看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就會知道:大一統的建立,帝國龐大的人、物、財力的聚集,和權力的高度集中,放大了秦始皇山河在握,言出法隨,八荒六合,唯我獨尊的野心。失去對昊天上帝的敬畏,一個渺小而脆弱的人竟要「欲與天公試比高」了。

稱帝以後,秦始皇並未偃武修文,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與此相反,他頻繁用兵,開疆拓土,征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佔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收復內蒙古河套一帶,令胡人再不敢南下牧馬。當時秦朝的疆土東到朝鮮、西到蘭州、北至遼東、南至百越,四海之內,江山一統[18]。

為方便出兵和出巡,秦始皇又以咸陽為中心,拆掉沿路的關隘壁壘,修築了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北至遼東,東至膠東半島,西南至巴蜀之地,南到江浙和廣東一帶。馳道寬七十米,路面平整,可允許五十輛馬車並行,每隔六米種植一棵大松樹,「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18][21]。

為抵禦匈奴,始皇征發軍隊民夫共百萬之眾,於草原、沙漠、絕壁、河流及崇山峻嶺之間修築萬里長城。又從咸陽向北,挖山填谷,修築700公里直道。他還派人疏浚鴻溝(河南汴河),通濟、汝、淮、泗諸水。又令監尉史錄修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18][22]。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將國土分為三十六個郡縣;將天下所有的兵器收集起來,在咸陽銷毀,鑄成十二個重達十二萬斤的銅人。並下詔改年始,易服色,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18]。鉗制思想言論,「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23]。

漢初的儒生賈誼說,始皇以華山為城,以黃河為護城河,「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23]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國純靠權謀、殺戮和酷刑。一部《韓非子》,其詐術陰謀波譎雲詭,只見威而不見德,只知利而不知義[24]。秦始皇採納了法家的嚴法酷刑治理萬民,一人犯法,株連九族,一家犯法,鄰居連坐。絕無道德教化,「事皆決於法」,「以吏為師」。酷刑的濫施和刑獄的無限擴大帶來無盡惡果,秦朝人口一共兩千萬,囚徒卻有兩百萬之多[18]。

箕子是殷紂王的親屬,紂王最初製作象牙筷子的時候,箕子就悲歎道:「他現在用象牙筷子,以後就一定會用玉杯喝酒;等有了玉杯,他就會想穿華麗的衣服,住輝煌的宮殿了。奢侈豪華從此開始,國家再也無法振興了。」[25]箕子不會想到,紂王的淫侈無度與秦始皇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始皇稱帝以前,每滅掉一個諸侯,就按照該國宮室的樣子,在咸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並把虜來的美人和鐘鼓樂器放在裡面。稱帝九年以後,始皇嫌宮殿狹小,就征發七十萬囚徒修築阿房宮,木料皆取自四川,轉運數千里。在關內建了三百座宮殿,關外建了四百座,之間都以天橋甬道相連,極盡奢華之能事。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18][26]

除了修築宮殿外,秦始皇又征發七十萬囚徒,挖通驪山修築寢陵,其中以水銀做成百川和江河湖海,以珍珠寶石做成滿天星斗,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並密佈機關。極盡人間巧思[18]。

老子曰:「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終於病死在沙丘[18][27]。

人啊,在無量無際的宇宙時空中,你原本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卻為什麼要竭力表現自己的偉大和聰明?《道德經》上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28],秦始皇卻偏要窮兵黷武;《道德經》上說「見素抱樸,少思寡慾」[29],秦始皇卻偏要窮極奢華、浪費無度;《道德經》上說「自是者不彰」[30],秦始皇卻偏偏剛愎自用;《道德經》上說「自伐者無功」[30],秦始皇巡行天下時,卻偏要每到一處,就封山刻石以宣揚自己的功德;《道德經》上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31],秦始皇卻偏要濫用民力,完成一個又一個移山填海的大工程;《道德經》上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32]秦始皇卻一定要讓黎民百姓「畏之、侮之」;《道德經》上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31]「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28],秦始皇卻偏偏制定嚴酷的法令,視人命如草芥。

秦始皇啊,這個將人的力量和意志發揮到了極致的秦始皇,不依天道而行,怎能不碰得頭破血流呢?在他死了三年後,那個他想傳給子孫,萬世不替的王朝就土崩瓦解了,這難道不是對他最大的諷刺嗎?

秦始皇死了,龐大的帝國轉眼間分崩離析,接著就是又一場諸侯國之間你死我活的廝殺。看看中國的歷史吧,從楚漢相爭、七王之亂到王莽改制、三國攻伐;從西晉八王混戰、五胡亂華到東晉偏安、南北朝對峙;從唐朝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到五代十國;從宋朝契丹、女真入侵到忽必烈的鐵騎;從明朝靖難之役、宦官為禍到土木堡之變;從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自從大道沒落以後,漫漫2500年歷史,中華大地上黎民安居樂業,草木沾春的時間不到200年,其餘的不是戰爭,就是各種天災人禍。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3]難道離道越來越遠的人,就只能在兵火、天災和疫病中苦苦掙扎嗎?

幸好,老子臨行前留下了一部《道德經》;孔子采善貶惡,筆削《春秋》,大道在這些偉大的著作中還保留了最後一絲餘輝,也成為後世君王開創盛世的最後一點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3]「……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31]

漢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無不順應了老子的思想。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和車駕,一點也沒有增加。凡是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有一次漢文帝想建造一座高台,找來工匠一計算,需要上百斤黃金。漢文帝說:「這相當於十戶人家的產業,實在是太貴了」,就沒有動工修建。每當有天災人禍,邊境不寧的時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他廢止了肉刑和誹謗朝廷的罪名,招賢納諫。修建陵墓,殉葬品不用金、銀、銅、錫,只用瓦器;沒有高大墳塋,保持山川原貌。文帝的遺詔說:百姓只要服喪三天,不得禁止婚嫁、酒肉、祭祀諸事,後宮夫人以下的宮女全都放回家[34]。

唐太宗貞觀二年,有公卿啟奏說:「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宮中卑濕,請陛下為自己建一樓閣以居之。」太宗回答說:「朕的身體確實不宜居住在卑濕之地,但是若是答應了你們的請求,花費又太大了。當年漢文帝要起露台之時,因珍惜物力而沒有動工,朕的德行不如漢文帝,而花費卻比他還多,我看還是算了吧。」 公卿啟奏再三,唐太宗最終還是沒有答應。 [35]貞觀初年,太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我除了需要一些人幫我做些灑掃之事,要那麼多婦女有什麼用呢?」於是將後宮及掖庭前後三千餘人放出宮外,為他們擇偶。[36]貞觀二年,關中遇到旱災。太宗對侍臣說:「水旱不調,皆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當責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我聽說有賣兒女的,朕很憐憫他們。」於是派遣御史大夫用皇宮內的金寶贖回所賣的兒女,還其父母[36]。

康熙大帝,天縱聰明,聖文神武。八歲稱帝,十六歲智擒鰲拜,二十歲開始平定三藩叛亂。後又收復台灣,三次親征蒙古噶爾丹叛亂,北抗沙俄入侵,在拉薩設置住藏大臣,近代中華版圖賴以粗定。《清史稿》上說康熙大帝「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更難得他「聖學高深,崇儒重道」,深知「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為本。合天下之心以為心,公四海之利以為利。」康熙在詔書中說「朕自幼讀書,尋求治理。年力勝時,挽強決拾。削平三籓,綏輯漠北,悉由一心運籌,未嘗妄殺一人。府庫帑金,非出師賑饑,未敢妄費。巡狩行宮,不施采繢。少時即知聲色之當戒,佞倖之宜遠,幸得粗致謐安。」[37]「從來與民休息,道在不擾。與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38]。這一切深合道家思想的治國方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

老子曰:「事物不符合道就會很快夭折」[39]。縱觀中華二十四史,難道不是驗證了順於道,則四海歸心;逆於道,則天下大亂的至理嗎?

參考資料

[1]. 見三家注《史記 五帝本紀》(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正義龍魚河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山海經云:「黃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殺蚩尤。」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2]. 見三家注《史記 五帝本紀》
[3]. 見《離騷》
[4]. 括地誌又云:「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禹貢涇水所出。輿地誌雲或即雞頭山也。酈元雲蓋大隴山異名也。莊子雲廣成子學道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蓋在此。」
[5]. 道家稱自己為「黃老之學」,其中「黃」指黃帝,「老」指老子。在漢朝初年,竇太后、文帝和景帝都崇尚道家治國方法,所以有「黃老於漢」的說法。
[6]. 見《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
[7]. 見《陸賈新語 無為》 「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南風的歌詞是「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8]. 見《論語•季氏篇第十六》「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9]. 見《史記 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10]. 見《史記 孔子世家》
[11]. 見《太平廣記 卷第一老子》孔子既見老子,老子告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曰:「易也。聖人亦讀之。」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為讀之?其要何說?」孔子曰:「要在仁義。」老子曰:「……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以求亡子乎?」老子問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 「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12]. 見《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13]. 見《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4]. 見三家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集解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按: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15].見《史記 殷本紀》「湯曰:「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16].見《史記 周本紀》武王乃作太誓,告於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逖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
[17].見《東周列國志》
[18].見《史記 秦始皇本紀》
[19]. 見《尚書 堯典》
[20]. 見《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1]. 見《漢書 卷五十一》: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
[22]. 見《秦漢建築》
[23]. 見賈誼《過秦論》
[24].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引用了《韓非子》中的「說難」篇。裡面有個故事說,以前鄭武公要征伐胡國,就先把女兒嫁給胡國國君。然後問群臣:「我想出兵打仗,應該攻打誰?」大臣關其思說:「可以打胡國。」 鄭武公就殺了關其思,還說:「胡國是兄弟之國也,你說要攻打胡國,豈有此理!」胡國國君聽說了這件事,認為鄭國可以信任,就不做防備。結果鄭人偷襲胡國,把他滅了。(原文為:昔者鄭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其思曰:「胡可伐。」乃戮關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在《韓非子》一書中,如「二柄」「說林」等篇,這樣的權謀比比皆是。
[25]. 見《史記 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歎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26]. 見杜牧《阿房宮賦》
[27]. 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28]. 見《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29]. 見《道德經》第十九章
[30]. 見《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31]. 見《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32]. 見《道德經》第十七章。這句話的大意是:最好的治國方法是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有人在治理國家,其次的方法是老百姓讚美君王治國有方,再次是老百姓畏懼君王,最差的是百姓輕侮他。
[33]. 見《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34]. 見《史記 孝文本紀》
[35]. 見《貞觀政要》儉約第十八
[36]. 見《貞觀政要》仁惻第二十
[37]. 見《清史稿 聖祖本紀三》
[38]. 見《聖祖實錄》卷四十
[39]. 見《道德經》第三十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39年9月1日拂曉,希特勒出動1500多架飛機和總計56個師的陸軍兵力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歷時六年之久,世界各國的人口傷亡達900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四萬億美元。雖然戰爭最終以軸心國的徹底覆滅而告終,但是它給人類帶來的痛苦、磨難與沈重的心靈創傷卻永遠無法彌補。回首這段歷史,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戰爭真的無法避免嗎?民主國家為什麼會養虎遺患,坐視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培植羽翼,直到他們發起對民主國家的致命打擊?
  • 我個人認為從內容上來說《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中最出色的一本。師尊在《法解》中說《西遊記》「寫了一個很生動的修煉過程」。在沒有修煉大法以前,喜歡看《西遊記》是因為內容寫得很生動,很熱鬧。修煉大法以後,再看《西遊記》,發現其中講了許多修煉的道理。只是過去修煉的東西都不肯說得十分淺白易懂,都要讓人費心去猜解以考驗人的悟性。看了《西遊記》中的說法,越發覺得師尊太慈悲了,一切都告訴得明明白白。
  • 早在1999年7.20以前,當法輪功還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時候,社會上就有許多的人直覺地感到中共必然會鎮壓這個看似與他們井水不犯河水的和平氣功修煉團體。鎮壓以後,對法輪功稍有瞭解的人都會震驚與鎮壓的野蠻與荒謬。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問題:法輪功為什麼遭到鎮壓?以下是筆者思考後的一家之言,僅供讀者參考。
  •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該法典鐫刻在一塊高2.5米的黑色玄武岩上,中部為282條法令全文,而在上部則是坐著的司法之神向站著的漢謨拉比國王親授法律的雕像。這幅舉世聞名的雕像傳遞出來的一個最重要的信息是:神為了維護人間正義與公平,才將法律傳授給人。無獨有偶,西方的《聖經》有著類似的記載。《舊約全書》中的《出埃及記》說耶和華在西乃山給摩西傳十戒,同時耶和華告訴摩西說對待殺人的人應該怎樣處理,對待偷盜的人應該怎樣處理,「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等。這都說明最早的法律來自神的意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