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景德四圖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25日訊】
卷 絹本設色 33.1 x 60公分
收傳印記: 雲中. 河北棠村. 蕉林. 石渠寶笈. 御書房鑑藏寶. 宣統御覽之寶.

本幅採用「右圖左史」形式,記錄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的史實,幅上各以楷書標題,幅後附文記史。「太清觀書」為真宗召群臣於皇家藏書處太清樓,觀太宗聖製御書及新寫四部群書情景。雖是皇宮一部份,處理手法非常樸實。建築結構單純肯定,界畫線條簡勁有力。

殿身面寬七間,當心間(居中的一間)柱距較大,次、梢、盡間遞減。匾額懸掛於樓閣上層前檐正中,牌心書有「太清觀書」四字,重檐歇山頂(宋稱九脊殿),正脊兩端有鴟吻裝飾。鴟吻一般被認為是<< 唐會要>>中所描述:「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上以壓火祥。」傳說能避火,故將其形象用於建築脊飾。

中國古代高層建築是由台基、柱、斗栱、屋檐、平坐,沿垂直線方向逐級疊加而成,斗栱是減少橫梁與立柱交接點上的剪力特有的部件,由若干梯形木塊~斗,和肘形長木塊~栱,層層裝配而成。此圖斗栱用材較大,合乎宋代<<營造法式>>規定七間殿宇的用材。檐下一周在柱頭處使用「一斗三升」斗栱,簡練有力,頗顯疏朗,較近於唐代之碩大雄壯。

殿堂採用唐宋時期「兩階制」設東西階的做法,左右對稱,供賓主升降之用。堂前廊道及踏道兩側皆圍以鉤欄,柱頭上飾有寶珠仰蓮。畫中可見散水磚設於台基下四周,以受檐上滴下之水。

1、<<營造法式>>由李誡(?~1110)奉旨編修,書成於宋哲宗元符三(1100)年,徽宗崇寧二年(1103)頒行列郡官署,作為營建工程通行的法式,紹興十五年(1145)重刊,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專書。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